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富有个性的阅读 江苏省张家港市鹿苑中心小学 吴美玉
【案例】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这条小鱼在乎》教学片断
课结尾部分实录:
(学生第二次自由朗读2—7自然段,四人一小组谈谈自己的理解)
师:小朋友,通过刚才的朗读和讨论,你知道这条小鱼在乎什么呢?
生:我知道了这条小鱼在乎自己的生命。
生:我知道了这条小鱼在乎小男孩来救它。
生:我知道了这条小鱼在乎自己能不能活下去。
师:那小男孩也在乎,你知道他又在乎什么呢?
生:小男孩在乎小鱼的生命。
生:小男孩觉得小鱼和人一样,生命只有一次,因此他很想救小鱼。
生:小男孩觉得这些小鱼很可怜,所以他要救它们。
生:小男孩救了小鱼,这些小鱼又可以快乐在生活在大海里了,所以他很在乎。
师:是呀,小男孩不但救了小鱼,还让他们重新获得了整个世界。多好的小男孩呀,我们来分角色朗读2—7自然段。
(学生分角色朗读)
师:听了刚才同学的朗读,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小男孩呢?
生:这是一个爱小鱼的小男孩。
生:这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小男孩。
生:这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小男孩。
生:这是一个具有爱心的小男孩。
生:这是一个珍爱生命的执着的小男孩。
师:说得多好呀!可是你们认为这个男人有没有爱心?这成百上千条小鱼能不能救活?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体会一下。
(学生读课文)
生:我觉得这个男人有同情心,但他是大人了,他觉得捡小鱼是小孩子做的事。
生:我觉得这个男人有同情心,他看小男孩捡鱼的时候,“忍不住走了过去。”说明他也动心了。
生:我觉得这个男人没有同情心,因为他对小男孩说:“你救不过来的”“谁在乎呢”,他觉得没有人会在乎这微不足道的捡鱼的善行,就不需要可怜一条小鱼的生命,因此他没有去捡。
生:我觉得这个男人有同情心,因为小鱼有成百上千条,靠一个人是捡不过来的。再说,即使有人捡了,还是有许多鱼会死去。
生:我觉得只要像小男孩这样富有爱心、同情心的人多一点,小鱼还是会被救活的。
……
评析:
萨特曾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而这梦一直以来未让学生真正实现过。在以往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根据教学参考资料解读作品,然后再向学生灌输,以为这是最有权威的解读,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捷径。其实,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这只能是老师的阅读,而不是学生的阅读;只能是统一的标准化阅读,而不是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因此,在作者、作品、读者之间多出了一个教者,教者是读者的导师,应该让读者直接面对作品。在上述课例中,教师不但没有轻易浇灭学生阅读探索的火苗,更妙的是教师把“皮球”踢给了学生,还学生真正读者的“地位”,让他们说自己所思,说自己所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联系课文内容分析、推理、归纳,生动活泼地领悟了故事的含义。整个阅读过程突破了习惯性的思维,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整个课堂也由此焕发出勃勃生机,充溢着耐人寻味的无穷魅力,学生正是在这自由愉快的阅读中编织着一个个瑰丽多彩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