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教法学法 >> 文摘正文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的“凤头”
        ★★★★
【字体: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的“凤头”
作者:佚名    文摘来源:www.xinyuwen.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4

李弗不

课头,指的是一堂课起始阶段(一二分钟至三五分钟)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各科教学皆可以有课头,但惟有语文课堂教学运用课头最适合、最多。

如果说一堂好的语文课是一部辉煌的交响乐,那么课头便是这交响乐的序曲;如果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像一次充满刺激的探险,那么课头便是这探险的源头;如果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像一篇上乘佳作,那么课头便是这佳作的“凤头”。课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作用不可低估,好的课头,不仅能稳定课堂秩序,使学生静下心来上课,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唤起学生的情感、增加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无意注意”之中,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那么课头都有哪些类别和方式呢?以及要注意些什么呢?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经验略说说。

一、课头的分类

课头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但究其实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激趣法。所谓激趣,就是在上课之始,用有趣味的、学生感兴趣的故事、轶闻、诗词等来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情趣盎然之时进入课堂正式学习。比如我在上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时,劈头就给学生讲了个关于王安石“双喜临们”的有趣故事:据说王安石23岁进京赶考,路上恰巧遇到马员外出联择婿,出的上联是“龙王设宴,月蚀星灯,山食海酒,地为媒” 考期在即,王安石无暇应对。到京,主考官的上联又恰为“玉帝行兵,风枪雨箭,雷旗闪鼓,天作证。”

王安石用马员外的上联作答,高中进士。回头又用主考官的上联对马员外,被择为成龙快婿,真是双喜临门!学生个个听得津津有味,注意力空前地集中。此时,我再趁热打铁地讲,有人还把王安石的诗当饭吃呢,知道是谁吗?学生齐说谁?杨万里!杨万里写道:“船中活计只诗篇,读罢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早餐。”(“半山” 王安石的晚号)同学们看,王安石的诗都可以当饭吃呢,可见他的诗文之好啊!导入课文,今天咱们就来学学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文。学生们立刻饶有兴趣、全神贯注地进入课文……

课头之激趣法,妙就妙在,于轻松愉快的气氛之中,当学生不知不觉地于“无意注意”之时,悄悄地启动了学生的思维,把他们带入了课堂正式学习。有时,激趣法还能出奇制胜,以形象生动的课头,来为一些难度较大、抽象枯燥的课堂学习内容“点睛”。譬如,逻辑知识“推理”的讲授,学生会觉得枯燥,我就设计这样的课头:同学们大概都知道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的诗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吧?好多画家想以此作画都被难住了,“野渡无人”绘画不好表现,因为并非无人,只是画面不出现人。人或许躲藏在船里,或许就隐秘在附近休息。那么怎样才能确切地表现出野渡“无人”呢?有一位高明的画家想了一好方法,在船头画上一只鸟,证明野渡无人。此法一致地博得了大家的赞赏。同学们这就是“推理”。接着这样板书:

大前提——因为有鸟停的地方附近是不会有人的

小前提——这船头有一只鸟

结 论——因此可以证明这野渡无人

学生一下子茅塞顿开,哦,推理就是这样啊,懂了!在学生顿悟的兴奋中,我开始了推理的讲解,本是一堂乏味的课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激情法。所谓激情,就是在上课之始,采用各种教学手段,造成一种情境、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在学生受到感染之时进入课文的学习。在一些感情较丰富的课文的教学中,激情法的效果相当好。上《琐忆》(唐韬)一课时说:在初中,同学们学过《一面》,知道鲁迅先生到内山先生家造访,把自己的新诗作《自潮·运交华盖欲何求》念给内山先生听。当念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时,内山先生哭了,鲁迅先生也哭了(语气凝重)——同学们,我们今天读这两句诗,似乎可以慷慨激昂,但在当时黑暗社会之中,以鲁迅先生的能力,所处的地位,要横眉冷对千夫指,谈何容易,难啊!鲁迅先生与内山先生的心是相通的,这两句诗使他们同生感慨,他们都哭了。这就是(深沉而凝重地朗读)“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课堂气氛一下子凝重起来,学生的情绪受到了感染,在这样的氛围之中,我转入了琐忆的教学,取得了不错的课堂效果。

