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高中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 >> 资源正文
11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教案示例3
        ★★★
【字体:
11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教案示例3
作者:不详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4

教案示例3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明确作为当代学生的重大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2、知识目标:理解讲话稿的写法与特征;了解北京大学的光辉历史。

  3、能力目标:掌握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培养学习语文的一些基本技能与习惯。

  课型:

  新授讲析课

  教学重点:

  讲话稿特征的理解;掌握本文思路,并培养掌握文章思路的方法以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方法与习惯。

  教学难点:

  文章较长,如何指导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掌握文章的思路。

  重难点突破设想:

  首先,以讨论的形式,适当导入课外内容帮助理解课文(假设本校校庆时各个不同人物讲话内容的设计与讨论),以推进学生对讲话稿特点的理解——受讲话人身份、讲话时条件的约束;受听话人的素质、层次和所关心的问题的约束。其次,单元教学目标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阅读中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路”,而快速理解文章思路应根据一定的原则和使用一定的方法达成的,针对本文特征,可传授给学生语段拆分法、中心句寻找法等,并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

  讨论分析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由本校即将举行的60周年校庆导入。

  二、初步认识

  [本环节主要内容:对讲话稿的特点作初步猜测、推理、认识。]

  假设环境是校庆会场,需要有人发言,要求学生代替发言者考虑发言内容。分组针对学生代表、学校领导、校友代表、上级领导四种身份进行自由讨论。要求学生动笔作简要记录。

  讨论2分钟,教师参与其中一组讨论。

  指名学生简要说明讨论结果。

  对结果作简要评价讨论,并简述理由——初步明确讲话内容与身份、环境有关。

  [本环节主要目的:初步探索讲话稿的内容特点,提示培养动笔习惯。]

  三、联系课文

  [本环节主要内容:联系课文,学习讲话稿内容及特点。]

  明确提出本文是江泽民主席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

  提问:作为国家主席,在此场合下面对北大师生,应当讲些什么内容?

  (提示)场合: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北大概况见教参第39页)。

  身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决定讲话的高度)。

  对象:北大师生、参加大会的嘉宾,全国高校的师生员工和广大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们,(继续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努力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的)当代中国的广大青年。

  讨论2分钟,教师参与其中一组讨论。

  指名学生简要说明讨论结果,教师择要板书。

  [本环节主要目的:将对讲话稿的初步感性认识逐渐提升到理性高度,并初步涉及文章思路的把握。]

  四、验证讨论

  [本环节主要内容:在课文中验证上一环节讨论结果,最终明确讲话稿的特点,同时理清思路,形成主板书。]

  1、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到根据校对、证明自己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总结讲话稿的特点:

  讲话稿必须接受来自3个方面的约束:

  ①讲话人的身份、条件和要讲的内容。普通人讲话和领导人讲话的口气和方式都是不同的,而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和一般面对面场合讲话的方式也各不一致,讲话的内容则有难易之分。

  ②听讲人的素质、层次和所关心的问题。比如,听话者是普通人,那么讲话者往往用一般性语词;听话人是专业人士,讲话者则可能更多用专业术语。一般人可能更关心日常生活,而层次较高的人士则更有可能关心其他问题。因此讲话的内容就会明显有差异。

  ③主持者已经确定的主题及其对讲话的有关要求。由此构成讲话的特定场合,影响讲话稿的内容、形式和风格。

  2、快速分析课文,总结各段大意。

  步骤1:划分总的层次;

  步骤2:逐段寻找关键句总结大意并板书。

  注意:课文分析时提示学生注意以下方法——

  拆分法——化整为零,立足局部,便于细研;

  中心词句寻找法——位置固定,效率提高;

  重新组合法——立足整体,把握全局,文章思路了然于胸;

  用笔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3、在前一步基础之上分析段间关系,板书整合定型。

  (附)主板书:

  

  顺便提及:写作时,文章每一个部分的安排都是有理由的。正如叶圣陶先生说:“思路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

  ﹡简要概括复述讲话稿的特点、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

  [本环节主要目的:让学生明确地理解讲话稿的特点,理清全文思路,掌握一些学习方法。]

  五、体会感情

  [本环节主要内容: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有选择地带感情朗读课文。]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体会语句感情,并朗读。

  注意末二段的朗读。

  [本环节主要目的:理解讲话稿具有鼓动力、感染力、说服力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为下一环节的小结作准备。]

  六、结束语

  [本环节主要内容:顺上一环节而来,鼓励学生树立目标努力学习。]

  到建国一百周年,国庆百年,文中百年,在那个时代里,你希望同时作为有百年历史的文中校友和有一百五十年历史的北大校友的身份出现在校庆典礼上吗?今年有郑淑琴上北大,过一两年相信大家之中也会有相同情况。希望大家深入学习江主席讲话的深刻内涵,贯彻讲话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以使梦想成真,能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作出更大贡献!

