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五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人教版第六册教案全集(一)
        ★★★★
【字体:
人教版第六册教案全集(一)
作者:胡睿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1放风筝

一、教养目标

掌握生字词。

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了解孩子们是怎样兴高采烈地放风筝。

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和怎样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

根据语言描述想象画面。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育目标

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了解孩子们是怎样兴高采烈地放风筝,激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课外活动的兴趣。

三、发展目标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图文结合,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

理解课文是怎样把放“大蜻蜓”上天的过程写具体的。

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的描述,引导学生对天空中风筝进行想象。

教学手段:

电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猜谜语。

我的样子有多种,一纸薄薄空中飘。一线拉我任东西,空中舞蹈多自在。打一玩物——(     )

3.风筝。

4.你们谁放过风筝?你的风筝是什么样的?你是怎样把风筝放上天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放风筝。

 

二、指导看图,了解图意。

图上画的是怎样的情景?主要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图上画了哪些风筝?它们是什么样的?

这是在什么季节?在什么地方?天气怎样?

图上还有些什么?

三、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哪些句子描写了图画内容。

认识生字。

字音:喳(     )  宇(     )  鹰(    )  嚷(     )

字形:“鹰”、“嚷”、“墨”、“斑”笔画较多。

理解词语。

明媚、线轴、稳稳当当、嚷、入神、缓缓、宇宙、精致、飘荡、五颜六色

四、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说说读懂了什么内容。

看图完成填空。

(1) 星期天 的早晨,天气 晴朗 ,阳光 明媚 。我和哥哥来到 体育场 ,准备 放风筝 。

  (2)体育场上的风筝各式各样,有 老鹰 、 鹦鹉 、 仙鹤 、 蜈蚣 ,我催哥哥快点放大蜻蜓 。

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读背。(师随机引导)

说说文中省略号后还会有哪几种风筝?

朗读1、2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3至5自然段。

自由读第3自然段,想想课文是怎样把“大蜻蜓”飞上天的过程写具体的。

画出描写动作的词加以体会。

(举、拿、跑、松开、拽、收住、飞。“拽”有紧抓的意思,“收”是因为在奔跑中急停下来,说明风筝已稳稳当当地飞上了天空。)

朗读第4、5然段后思考:这两段写飞机和小鸟,这跟“大蜻蜓”有什么关系?(衬托“大蜻蜓”的高和漂亮)

有感情地朗读3至5自然段,注意读出欣喜的心情。

四、学习课文第6至7自然段。

从哪可以看出“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划出描写风筝颜色、姿态的词句。

(1)自由组成小组读、找、议。

(2)汇报。

你还能想象出哪些图上没有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整个场面用什么词语来概括?

五、积累好词。

六、朗读课文

七、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人

前——多     

风筝

举、拿、跑、放、松开、收住

1放风筝  时—— 乐                                   快乐

呼扇、转、转、赛过

颜色

          后—— 美

样子

 

教学后记

 

 

 

 

 

2 小足球赛


教养目标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阵势”“警惕”“索性”“全神贯注”等词语。能从课文中找出表示“看”的词语,并加以辨析和体会;积累有关“看”的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目标

1.通过看图和学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发展目标

1.在指导观察图画时,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即文中对小守门员的描写。

2.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力。
教学难点

1.学习借助神态、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手段
实物投影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班上哪些同学爱看足球赛?哪些同学爱踢足球?你准当的守门员?
2、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小足球赛》。

二、指导观察图画
1、出示挂图,请同学们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 图上画了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足球,小守门员注视前方,一些小观众和一位叔叔在看球赛。)
2、指导观察顺序。根据这幅图的特点,我们可按什么顺序来观察呢?(整幅图可按从人到景的顺序来观察,而入又可按从主到次,即从守门员到观众的顺序来观察。)
3、指导观事小守门员和候补守门员。
(1)对小守门员我们可从哪些方面来观察?(可从他的衣着、神态。动作等方面来观察。)
(2)请同学们从衣看、动作、神态等方面细致观察,说说小守门员的样子。
(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小守门员严阵以侍的神态,全神贯注盯着前方的眼神,前倾的身子,下垂的双臂,手上戴着的皮手套及膝盖上的纱布等。)
(3)观察并说说小守门员后面的小男孩的动作、神态。
4、指导观察观众。
(1)在赛场一侧观看比赛的共有几个人?(共有8人)
(2)先观察图上左侧五位观众的动作、表情,说说他们的样子有什么不同。
(3)再观察图上右侧三位观众的动作、表情,说说那位叔叔与边上的两位小观众有什么不同。
5、指导观察背景。从图上周围的景物看,他们是在什么地方进行足球比赛?
( 从野花、青草、堆置的物品可看出这是一块闲置的平地。)
6、小结。
刚才我们按照从整体到部分、从人物到景物、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的顺序观察图画,了解了图意。

