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上了一节公开课,我教的是《丰碑》的第二课时。这节的课教学内容是学习课文的第3~14自然段,教学过程是这样的:我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回顾了这两段的内容,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重点部分(第3自然段到第14自然段)。这部分的教学我是这样处理的: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这部分,然后找出具体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经过分析文段后,我引入第13自然段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然后,我再抓住将军的神态、语言、内心活动的句子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体验将军的前后神态和内心活动的变化,感受军需处长的品质。最后,总结全文,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丰碑》第7自然段是具体描写军需处长神态动作的段落,是这节课我设计的要重点学习的自然段。在这段的教学过程中,我请学生读了文段后,出示课文插图,问:"军需处长在又冷又饿又累的情况下被冻死了,但面对死亡他表现得怎样?"学生抓住了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回答:"镇定、安详。"接着我又问:"为什么军需处长面对死亡会这样镇定、安详?"此时,学生的表情一面茫然,不知该如何回答。见此"冷场"情形,我便顺水推舟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进行了巡视和交流,有的说:"因为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给其他战友的时候,他早就打算作出牺牲了,已经有冻死的心理准备,所以他一点儿也不害怕。"有的说:"军需处长觉得自己老了,不如把食物和衣服让给年轻的战士让他们继续战斗,取胜的机会会更大,所以他很放心地走了。"有的说:"他经历过许多的战役,见到过许多牺牲的人,对死敢到不害怕。"有的说:"他冻死前正抽烟,抽着抽着就没有了知觉,自己死了也不知道,所以才表现得这样安详。"……当时我觉得学生们的推想说得挺好,感觉提出的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和讨论的热情。但课后有老师向我提出这个问题没有必要问。于是我思索这个问题应不应该问。我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对学生感受和理解人物形象到底有什么帮助? 当初我设计这个问题时是这样想的:军需处长面对死亡如此镇定、安详是因为他把生死置之度外,表现出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当时我就觉得这点是蕴藏在教材中的内在信息,如果能让学生知道这点,军需处长的伟大形象就更显突出,学生对"丰碑"的理解就更深刻了,于是就设计了以上的问题。当然,这是我理想化的设计,实际上我却忽略了要"备学生"。现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革命战争年代相距甚远,加上缺乏对那个年代的人的理解,他们没有对那种艰苦革命生活的体验,怎么能够感悟得到这些东西呢?现在回想起来我的理解也有偏颇,用一个人死去时的表情怎么可以衡量这个人的思想是不是崇高,性格是不是乐观呢?我为了使学生感受军需处长的崇高形象就给他加上光环,拔高人物形象,神化人物,这些"虚"的东西学生又怎能够有所体会说出真实感受呢?充其量他们是说出一些富有想象力的答案罢了。《课程标准》说:"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要注重熏陶感染,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而不是要求学生说出老师的预想。或许军需处长牺牲时的表现正如学生推想的那样,可能是因为有了冻死的心理准备所以不畏惧,也可能是因为连死也不知道所以显得镇定、安详。但这些推想对帮助学生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有什么作用呢?现在我觉得这个问题不但不能让学生抓住中心体会人物形象,而且还把话题扯远了,当时的讨论和回答活动都没有实质意义,这对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根本没有起到作用。《课程标准》提出:"要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阅读强调感受性、体验性,就是为了纠正以往理性化的阅读分析的偏差。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体验,而不是繁琐的因果关系的理解。我们只有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问题,抓住课文要点,提出几个能统领全文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给学生的思维留出空间,才能使学生在真正的自主状态下进行学习。综上所述,"军需处长面对死亡为什么这样镇定、安详"这个问题没有价值,没有提问的必要。 通过以上这个案例使我想到: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精心设计学习的问题。《课程标准》要求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挖掘潜在教材中的内在信息,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我认为精心设计问题才能达到把潜在教材中的内在信息带给学生,老师才能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达到开发课程资源的,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要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教材,或者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创造精神,形成生生合作、师生互动的局面,也必须依赖问题的精心设计。毫无价值的问题不能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更不能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不能使学生进行有实质意义的讨论,而这些都是没有用好教材惹得祸。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才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学生才能在40分钟的课堂内创造一些有效率的探讨的活动,教材的创造性运用和课程资源的开发才得以实现。所以问题的设计要精,要巧,有启发性,多问不如巧问。
供稿人:环市西路小学 刘慧清 2004-5-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