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包含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语感等很多方面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遵循了学生发展的规律,制定各阶段的目标。仔细阅读第一学段的目标,你会发现这样一个理念——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应当从娃娃抓起。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人在黑夜里赶路,忽然有个神灵在他的耳畔说:“蹲下去捡点东西放在口袋里。”这个人不敢违背神灵的旨意,蹲下去捡了一点东西放在口袋里。走出山谷之后,天亮了,他打开袋子想看一看神灵让他捡的是什么,一看便惊呆了:神灵要他捡的竟然是钻石!——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用这个故事比喻教育。如果在一个人记忆力最强的孩提时代能大量的积累语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对他们语感的培养是有益的,还会对他们的精神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从一个语文教师的角度看“阅读兴趣、语言储备”,无疑是故事中的“钻石”。作为一名一年级语文教师,应致力于学生语感的培养。现就“激发兴趣、增加储备、培养语感”谈谈实践体会。
一、 立足课堂教学
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文重要途径之一。苏教版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让学生朗读、背诵下来,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根据学生对语言文字感知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在初学课文时,教师可以将范读作为引导的手段。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动听的声音信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学生披文入情,感受课文的情感,激起学生深究课文的欲望。如:《东方明珠》中一段:“这座塔,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像一个巨人。夜晚,塔上的灯都亮了,五光十色,非常好看。”描写了塔高大美丽,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我在范读时,以自豪、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学生深受感染,自然地流露出对“东方明珠”的喜爱之情,对阅读这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注重启发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认知和经历,努力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蓝天是白云的家,”是《家》中的第一行。指名读时,有学生把重音放在蓝天上,强调白云的家是蓝天,读出了赞美蓝天的语气;也有学生突出了白云,强调蓝天是白云的家,读出了白云在美丽的蓝天下愉快的心情。这充分体现了“读”的自主性、独创性,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
低年级的课本里,童话、故事类的课文占很大比例。根据低年级学生对表演特别感兴趣的特点,让他扮一扮课文中的人物,演一演课文中的情节,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背诵、朗读的兴趣,增加语言的积累。〈〈我叫“神舟号”〉〉一文以拟人的手法来写的,学生很爱读,让大家分角色读更是热情高涨,随着表演的进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越来越深了。学习〈〈江南〉〉一文时,让学生边念边伴随动作手语,记忆速度快了很多。
二、 丰富课外活动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要更新理念,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一段描述: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一年级学生适合开展那些实践活动呢?
1、结合教材开展活动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可以使学生获取很多知识,又会产生一个个新问题,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教师要善于引导,围绕它们开展活动。如教〈〈练习1〉〉时,其中有这样一题:要学生说说动物遇到危险是怎么自我保护的?课堂上,学生回答局限在几种动物身上,课后让学生和家长一起查资料了解。在第二天晨会课上,进行动物自我保护知识竞赛,学生说的内容就丰富了很多。
2、鼓励学生多听故事。
看电视、听故事是孩子普遍喜欢做的事,有些家长误认为是不务正业,所以杜绝孩子参与。其实,这些被禁止做的事情正是学生积累语言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在开学初的家长会上我就向家长极力推荐——让孩子尽可能多的收听故事。在学校里,我也尽可能多的抽出时间让学生听故事。实践表明,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学生听得多了,自然能讲的、会讲的也多了。有一位学生竟然只听了四遍,就将一个长达五分钟的故事完整地讲下来,连语气、神态也摹仿得惟妙惟肖。
当然,经常听故事,对有的学生来说也是会听腻的。如何保持学生听故事的兴趣和提高听故事的质量呢?那就一定要让学生觉得听故事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于是,今天大家写字认真,做操投入……都成了我奖励他们听故事的理由。每听一个故事,我就提一些有关的问题,四小组进行抢答比赛。这下,学生听故事更认真了,生怕自己漏听了一句。有时,我也会故意故忘记带故事书或磁带。“谁愿意代老师来讲故事,奖励同学们今天作业完成的出色呀?”呵!举起的小手还真是不少。听!孩子绘声绘色演讲故事,着实可爱,着实自信,也更投入了,哈,他们也跃跃欲试!“哼,我也要多听故事,下次看我的吧!”
孩子就是在这样的愉快中获得了积累,获得了语感,发展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