使用这种激情法时,一定要掌握火候,不要为情而造情,要紧密结合课文的感情恰到好处地渲染情境,切不可做作,不可过火,否则,学生不仅不会被感染,反而会感到别扭、不自在,效果将适得其反。

3、激思法。所谓激思法,就是在上课之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以思考的态势进入课文的学习。如上鲁迅的《祝福》我就用此法:同学们,大家昨天都预习了课文,现在我想问问大家,祥林嫂叫什么名字?——学生们都不经意地答道——叫祥林嫂呗!转而一想,不对,祥林嫂不是她的名字,是她第一个丈夫祥林的称谓。于是学生们都赶快翻书,思索开了,哦!真的,昨天预习好象是真没注意祥林嫂有名字。她怎么会没名字呢?——这时,一直微笑着注视学生不出声的我便说:同学们,祥林嫂是没名字。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地位,尤其劳动妇女的地位十分低下,她们不仅要受到官僚、地主的压迫剥削,而且是男性的附属品,她们“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小时侯,她们或许有个小名,一出嫁,就要把丈夫的姓放在自己名字前了,什么李刘氏、张黄氏,或者干脆就叫“x x屋里的”。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中国旧时代的妇女地位多么卑微、低下。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祥林嫂这位旧时代的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学生边听边思,带着对中国旧时代轻视、鄙视劳动妇女的思考,进入了《祝福》的学习。

像这样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效果常常有如“抚尺一下,满座寂然”。学生保持着思考的态势,学习起来就事半功倍。

二、课头的方式

课头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主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讲述式。即由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进行课头的教学活动。前文激趣法《游褒禅山记》、《逻辑知识· 推理》两个课头,就是采用这种讲述方式。

2、谈话式。即由师生之间提问答问来进行课头活动。如我上《晏子使楚》课头,就用此方式:教师首先问——有谁知道战国时期齐国的晏子和他出使楚国的故事吗?立即有学生举手,很有劲地讲述了晏子使楚时进楚国“钻狗洞、进入门”的故事。教师予以表扬。再问:晏子的口才怎么样?很机智吧?学生纷纷点头称是。我随即又讲了晏子使楚之二——“漂亮、高大的人派到好国家,丑陋、矮小的派到差国家”的故事。然后话锋一转,宴子使楚还有一件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宴子使楚(桔生淮南……)》。在师生的问答之中,学生既显示了自己的阅读面、知识面,又学到了新知识,而且水到渠成地进入了课文的学习。

3、直观式。即由教师出示图画、表格、实物等来进行课头活动。直观课头,由于形象的刺激,学生往往很感兴奋。如我教《核舟记》之前,先拿出一个小小的石雕猴给同学们传看,学生皆惊叹,这么点大的石头还雕出了一个这么精细的猴。在学生争相传看,议论纷纷之时,我顺势接过话头:同学们,这个石猴确实雕得很精细,可还有比这更精细、更微妙的呢,简直精妙绝伦了!请同学们看课文《核舟记》。同学们兴奋不已地进入了课文。

4、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录音、录相、多媒体平台等现代化手段的采用。如上《景泰蓝的制作》一课,就可全程放映录相。

5、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课头可以单独采用一种,也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多种方式的运用能综合各种方式的长处,使课头活动进行得有声有色。如我上《春》课头:同学们,春天是美好的,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多少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还记得吗,诗人杜甫在《绝句两个黄鹂》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好!古人是这样描绘春天的,现在我们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歌颂春天的……

这个课头设计、实施就采用了讲述、谈话、背诵等方式,渲染了气氛、造成了情境。

三、课头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课头的时间不宜过长。无特殊需要,一般只需一二分钟、三五分钟不等。不可漫天讲来、不着边际。应迅速切入正题,以免喧宾夺主。

2、课头应与课文有密切的联系。课头设计,应从课文实际出发,或考虑作者轶事、或考虑课文内容、或考虑课文特色、或考虑背景材料,不可随心所欲,想讲什么便讲什么,以免花了时间,又没有取得相应的效果,反而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

3、并非每堂课必用课头。课头尽管受学生欢迎,效果也很好,但也不是每课必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实际条件,因课制宜、灵活处理。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