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人教版第六册教案全集(一) |
作者:胡睿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18:20:30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1放风筝 一、教养目标 掌握生字词。 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了解孩子们是怎样兴高采烈地放风筝。 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和怎样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 根据语言描述想象画面。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育目标 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了解孩子们是怎样兴高采烈地放风筝,激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课外活动的兴趣。 三、发展目标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图文结合,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 理解课文是怎样把放“大蜻蜓”上天的过程写具体的。 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的描述,引导学生对天空中风筝进行想象。 教学手段: 电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猜谜语。 我的样子有多种,一纸薄薄空中飘。一线拉我任东西,空中舞蹈多自在。打一玩物——( ) 3.风筝。 4.你们谁放过风筝?你的风筝是什么样的?你是怎样把风筝放上天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放风筝。 二、指导看图,了解图意。 图上画的是怎样的情景?主要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图上画了哪些风筝?它们是什么样的? 这是在什么季节?在什么地方?天气怎样? 图上还有些什么? 三、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哪些句子描写了图画内容。 认识生字。 字音:喳( ) 宇( ) 鹰( ) 嚷( ) 字形:“鹰”、“嚷”、“墨”、“斑”笔画较多。 理解词语。 明媚、线轴、稳稳当当、嚷、入神、缓缓、宇宙、精致、飘荡、五颜六色 四、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说说读懂了什么内容。 看图完成填空。 (1) 星期天 的早晨,天气 晴朗 ,阳光 明媚 。我和哥哥来到 体育场 ,准备 放风筝 。 (2)体育场上的风筝各式各样,有 老鹰 、 鹦鹉 、 仙鹤 、 蜈蚣 ,我催哥哥快点放大蜻蜓 。 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读背。(师随机引导) 说说文中省略号后还会有哪几种风筝? 朗读1、2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3至5自然段。 自由读第3自然段,想想课文是怎样把“大蜻蜓”飞上天的过程写具体的。 画出描写动作的词加以体会。 (举、拿、跑、松开、拽、收住、飞。“拽”有紧抓的意思,“收”是因为在奔跑中急停下来,说明风筝已稳稳当当地飞上了天空。) 朗读第4、5然段后思考:这两段写飞机和小鸟,这跟“大蜻蜓”有什么关系?(衬托“大蜻蜓”的高和漂亮) 有感情地朗读3至5自然段,注意读出欣喜的心情。 四、学习课文第6至7自然段。 从哪可以看出“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划出描写风筝颜色、姿态的词句。 (1)自由组成小组读、找、议。 (2)汇报。 你还能想象出哪些图上没有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整个场面用什么词语来概括? 五、积累好词。 六、朗读课文 七、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教养目标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阵势”“警惕”“索性”“全神贯注”等词语。能从课文中找出表示“看”的词语,并加以辨析和体会;积累有关“看”的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目标 1.通过看图和学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发展目标 1.在指导观察图画时,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即文中对小守门员的描写。 2.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力。 教学难点 1.学习借助神态、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手段 实物投影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班上哪些同学爱看足球赛?哪些同学爱踢足球?你准当的守门员? 2、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小足球赛》。 二、指导观察图画 1、出示挂图,请同学们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 图上画了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足球,小守门员注视前方,一些小观众和一位叔叔在看球赛。) 2、指导观察顺序。根据这幅图的特点,我们可按什么顺序来观察呢?(整幅图可按从人到景的顺序来观察,而入又可按从主到次,即从守门员到观众的顺序来观察。) 3、指导观事小守门员和候补守门员。 (1)对小守门员我们可从哪些方面来观察?(可从他的衣着、神态。动作等方面来观察。) (2)请同学们从衣看、动作、神态等方面细致观察,说说小守门员的样子。 (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小守门员严阵以侍的神态,全神贯注盯着前方的眼神,前倾的身子,下垂的双臂,手上戴着的皮手套及膝盖上的纱布等。) (3)观察并说说小守门员后面的小男孩的动作、神态。 4、指导观察观众。 (1)在赛场一侧观看比赛的共有几个人?(共有8人) (2)先观察图上左侧五位观众的动作、表情,说说他们的样子有什么不同。 (3)再观察图上右侧三位观众的动作、表情,说说那位叔叔与边上的两位小观众有什么不同。 5、指导观察背景。从图上周围的景物看,他们是在什么地方进行足球比赛? ( 从野花、青草、堆置的物品可看出这是一块闲置的平地。) 6、小结。 刚才我们按照从整体到部分、从人物到景物、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的顺序观察图画,了解了图意。 三、图文结合,初读课文 1、对照图画自己读读课文。 2、你发现课文描写的这场球赛与平时我们观看的足球赛有什么不同吗?(运动员是一群孩子,比赛场地是一场空地,课文没有直接描写比赛你拼我抢的场面,只描写了小守门员、替补、观众的动作、神态。) 五、学习生字。 1、以“开火车”轮读方式读生字词。 2、读读带儿化的词语:“这儿、两拨儿、快点儿、那儿、一块儿”。 3、注意提醒学生“警”“倾”是后鼻音,注意指导“膝”和“贯”的写法,区别“拨”与“拔”字音和字形的异同点。 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疑问,再分小组讨论解决。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场激烈、精彩的足球赛? 二、看图,学习第一段 1、看看第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2、看图,说说为什么课文中说“这块空地真是赛足球的好地方”?“又”字说明了什么?(说明孩子们常来这儿踢球,他们喜爱踢球这项活。) 3、看图思考:从球赛吸引了这么多的小弟弟、小妹妹和路过的大个子叔叔,可以看出这场球赛得怎样?(比赛一定紧张、激烈、精彩。) 4、齐读第一段。 三、看图,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对照课文看图,看看这一段描写了图中的哪两个人,他们各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了谁? 3、学习写小守门员的两句话。 (1)这两句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了小守门员?(从神态、动作两方面来写的,) (2)哪些词语写了小守门员的神态,对照图,说说“警惕”‘注视”“毫不在意”是什么意思?(“警惕”指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保持敏锐的感觉,时刻注意着。“注视”就是注意地看。”毫不在意”就是丝毫不放在心上J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守门员?(警惕性高、意志坚强的守门员,) (3)小守门员的动作是怎样的?这样的姿势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小守门员是一位合格的守门员。)作者为什么要说“真正的守门员都是这样的”?(这是对小守门员的称赞。) (4)看着图用自己的后描述小守门员的动作、神态。 4、学习写候补守门员的两句活。 对照图读第二段的后两句,说说候补守门员有什么特点?(跃跃欲试,急切地想上场一显身手。) 5、齐读第二段。 四、看图,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三至五自然段。 2、对照图看看作者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观众的?你对哪位观众的印象最深,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3、从这些观众的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大家都在全神贯注地看球赛,这说明球赛有什么特点?(精彩、激烈) 4、读一读描写你喜欢的观众的句子,注意读出观众的特点。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选择积累、学习运用 1、你觉得哪个人物最能吸引你,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的?这样写好在哪里? 2、文中描写了画面上这么多人,但有没有给人雷同的感觉以没有雷同感? 3、又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些是写的画面本身,哪些是写的作者的联想?这样将看到的和想到的结合起来写有什么好处? 4、小结,课文作者在对画面进行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按从主到次的顺序,抓住人物特点,同时又适当展开联想,将画面上的人物写活了。 5、找出课文中表示“看”的词语,并体会词义有什么不同。(“注视”、“探望”、“盯着”。)课后再收集并积累这一类词语。 板书设计: 2 小足球赛 二、定向。 老人看见过骆驼吗?老人知道骆驼的样子吗?我们自己来学懂这篇课文。 三、自学。 第一台阶: 1.自学课文,划下描写骆驼“样子”的词句。 2.交流:说说骆驼的样子。 3.说样子。 (1)左脚跛。(什么叫跛?) (2)左驮蜜,右驮米。(什么叫驮?) (3)缺了一颗牙齿。 刚才说得对不对?商人听了高兴吗?我当老人,你们当商人,我们表演一次。评价:“对!不错!对极了!”的程度念出来没有?当老人说了“不知道”后,商人怎么说? (“忿忿”怎么念?研究“哄”、“详细”的意思) 第二台阶: 说说,练练 1.用“因为……所以……”句式讲话。(例:因为老人看见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2.老人之所以……是因为他观察得仔细,判断得正确。 第三台阶: 分析,朗读 1.能把老人怎么想的语句划出来吗?(学生答:“课文里没有。”老师要求学生思考) 2.破——浅?跛——晃——左蜜 右米 3.树叶被缺了一颗牙的骆驼咬过该是什么样子?(研究、画、分析。) 4.读,我们学着老人的口气说话——什么口气? (1)“不紧不慢”地读 (2)“至于”干什么用?(连续上下文,顺着……) (3)找到没有?哪个词说明找到了?(果然) “照”——可换词吗?(可以,换“按”) “指点”是指什么? “一路”与哪个词有关系。(走失) 四、指点。 为什么顺着脚印去找? 另外两条线索为什么不可靠?(学生讨论) 五、我们又不去找骆驼,干吗学? 