三、图文结合,初读课文

  1、对照图画自己读读课文。

  2、你发现课文描写的这场球赛与平时我们观看的足球赛有什么不同吗?(运动员是一群孩子,比赛场地是一场空地,课文没有直接描写比赛你拼我抢的场面,只描写了小守门员、替补、观众的动作、神态。)

五、学习生字。
1、以“开火车”轮读方式读生字词。

  2、读读带儿化的词语:“这儿、两拨儿、快点儿、那儿、一块儿”。

3、注意提醒学生“警”“倾”是后鼻音,注意指导“膝”和“贯”的写法,区别“拨”与“拔”字音和字形的异同点。

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疑问,再分小组讨论解决。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场激烈、精彩的足球赛?

二、看图,学习第一段
1、看看第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2、看图,说说为什么课文中说“这块空地真是赛足球的好地方”?“又”字说明了什么?(说明孩子们常来这儿踢球,他们喜爱踢球这项活。)
3、看图思考:从球赛吸引了这么多的小弟弟、小妹妹和路过的大个子叔叔,可以看出这场球赛得怎样?(比赛一定紧张、激烈、精彩。)
4、齐读第一段。

三、看图,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对照课文看图,看看这一段描写了图中的哪两个人,他们各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了谁?
3、学习写小守门员的两句话。
(1)这两句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了小守门员?(从神态、动作两方面来写的,)
(2)哪些词语写了小守门员的神态,对照图,说说“警惕”‘注视”“毫不在意”是什么意思?(“警惕”指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保持敏锐的感觉,时刻注意着。“注视”就是注意地看。”毫不在意”就是丝毫不放在心上J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守门员?(警惕性高、意志坚强的守门员,)
(3)小守门员的动作是怎样的?这样的姿势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小守门员是一位合格的守门员。)作者为什么要说“真正的守门员都是这样的”?(这是对小守门员的称赞。)
(4)看着图用自己的后描述小守门员的动作、神态。
4、学习写候补守门员的两句活。
对照图读第二段的后两句,说说候补守门员有什么特点?(跃跃欲试,急切地想上场一显身手。)
5、齐读第二段。

四、看图,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三至五自然段。
2、对照图看看作者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观众的?你对哪位观众的印象最深,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3、从这些观众的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大家都在全神贯注地看球赛,这说明球赛有什么特点?(精彩、激烈)

4、读一读描写你喜欢的观众的句子,注意读出观众的特点。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选择积累、学习运用
1、你觉得哪个人物最能吸引你,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的?这样写好在哪里?

2、文中描写了画面上这么多人,但有没有给人雷同的感觉以没有雷同感?
3、又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些是写的画面本身,哪些是写的作者的联想?这样将看到的和想到的结合起来写有什么好处?
4、小结,课文作者在对画面进行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按从主到次的顺序,抓住人物特点,同时又适当展开联想,将画面上的人物写活了。

  5、找出课文中表示“看”的词语,并体会词义有什么不同。(“注视”、“探望”、“盯着”。)课后再收集并积累这一类词语。

 

板书设计:

2 小足球赛

          像         真正守门员

运动员

          想         快点上场

          足球赛                         都望着

小观众     全神贯注

                    观众                 紧张

           津津有味

大观众    

           想过去    看明天

教学后记:

 

 

3 古诗两首

教养目标

学习本课11个生字。

练习用“读—议—背—画—演”的方法学习古诗。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育目标

1.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

发展目标

养成积累的习惯。

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教学难点

1.理解诗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手段

实物投影、音乐磁带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忆以前学过的古诗,看谁说得多说得准。

投影出示插图《四时田园杂兴》。说说他们在做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古诗写的就是这幅图,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呢?

