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小学语文教案 >> 四年级语文 >> 资源正文
倔强的小红军
        ★★★★
【字体:
倔强的小红军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学习小红军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拖累别人的革命精神,体会同志之间互相帮助、关心的革命情谊。

能力目标  学习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正确回答课后问题,培养分析、理解事物的能力,训练通过课文内容体会所表达的思想的能力。

知识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一些词句的含义,会用“曾经”“终于”造句。

五、教学重点

训练通过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样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七、教学方法

变循教学法。

讲授法。

八、教具使用

1.放大的课文插图一幅。

2.小红军倒在草地上的幻灯片一张。

3.两副字幕幻灯片。

4.一盘大提琴旋律录音带

九、教学时间

三课时。

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情、引起悬念

1.教师述。同学们,漫漫长征路,有多少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草地夜行》中的老红军,《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班长,他们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时时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2.揭图。请看这幅图——揭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着一老一小两位红军战士。

1)老红军是谁?学习词语:陈赓同志。

2)谁知道陈赓同志是什么人?

3.教师简单介绍:(19031961)无产阶级革命家。湖南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入一南昌起义。长征中任红军干部团团长。后任八路军太岳军区司令员、解放军兵团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职务。1961年在上海病逝。

4.直接入题,引导质疑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提问:“看到课题同学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当学生问道“为什么说小红军是倔强的小红军”这一问题时,教师应特别予以强调,把它作为全课教学的一个悬念。)

5.审题。

1)看课题,知道这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写谁?

2)同学们都学过写人的文章,知道一般都是以事写人。这篇文章写了小红军的什么事呢?听老师读课文。

(二)范读课文,概括内容

1.范读。

2.教师提问:第一段中“这样一件往事”指的是一件什么事?谁能用最简洁的话说说这件事情的经过?(长征路上,陈赓要帮助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反被小红军说服了。等他明白过来后,小红军已经牺牲了。)

3.这件事是谁回忆的?陈赓同志为什么在多年后还要深情地回忆这位小红军呢?请同学们认真读书。

(三)试读课文,理解字词

1.指读第1节后交流各自理解的字词:

回顾:回头看、回忆。

经历: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的。

往事:过去的事。

2.指读第2节后,着重理解以下字词:

荒无人烟:荒凉、偏僻,没有人居住。

忍饥挨饿:忍受饥饿的折磨。

疲惫:非常疲乏。

3.指读第310节后理解:

络腮胡子:连着鬓角的胡子。

倔强:性格刚强不屈。倔:顽强、固执。

青稞面:一种大麦面。

4.指读第11节,理解:

打过交道:联系、来往。

浮现:过去经历的事情再次在脑子里显现出来。

5.指读1215节,理解:

硬绑绑:形容坚硬结实。

牛膝骨:牛膝盖上的骨头,上面的肉很少。

(四)理清层次,学习第一部分

1.陈赓同志回忆的这件事,课文从哪里写到哪里?(提示:这是课文的正文,作为一个部分)

2.这一部分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几段?每一段写什么?(学生讨论后板书段意提纲:遇到小红军、失去小红军)

3.第1小节定什么?齐读第1节。

1)讨论后提示:这是故事的引言,交待了故事的来历,可另作一部分。

2)这一切中哪个词最能表达陈赓同志的感情?“深情”表示什么?(感情深厚、非常怀念)板书:深情。

3)读了这一节,你想到什么?(陈赓同志深情地谈往事,肯定这件往事非常感人,留给你的印象非常深刻。)

4)练读这一节

(五)作业

1.组词:形近字组词

备(   

倔(   

稞(   

梆(   

惫(   

掘(   

查(   

绑(   

2.抄写词语。

3.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2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在上一节,我们知道《倔强的小红军》正文部分分两段来写,每一段主要写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1.默读这一段(第二至十自然段)找出能概括段意的句子。(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2.教师出示幻灯片,让学生比较“陈赓同志被这个小鬼说服了”“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并思考为什么要加上“终于”这个词。(用上“终于”,说明小红军想了很多办法,好不容易才说服了陈赓同志)

3.指名朗读第2节,看看陈赓遇到了一位怎样的小红军。

小黑板出示:这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翘,穿着破草鞋的双脚,冻得又青又红。

4.读到这里,你想到这是个怎样的小红军?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是个年龄小,面黄肌瘦,疲乏,但机灵可爱,能说会道的小红军)

5.小红军是怎样想方设法说服陈赓的呢?浏览课文在每次人物对话后划上“”,看一共有几次对话?(四次对话)

1)分角色朗读第一次对话,教师指导。

2)出示幻灯,让学生比较“小鬼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小换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这两个句子的异同,并思考课文为什么用上“摆出”一词。(用上这个词,说明小红军并不是真的不在乎,而且故意装出这个样子来,好让陈赓同志相信他。)

3)教师小结学法。我们刚才学习人物的第一次对话,先是初读对话,了解陈赓和小红军的对话内容,然后再读,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理解。(板书:初读——了解内容,再读——理解词句。)

4)布置学生运用这一方法自学下面的三次人物对话。

6.学生自学。

7.教师小结。小红军说服陈赓上马先走的理由有几点?小红军说的这些话表现了小红军的什么特点?(表现了小红军倔强、乐观、聪明、天真、不服输、调皮等特点。)

8.齐读第10

(三)学习第二段

1.过渡。陈赓上马走了,按理,故事可以结束了。看课文,故事结束了吗?对,故事还在发展。

2.默读第二段。

1)自学。

2)交流。

陈赓已上马先走,又为什么调转马头,向来路奔跑起来?提示:为什么陈赓的心情总是平静不下来?(小红军年龄小,已经掉队,身体那么疲惫,双脚冻得又青又红,孤身一人在茫茫草海上行军,太让人不放心了。)

陈赓想起许多孩子,突然醒悟过来。这些孩子是些怎样的孩子?(像小红军一样,即顽强又机灵,能随机应变,不怕苦和累,从不拖累别人,即使有牺牲和危险,也从不害怕。)

3.教师以深沉,悲痛的语调朗读课文十二至十四自然段,与此同时,用录音机放出大提琴悲怆、凄婉的旋律,用幻灯显示小红军倒在草地上悲壮、感人的情景。

4.学生进入情境后,教师以“我明白了……”为题,让学生谈体会,加深他们对小红军美好品质的认识,并呼应前面的质疑。

5.教师适当点评。

6.为什么陈赓觉得自己对不起这个小红军?这里的“搂”“给”“说”表达了陈赓的什么感情?(后悔、悲痛、自责、感动、钦佩之情)

(四)小结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感情

(二)总结全文

1.看看文章最后一节与开头一节有什么关系?再读读首尾两节。(开头结尾相呼应,提示了陈赓几十年来永远不忘、忘情怀念这个小红军的原因。)

2.学了全文,这里的“深情”应该理解为什么?(深沉的感情)

3.课文为什么在题目上用上“倔强的”三个字?

(三)指导复述

改用第一人称,叙述这个故事,叙述中适当加进“我”当时的思想活动。

(四)作业

1.造句:

深情——

回顾——

2.填空:

小红军是一个(    )的战士。陈赓是一个(    )红军干部

3.写一个熟悉的人的外貌,要写出这个人的特点。

十一、板书设计

倔强的小红军

全明白了

 

小红军

骑一会儿

体力比你强多了

骑一段路

比一比

一块走

等同伴

把它吃了

比你还多

 

[1]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