编者意图是给我们一些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差异作业。 1.课后填空,抄词。 2.表情朗读。 选做题:表演“找到骆驼后——”。 七、表演。 板书设计: 6*找骆驼 判断 分析 观察 左脚破 脚印右深左浅 左驮蜜右驮米 路左边有蜜,右边有米 缺了一颗牙齿 齿印 顺着脚印去找 教学后记: 7春蚕 教养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体会重点句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目标: 使学生了解母亲养蚕的辛苦,学习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受到尊敬父母的教育。 发展目标: 1.培养良好的默读习惯,学习品词析句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母亲养蚕的过程,着重从养蚕的过程中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学习作者是怎样把母亲养蚕辛苦这个意思表达清楚的。 教学难点 怎样将了解母亲养蚕的过程与母亲养蚕的辛劳结合起来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和孝敬父母。 教具准备 收集春蚕生长过程的图片资料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蚕吗?谁能简单说说你对蚕的了解。 课题为什么说是春蚕呢?(春天是养蚕的季节。) 二、完成预习 1.读预习提示,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2.找出预习的要求有几项?指名读 (1)读读课文,看看母亲是怎样养蚕的,她在养蚕过程中付出哪些辛苦。 (2)要注意读懂每句话,还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把自己亲自做的和看到的事情写清楚的。 3.初读课文,标出文章的自然段。 4.找学生把预习中的两个要求简单回答一下。(回答不准确,可留作讲读课文时解答。) 三、指导学生自学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字音,把握不准的字音可划在书上。 2.注意读准下面带点字的字音: 照例(lì) 蠕(rú)动 抖(dǒu)落 小匾(biǎn) 渗(shèn)着汗 扎(zhā)成 两鬓(bìn) 3.检查生字的读音:(将生字抄在小黑板上。) 指名读,齐读,特别注意加黑字的字音。 母 换 株 桑 榆 丝 喂 增 隔 搬 添 烛 慈 祥 茧 簸 箕 4.注意本课书中多音字的读音与组词: 簸bò(簸箕) 扎zā(扎辫子) bǒ(颠簸) zhā(扎实) 5.默读课文将生字组成的新词画在书上,指名读,读准字音。 四、朗读课文,思考 母亲是怎样养蚕的,她在养蚕过程中付出了哪些辛苦。(问题写在小黑板上挂出。) 板书设计 (请学生上黑板填写) 17.春蚕 注意加粗字的字音: 多音字: 照例 蠕动 抖落 簸______( ) 小匾 渗着汗 扎成 ______( ) 两鬓 扎______( ) ______( )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说到养蚕,这对于我们大家还是件很陌生的事情,下面我们就来看幻灯,了解蚕的一生。 在我们了解了蚕的生长过程后,我们看看蚕的生命是怎样开始的。指名读1~2自然段。 二、理解三至八自然段 指名读3~8自然段,其它同学在书上找出哪些语句介绍了蚕的生长变化? 从蚕的生命开始以后,母亲又是如何喂养的?(分组讨论,找出有关母亲喂养蚕的语句画在书上。) 蚕生命开始时,母亲怎样做?(找出句子。) 找出句子后,再从句中找出表示母亲动作的词语。(抖落,擦叶,剪叶。) 蚕一天天长大后,一直到“上山”前,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分匾、清室、添叶、清蚕沙。) 蚕快“上山”了,母亲又是如何做的?(扎“山”,摘茧。) 通过讨论母亲喂养蚕的语句后,你从中看到了什么?(母亲养蚕的辛苦。) 蚕生长到哪个阶段是母亲最忙的时候,看看母亲这时候是怎么做的?(分析重点句,电脑显示。) (1)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我一觉醒来,常常看见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 (2)我用簸箕接蚕沙的时候,总看见母亲的额角上渗着汗。 (3)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为什么这几句能看出母亲的辛苦,哪些词又最能突出?(指名说一说,重点字的意思。) 9.母亲养蚕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喂养?(交学费。) 从课文中找找哪句话能看出母亲只能靠养蚕换钱?(第1段,“解放前,我们家很穷,母亲就靠养蚕换点儿钱,给我们姐弟俩交学费。”)“就靠”说明了什么? 10.当妈妈从麦秆上摘下茧子的时候,她又是如何说的呢?(齐读妈妈的话。)为什么说“来得不易”?为什么要让我和姐姐知道“不易”?通过学习课文你觉得这学费来得容易吗?有感情地朗读母亲说的话,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11.养蚕这样辛苦,可妈妈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当小生命“开始”时母亲怎么样?(微笑)当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时母亲又怎么样?(慈祥的脸。)养蚕这么苦,这么累,妈妈却总是微笑,总那么慈祥,为了子女甘心情愿吃苦受累,说明了什么?(母亲对儿女的疼爱。) 12. 妈妈养蚕这么苦,换了你,会留下什么印象?(很深的印象。)找出课文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第1自然段中:“每到这时候,我常常想起母亲来。”) 13.我们知道,喂蚕是为了结茧抽丝,好织成美丽的丝绸,蚕吃桑叶却吐丝,喂蚕人就更辛苦了,文章实际上去借题赞美母亲“春蚕”般的精神。 三、齐读第九自然段 蚕叶的银丝怎么爬到了母亲的头上?母亲头上的银丝是怎么来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板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