板书课题。

揭题并解释

“四时”指四季。“杂兴”指杂感。诗题的意思是指有感于四季田园。

    5.简介作者。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悟

自己读诗,要求把诗句读准确,读通顺。

检查读的情况。

重点读准:“耕田、绩麻、末解、桑阴、童孙、当家”

同桌互相读诗,指名读、齐读。边读边想,这首诗写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三、读画结合,领会诗意

小组讨论:这首诗有哪些景物?

汇报,交流。

自由读诗。

(1)根据字典、注解理解诗句的意思。

(2)提出疑难词句。

(3)解疑难。

再读诗,边读边想象画画,然后同桌互相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配乐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敬以及对农村儿童热爱劳动的赞扬。)

悟诗情,品画意。

(1)这幅图画的是哪句诗的意思?你还有哪些补充意见?

(2)请你自由选择诗句配画。

(3)交流、展示。

四、巩固深化

练习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小儿垂钓

检查复习

1.同学互背《四时田园杂兴》

2.默写。

引入新课

1.唐代有一位诗人胡令能,年轻时当过修理铁木器的工匠。他爱写诗,写诗出名后,远近的人还叫他“胡钉铰”。有一天,他来到乡村迷了路,四下张望,终于发现了一个小孩。他想向小孩打听路怎么走,可是小孩在干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诗——《小儿垂钓》。

板书课题,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

分别讲讲“小儿”和“垂钓”各是什么意思?

初读

1.听老师配乐朗读,边听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画面。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汇报、检查。读生字,重点读准:“稚子、垂纶、借问”。

四、品读,理解诗句。

1.用讨论的确良方式,通过查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第一、二句诗,诗人各向我们交代了什么?

小孩的外貌;②他在做什么;③环境。)

    3.第三、四句“遥招手”“不应人”都写了小孩的什么?(动作、神态)说明了什么?

4.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5.诗中的“小儿”给你什么印象?

五、指导朗读《小儿垂钓》,要读出“小儿”的天真、可爱。

六、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小儿垂钓》。

七、学习《小儿垂钓》中的生字。

1.由学生说说自己识记字形的方法。

2.学生书写本课的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运用拓展

课外选读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板书设计:

3 古诗二首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    耕田

                       儿女

村庄           夜    绩麻      劳动情趣

                       童孙        学种瓜

小儿垂钓

            胡令能

                               篷头侧坐

                      稚子                    聪明、可爱

招手不应人

教学后记:

 

 

 

 

 

 

 

4*  我 和 企 鹅

教养目标:

  1. 认识本课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继续练习借助汉语拼音进行阅读,了解课文内容。

教育目标

1.了解“我”随南极考察队赴南极看到企鹅的情况,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阅读方法,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具准备:

  企鹅挂图或有关录像资料,有条件的准备地球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南极与企鹅。

  谈话:“同学们,你能从地图上找着南极大陆吗?”

  (出示地球仪,分别指明东半球、西半球、北半球、南半球的位置,并讲解)地球南北顶端就是南极和北极,今天我们要去的是南极(指明位置)。因为这里离太阳远,照到的时间很少,所以天气十分严寒,终年白雪覆盖。不过在这天寒地冻的地方,还有动物活动着,其中就有企鹅。(出示企鹅的挂图)

  在我们这儿看不到企鹅,你们一定很想了解有关企鹅的新鲜事儿,现在就学习《我和企鹅》。

二、自读课文,纠正字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准字音。

  

2、思考问题: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2)你对哪个内容更感兴趣?为什么?

  (3)记下你不懂的问题。

三、自学课文。

1、读课文交流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到达南极、企鹅的大小、毛皮、小企鹅吃食的情况和换毛情况。)

  (2)你对哪个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企鹅外形的独特,种类的繁多,生活习性的有趣。

  外形:黑白相间(结合看图理解)

  金企鹅:嘴是金红色的、头部有两块白毛(抓住颜色变化来写)

  帽带企鹅:颈部有一圈黑毛,好像系帽子的带儿(抓住特殊部位的颜色来写)

2、进行朗读课文的训练,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用心去表达。

3、质疑

  把读文时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师生梳理归纳后小组交流。全班评议。

  (1)为什么南半球正是夏天时,南极大陆上仍覆盖着厚厚的白雪?

