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物理论文 >> 资源正文
浅论实验能力的培养
        ★★★
【字体:
浅论实验能力的培养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8

能力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具有本身特定的构成。人的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这是从事各项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显然,物理实验能力是以一般能力为基础,并与物理实验这一特定任务相联系的一种能力。为了使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中学物理大纲作了如下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实验能力,主要是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会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正确的结论,了解误差的概念,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初中学生由于兴趣的广泛性,给物理实验教学和能力培养准备了良好的心理意向。然而由于他们在学习上处于一个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随意性、深刻性和肤浅性错综矛盾的时期,这就需要我们针对其心理特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才能较好地完成大纲提出的要求。同时,对学生心理个性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初中学生的实验能力呢?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     稳定兴趣,组织探索

初中学生初次接触物理实验,对一切都感到新颖、好奇,因而物理实验一般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初中生所处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兴趣难以持久,如不及时引导、严密组织,往往会造成兴趣下降、热情消退的现象,最终使物理实验当成完成一次操作任务而走过场。这样,生动的实践将变成僵死的操作,也谈不上实验能力的培养。因此,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制定的原则是:精心地设计实验的教学过程,逐步使学生不满足于实验的表面现象,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实验的本质规律,以及物理实验的丰富内涵。实践证明,坚持了以上原则,学生的兴趣就会逐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就会使他们从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使学生在实验中动手动脑,这是获得更佳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我们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实验的条件,把许多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自己去探索,培养了学生深入探索的习惯和稳定的实验兴趣。例如,将初二年级的决定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后,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就弦的长短、粗细、松紧跟音调的高低关系进行了探索。当这种关系通过自身的努力被确定之时,又意外地掌握了“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成功的喜悦禁不住都流露出来。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也强化了对理论的理解与记忆。经过长期的实验操作,学生的实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     引导注意,训练观察

实验离不开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精细、敏锐的观察训练。而观察的成败,首先决定于定向的稳定的注意。因而,教学中应该努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将他们的注意集中到特定的物理实验所需观察的方向。兴趣是无意注意的重要源泉,当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把某种仪器或装置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注意将立即被吸引。这种注意是一种由于刺激物的新异而引起的无意注意。而这种无意注意将根据各人的经历、原有的知识结构、所有的兴趣不同等而有不同的指向。例如,当一台示教电表展示在学生面前时,一些学生将注意电表的外形,一些学生将注意电表的色彩,同样也有学生注意电表的结构……这种不同指向的注意对于进一步的实验是一个干扰。在这种情况下,经验告诉我们,应该及时地通过提出问题等措施,将学生分散的精力趋于集中,并指向特定的方向,比如研究电表的结构量程等实验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集中学生的注意是重要环节。但集中了注意并不等于完成实验观察的任务。我们还必须根据物理所探索或验证的内容,使学生将注意从一个方向转移到另一个方向,从一个问题转移到另一个问题。这就是按顺序,按层次引导学生观察的任务。实验教学中我们坚持做的是:指导学生逐步养成“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由表及里”的全面观察的习惯,这的确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对实验的关键环节进行动态观察,要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现象,这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环节。例如,在用温度计测温水温度的实验中,大家知道,水的温度是不断变化的,这一特定的温度要经过比较才能鉴定。因而,如果学生的注意力没有得到高度集中,温水的温度是很难测准的。测准温水温度正是此实验中培养能力的关键所在。

三.     授以方法,启迪思维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初中生正处于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相交错的时期。一方面,对实验操作感到兴趣,因而希望老师给予更多的独立动手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实验中一旦遇到困难,往往又依赖于老师。因而,在教学实验中,特别对刚接触实验的处二学生,必须授以实验的方法,严密组织,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顺利地完成实验任务。这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必由之路。

1.          授以方法,严密组织

对于学生实验,选择最优指导方案,针对实验的各个环节进行严密的组织,这是教师必须做到的。例如,初二年级的使用天平称物体质量的实验,这是初中物理中一个教难的实验。对于这样一个实验,如果我们只作一般性的指导,一节课的实验无论如何也不能使绝大多数的学生达到掌握的目的。为了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我们制定了以下方案:“放下底板调水平,架起横梁调平衡。推游码、看指针,左偏螺母向右调,右偏螺母向右拧。物体放进左盘内,砝码放在右盘称。砝码加上游码值,读数才能读的灵。”实施了以上方案,发现既便于学生记忆,又减少了天平使用过程中的错误,达到了预定的实验效果。

2.          掌握条例,规范训练

初中物理实验中,掌握基本的仪器使用是重要的环节。初中物理实验中出现的基本仪器有刻度尺、量筒(量杯)、天平、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要训练学生严格地按科学规范使用这些仪器,特别是第一次接触新仪器、仪表,要使学生首先掌握仪表的使用规范——注意其量度单位、最小分度、量程及使用注意事项,然后才能使用。

3.          训练学生掌握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

正确记录每次测量结果,根据数据分析处理,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是实验的重要环节。对于数据的处理通常选择两种方法中的一种。或把数据填表计算,从中找出有关物理之间的变化关系;或是把实验所测数据用图象表达出来,再从中找出物理量间的变化规律。这些实验方法在结合具体的实验中,使学生都要基本掌握。

综上所述,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因而初中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在实验中注意培养观察力,操作技能,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情趣,加强意志、习惯等方面的训练。只有这样,初中学生物理实验能力才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