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教法学法 >> 文摘正文
巧妙切入 披文入理
        ★★★★
【字体:
巧妙切入 披文入理
作者:佚名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4

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巧妙地选择切入口,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是可行的,有效的。譬如教学《明湖居听书》时,我没有按课文顺序先让学生了解戏园盛况,琴师演奏,黑妞演唱,最后再去了解白妞高超的演唱,而是先从白妞演唱处切入——这里是课文的重点,作者正面描写白妞,用了大量的比喻、通感来表现白妞高超的演唱技艺。我也花了较多的时间来朗读、讨论这一段。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句“除了正面描写白妞外,作者还用了其他方法”,自然过渡到前半部分的内容。没有程式化的分段,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作者的思路,掌握了刻画人物常采用的正面与侧面结合的方法,同时也掌握了描写声音常用的比喻方法。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同样采取了突出重点、从高潮部分切入的方法,根据课文特点,要求学生把此课中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一段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最精彩的一段对照起来读。同是梁山好汉,同是惩恶除凶,为什么在写法上却大不一样呢?一个是只三拳,一个是先“喝”后“搠”,然后再“提”、“丢”、“踏”、“扯”、“剜”。人物的语言行为与人物的思想性格与所处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为了弄清林冲杀死仇敌时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就需要了解林冲的身份、经历、思想性格以及当时所处的环境,这些在课文前半部分作了交代。至此,不需要老师过多的提示,学生自会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再说诗词,其特点是语言凝练,内容含蓄,不了解作者的思想经历和写作背景不太容易完全理解其内容。一般的教法是先解题,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我有时就不按这样的“老套路”,而是直接从诗词本身切入。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再了解字面上“写了什么”,进而探究“为什么写”。此时介绍作者和背景,“为什么写”就迎刃而解,诗词内在的含义也就不难理解了。

     选择导读课文的最佳切入口,往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和运思匠心。有的先抓文眼,可得心应手,举重若轻。如《荷塘月色》,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绿》,抓“惊诧”;《威尼斯》抓“别致”。有的抓线索,使得散珠成串,纲举目张,如巴金的《灯》,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有的从中间突破,上引下连,经济有效,如《群英会蒋干中计》,可从高潮部分蒋干窃取假信切入。有的从作者思路入手,便使毛发皆顺,如:《事事关心》可先从文章的起承转合着眼,《六国论》先考查论点与论据论证的对应,《南州六月荔枝丹》可先分析其说明事理。有的是从枢纽处或易误点入手,指点迷津,豁然开朗,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中国人”的不同内涵,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和驳论的关键处,《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的言辞常常使学生大惑不解。抓住了这些,以之为突破口,便可“一穴得气,脉络皆通”。

    教学突破口选择的原则应是“实”与“活”的完美统一。在突破口的选择中教师或创设情境,或激发兴趣,或引入思考,其目的都在于加强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众所周知,学习是科学,教学是艺术。因此我们说,教学突破口的选择应该兼顾科学与艺术两个方面,既要遵循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艺术创造性。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