  (结合地图理解此问题)

  (2)“领地”和“出境”为什么带引号?

  (通过理解“领地”和“出境”的本义和文中的意思,来帮助学生理解。)

  ③文章题目为什么叫“我和企鹅”?

  (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弄清:本文介绍了我第一次去南极看到企鹅的情景,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企鹅的喜爱。)

4、读了本篇课文,你在写作上有哪些收获?结合具体内容谈一谈。

  (1)介绍动物要抓住其特点,如外形、种类、生活习性等。

  (2)要想写好作文,必须要细致观察。

  如本文作者观察企鹅细致入微,包括皮毛颜色、企鹅动作等。

  (3)写作要带着感情,注意细腻描写。

  如小企鹅吃食的情景,作者写得活灵活现,抓住了其可爱的动作,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

四、作业

  仿照本文写法,介绍一种你最喜爱的动物,抓住它的外形、生活习性等特点。

五、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积累·运用一

读读背背、阅读

教学目标

让学生读一读,并背诵、积累内容侧重于描写日出日落时自然景物的12个词语。

阅读背诵诗歌《帐篷》,理解诗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完成“读读背背”

复习引入:学习第一组课文,大家积累了哪些好词好句?谁来给大家背一背?

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读书,借助拼音读准词语中的生字。

(2)采用指名读、同桌读、集体读多种形式练读,并进行交流。

(3)练习背诵,看谁能很快记住这12个词语。

(4)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交流更多的相关词语、句子,并练习背诵。

二、完成“阅读”

学生自由阅读诗歌《帐篷》。

简介诗人艾青。

指名学生朗读诗歌。

根据诗歌后思考题讨论:

诗歌中的“我们”指的是谁?“家”指的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诗句中知道的?

学生交流,发表个人阅读感受。

 

 

口语交际(介绍校园)

教学目标

能抓住特点,清楚地介绍校园的情况。

能听明白别的同学的介绍,准确把握说话人意图,并能作出评价分析和补充说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趣引入

二、谈谈怎样介绍学校。

三、选择一处景物分小组讨论开展介绍,相互补充。

四、派代表上台当导游介绍一处。(评议、补充)

派代表将几处景物合起来介绍。

注意:

有一定顺序。

重点要突出。

要抓住景物特点。

作业

向家人介绍自己的校园

 

 

习作( “早晨” )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能力。

学习按一定顺序,把早晨自己看到的或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准备

早晨到街道、公园、学校或野外看一看,注意观察早晨的景色,早晨发生的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汇报交流

小组汇报:早晨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归类:事情、晨景、场景、感受。

二、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选择早晨的景色和发生在早晨的事情或某个场景来写。

写出自己对早晨的感受。

题目自拟。

三、按选材内容分组讨论如何写(记事、写景、写场景三大组)

四、学生习作

根据小组讨论自定表达顺序。

师生交流评议要写的内容及表达顺序。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继续写作

二、习作评改

提出修改要求。

(1)有没有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

(2)句子是否完整、通顺。

(3)有没有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自念自改。要求自己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改正。

互念互改。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子推荐给大家。

指导评改。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提出评改意见和修改方法,集体评改。

教学后记

 

 

 

 

 

5画杨桃

 

教养目标

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学习发现与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养成读书时画出重点词句的习惯。

教育目标

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具手段

杨桃的塑料制品、多媒体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揭题。

你们知道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吗?

出示杨桃实物或塑料制品,展示不同角度画的杨桃,加深感性认识。让学生练习从不同角度观察。

揭示课题。板书:画杨桃。

二、 初读课文。

提出自读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自由试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检查生字读音;指名读课文;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整体感知,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

(分角色读,注意读出老师神态变化)引导学生质疑讨论:

1.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后来为什么又和颜悦色?

2.老师为什么不直接把道理告诉学生,而让学生观察后才说?