  [本环节主要目的:勉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祖国努力学习。完成教学目标1。]

  七、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习题第四题(短文改为班会课讲话稿);

  2、完成补充练习。

  附录:补充练习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补 充 学 习 资 料

  A层级检测

  阅读北大百年校庆的有关新闻,完成下面的练习。

  新华社北京(1998)5月4日电(人民日报记者杨振武、新华社记者张宿堂)

          的著名学府北京大学在走过一个世纪的历程后,今天在人民大会堂庆祝自己的②        。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李岚清和各界人士一起参加了庆典。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讲话中强调指出,北京大学③   

         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显示的不断钻研、求实、创新、向上的优良学风,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也是北大④        的重要动力。这种优良传统和精神动力,要永远发扬光大。

  成立于1898年的北京大学原名京师大学堂,19l2年改为现名,是清朝末年               的产物,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她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民主的思想,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一些早期的著名活动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一批著名的进步学者,都曾在这里工作或学习过。

  江泽民在庆祝大会上以十分高兴的心情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并以他个人的名义,向北京大学的全体师生员工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国高等院校的师生员工和广大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们致以亲切的问候。

  在总结了北大百年历史后,江泽民指出,要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⑥           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党和全社  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他说,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江泽民在讲话中向北大同学和所有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向全国各界青年提出了四点希望:(1)坚持                           ;(2)坚持                          ;(3)坚持                           ;(4)坚持                           。他说,祖国的未来是无限美好的,青年的未来也是无限美好的。祖国和民族的希望寄托于青年。希望广大青年和全国人民一道,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指引下,⑦            ,⑧             ,向着新世纪前进,向着现代化的光辉目标前进,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进!

  1.结合课文,在文中的空格里填人适当的四字词语或语句。

  A.永葆生机                    B.享誉中外 

  C.同心同德                    D.百年华诞 

  E.勇于开拓                    F.坚持不懈

  G.在长期发展和斗争历程中

  H.在列强人侵、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发生的戊戌变法的产物

  2.结合课文,写出讲话所涉及的听众。

  3.写出讲话中4点希望的具体内容。

   B层级检测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大凡历史稍长一点的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永恒的风景”。构成这道“风景”的,除了眼见为实,可以言之凿凿的校固建筑、图书设备、科研成果、名师高徒外,还有必须心领神会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精神。介于两种之间,兼及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的,是众  多精彩的传说。比如,某位名人在这棵树下悟道、某回学潮在这个角落起步、某项发明在这间实验室诞生、某对情侣在这条小路上第一次携手等等。比起校史上极其说服力的统计数字,这些蕴涵着情与想象的“传说”,未免显得虚无飘渺;因而,也就不大可能进入史家的视野。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大学”更为充满灵性的场所。漫步静谧的校园,埋首灯火通明的图书馆,倾听学生宿舍里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或者“远眺”湖边小路上恋人的窃窃私语,只要有“心”,你总能感知到达所大学的脉搏与灵魂。

  如此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叙述,实在难以实证。所以,为了讲述老北大的故事,我选择了“回到现场”的策略。比如,同样谈论北大人喜欢挂在嘴边的“五四”,我会对游行路线怎样设计、集会演讲为什么选择天安门、火烧赵家楼又是如何被叙述等等感兴趣。至于史学家不大关注的北河沿的垂柳、东斋西斋学风的区别、红楼的建筑费用、牌匾与校徽的象征意味、北大周围的小饭馆味道怎样、洗得泛白的蓝布长褂魅力何在等,也都让我入迷。

  于是,我进入了“历史”与“文学”的中间地带,杂感、素描、随笔、小品、回忆录,以及新闻报道、档案材料等,广泛搜集井认真鉴赏起“老北大的故事”来。令我惊讶的是,当年的“素描”与几十年后的“追忆”,竟无多大出入。考虑到关于老北大的旧文寻找不易,不可能是众多八旬老人转相抄袭。唯一的解释是,老北大确有其鲜明的性格与独特的魅力,因而追忆者“英雄所见略同”。借用钱穆(师友杂忆)中的妙语:“能追忆者,此始是吾生命之真。其在记忆之外者,足证其生命之真。”一个人如此,一所大学也不例外:能被无数学子追忆不已的,方才是此大学“生命之真。”此等“生命之真”,不因时间流逝而磨灭,也不因政见不同而扭曲。

  其实,“老北大”之成为众口传诵的“故事”,很大程度得益于时光的流逝。绝大部分关于北大的文章,都是作者离开母校之后才写的。而抗战爆发北大南迁,更是个绝好的机缘。正因远离红楼,方才意识到其巨大的感召力,也才有心思仔细勾勒其日益清晰的面孔。

  1.作者认为构成北京大学“永恒的风景”的主要内容是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