四、小结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新词

二、过渡

上节课同学们读了课文,这节课要找出重点句子,先试着把重点句子画下来。(引导学生画出父亲说的话及老师和颜悦色说的话。)

三、反复朗读画出的句子,并体会这些句子说明的道理,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四、联系实际谈体会

谈学习中,生活中类似“画杨桃”的事情。

同时引导学生说说从同学们所举的例子中体会到什么。

五、完成“思考·练习”第3题

引导学生认真读两个句子,体会一下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然后在小组里说句子。

推选代表全班交流,互相评议,通过交流,互相启迪。

六、通过竞赛方式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板书设计:

31画杨桃

 

实事求是

父亲           老师

       教诲

 

教学后记:

 

 

 

6*找骆驼

教养目标

认识本课的2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画出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发展目标

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养成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谁找骆驼?(商人、老人)商人的骆驼怎么啦?(走失)“走失”与“丢失”有什么区别?(走失:走着,走着,没了!)骆驼走失了,商人很着急,这时候看见一位老人,商人怎么样?(赶上去问)我是老人,你是商人!我们表演。(评议、朗读)
二、定向。
   老人看见过骆驼吗?老人知道骆驼的样子吗?我们自己来学懂这篇课文。
三、自学。
    第一台阶:
    1.自学课文,划下描写骆驼“样子”的词句。
    2.交流:说说骆驼的样子。
    3.说样子。
   (1)左脚跛。(什么叫跛?)
   (2)左驮蜜,右驮米。(什么叫驮?)
   (3)缺了一颗牙齿。
    刚才说得对不对?商人听了高兴吗?我当老人,你们当商人,我们表演一次。评价:“对!不错!对极了!”的程度念出来没有?当老人说了“不知道”后,商人怎么说?
   (“忿忿”怎么念?研究“哄”、“详细”的意思)
   第二台阶:
   说说,练练
   1.用“因为……所以……”句式讲话。(例:因为老人看见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2.老人之所以……是因为他观察得仔细,判断得正确。
   第三台阶:
   分析,朗读
   1.能把老人怎么想的语句划出来吗?(学生答:“课文里没有。”老师要求学生思考)
   2.破——浅?跛——晃——左蜜 右米
   3.树叶被缺了一颗牙的骆驼咬过该是什么样子?(研究、画、分析。)
   4.读,我们学着老人的口气说话——什么口气?
  (1)“不紧不慢”地读
  (2)“至于”干什么用?(连续上下文,顺着……)
  (3)找到没有?哪个词说明找到了?(果然)
  “照”——可换词吗?(可以,换“按”)
  “指点”是指什么?
  “一路”与哪个词有关系。(走失)
四、指点。
    为什么顺着脚印去找?
    另外两条线索为什么不可靠?(学生讨论)
五、我们又不去找骆驼,干吗学?
    编者意图是给我们一些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差异作业。
   1.课后填空,抄词。
   2.表情朗读。
   选做题:表演“找到骆驼后——”。
七、表演。
板书设计:

                6*找骆驼

判断             分析      观察
      左脚破                     脚印右深左浅
      左驮蜜右驮米               路左边有蜜,右边有米
      缺了一颗牙齿               齿印
                    顺着脚印去找

 

教学后记:

 

 

 

 

 

7春蚕

教养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体会重点句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目标:

使学生了解母亲养蚕的辛苦,学习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受到尊敬父母的教育。

发展目标:

1.培养良好的默读习惯,学习品词析句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母亲养蚕的过程,着重从养蚕的过程中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学习作者是怎样把母亲养蚕辛苦这个意思表达清楚的。

教学难点

怎样将了解母亲养蚕的过程与母亲养蚕的辛劳结合起来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和孝敬父母。

教具准备

     收集春蚕生长过程的图片资料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蚕吗?谁能简单说说你对蚕的了解。

课题为什么说是春蚕呢?(春天是养蚕的季节。)

二、完成预习

  1.读预习提示,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2.找出预习的要求有几项?指名读

  (1)读读课文,看看母亲是怎样养蚕的,她在养蚕过程中付出哪些辛苦。

  (2)要注意读懂每句话,还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把自己亲自做的和看到的事情写清楚的。

  3.初读课文,标出文章的自然段。

  4.找学生把预习中的两个要求简单回答一下。(回答不准确,可留作讲读课文时解答。)

三、指导学生自学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字音,把握不准的字音可划在书上。

  2.注意读准下面带点字的字音:

  照例(lì) 蠕(rú)动 抖(dǒu)落

  小匾(biǎn) 渗(shèn)着汗 扎(zhā)成

  两鬓(bìn)

  3.检查生字的读音:(将生字抄在小黑板上。)

  指名读,齐读,特别注意加黑字的字音。

  母 换 株 桑 榆 丝 喂 增

  隔 搬 添 烛 慈 祥 茧 簸 箕

  4.注意本课书中多音字的读音与组词:

  簸bò(簸箕) 扎zā(扎辫子)

  bǒ(颠簸) zhā(扎实)

  5.默读课文将生字组成的新词画在书上,指名读,读准字音。

四、朗读课文,思考

  母亲是怎样养蚕的,她在养蚕过程中付出了哪些辛苦。(问题写在小黑板上挂出。)

板书设计 (请学生上黑板填写)

       17.春蚕

  注意加粗字的字音: 多音字:

  照例 蠕动 抖落 簸______( )

  小匾 渗着汗 扎成 ______( )

  两鬓 扎______( )

   ______( )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说到养蚕,这对于我们大家还是件很陌生的事情,下面我们就来看幻灯,了解蚕的一生。

在我们了解了蚕的生长过程后,我们看看蚕的生命是怎样开始的。指名读1~2自然段。

二、理解三至八自然段

指名读3~8自然段,其它同学在书上找出哪些语句介绍了蚕的生长变化?

从蚕的生命开始以后,母亲又是如何喂养的?(分组讨论,找出有关母亲喂养蚕的语句画在书上。)

蚕生命开始时,母亲怎样做?(找出句子。)

找出句子后,再从句中找出表示母亲动作的词语。(抖落,擦叶,剪叶。)

蚕一天天长大后,一直到“上山”前,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分匾、清室、添叶、清蚕沙。)

蚕快“上山”了,母亲又是如何做的?(扎“山”,摘茧。)

通过讨论母亲喂养蚕的语句后,你从中看到了什么?(母亲养蚕的辛苦。)

蚕生长到哪个阶段是母亲最忙的时候,看看母亲这时候是怎么做的?(分析重点句,电脑显示。)

  (1)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我一觉醒来,常常看见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

  (2)我用簸箕接蚕沙的时候,总看见母亲的额角上渗着汗。

(3)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为什么这几句能看出母亲的辛苦,哪些词又最能突出?(指名说一说,重点字的意思。)

9.母亲养蚕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喂养?(交学费。)

从课文中找找哪句话能看出母亲只能靠养蚕换钱?(第1段,“解放前,我们家很穷,母亲就靠养蚕换点儿钱,给我们姐弟俩交学费。”)“就靠”说明了什么?

10.当妈妈从麦秆上摘下茧子的时候,她又是如何说的呢?(齐读妈妈的话。)为什么说“来得不易”?为什么要让我和姐姐知道“不易”?通过学习课文你觉得这学费来得容易吗?有感情地朗读母亲说的话,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11.养蚕这样辛苦,可妈妈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当小生命“开始”时母亲怎么样?(微笑)当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时母亲又怎么样?(慈祥的脸。)养蚕这么苦,这么累,妈妈却总是微笑,总那么慈祥,为了子女甘心情愿吃苦受累,说明了什么?(母亲对儿女的疼爱。)

12. 妈妈养蚕这么苦,换了你,会留下什么印象?(很深的印象。)找出课文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第1自然段中:“每到这时候,我常常想起母亲来。”)

13.我们知道,喂蚕是为了结茧抽丝,好织成美丽的丝绸,蚕吃桑叶却吐丝,喂蚕人就更辛苦了,文章实际上去借题赞美母亲“春蚕”般的精神。

三、齐读第九自然段

  蚕叶的银丝怎么爬到了母亲的头上?母亲头上的银丝是怎么来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板书设计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