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案例 >> 正文
三株复兴之梦——企业复原力之全局复原         ★★★ 【字体:
三株复兴之梦——企业复原力之全局复原

作者:佚名     人气:547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三株的复原,是企业全局的复原。它从未彻底失败,也从未真正重新站起来。虽然现在每年仍有上亿元的销售额,但鼎盛时期的辉煌,已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三株也从没放弃过卷土重来的努力,从常德事件致使整个企业一落千丈之后,他们就积极自救,但他们始终没走出人心涣散和舆论不利的困境。
  事实上,三株也有不少的机会东山再起。我们在北京采访了刚刚离职的三株前总裁张蔷(现为北京创世德康保健品营销公司董事长)。她承认企业复原的根本是人心,其次是组织构架的重建,第三是各种激励机制,然后是其他种种细节。
  自我疗救四大步
  让我们先来看看三株可能复原成功的地方在哪里。
  (一)有条不紊地进行收缩。常德事件之后,三株必须收缩。1998年6月,三株公司开始对总部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后的人组成8个工作组,奔赴不同的地方开始“清算工作”。将分公司大部分撤销,少部分合并。1999年底,三株公司最后一个工作组胜利班师。15万营销大军静悄悄地“下岗”,他们纷纷奔向其他医药保健品企业的营销部门,迅速地成为其中的骨干与核心。直到2000年初,三株集团分公司缩编为40个,员工不足1万人;总部员工“甩干泡沫”之后,仅余30号人。
  清算之后,好的分公司和尚未离去的优秀营销人才,几乎都留了下来。他们看到了总部的革命,他们也看到了即将到来的希望。
  (二)两权分离。2000年春天,吴炳新向每一个总部员工宣布,推行新的企业经营模式:即企业股份化过程中,不再需要每个人具体的资本投入,而是把经营者、高层管理者的知识资本作为一种投入,折算成一定比例的经营股份;同时,实行产权和经营权的彻底分离,自己辞去集团总裁职务,由张蔷出任集团总裁。并规定:
  完全按照《公司法》规定来划分总经理的职责、权限、利益和风险;最高经营股份可拿到20%,这是一个集体股份,分配权在于总经理;董事长必须恪守自己的职责权限,即大的战略投资决策;总经理必须恪守自己的职责权限,即负责整个集团的运营工作;监事会必须按照双方签署的文件,加上公司的财务制度和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税收制度进行监督检查;以集团总部模式为蓝本,集团属下7个经营实体,全部实行产权与经营权的层层分离。
  (三)保留三株品牌。常德事件之后,三株品牌几乎成了“鸡肋”:用之无味,弃之可惜。但张蔷认为:“三株的‘污点’不是由于自己的问题,尤其不是由质量问题引起;而是好比你穿了一件很干净的衣服走在路上,一辆车擦身而过,泥浆溅到你的身上……这样的‘污点’,最多只是一个清洗的问题,而不是衣服要不要的问题。”因此吴炳新和张蔷共同决策:继续沿用三株品牌。
  (四)调整产业方向。从2001年开始,三株集团退出了生物肥料和医疗器械两大板块,重新确立了3个产业方向:药品、保健品和化妆品。3个产业中也有轻重缓急之分:保健品利用消费者过去的忠诚度,适度恢复,但“不可恋战”;化妆品以“生态美”的品牌独立推广,努力做大;而药品尤其是中药产品,则成为当前三株集团重返竞争市场的主力部队。
  然而,这么多年的努力过去了,临危受命出任总裁的张蔷也励精图治了,也饱经沧桑了,也心力交瘁了,几乎留下来的每一个人都在竭尽全力,但企业就是不能东山再起,甚至外界再也听不到它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  
  假如……
  我们再来看看三株至今复原不能成功的原因。
  业内人士认为,其实三株的失败,不是常德事件的失败,而是在这之前平安时期企业复原力(自我修复能力)打造的失败。

  假如三株在鼎盛时期之前,就开始深入进行与消费者良好互动关系的建立,通过各种类型的渠道来倾听消费者的心声,摒弃那些言过其实而又四处泛滥的广告。反复在媒体强调口服液并非灵丹妙药,只是一种极有价值的保健品。三株又会是什么样子?
  假如三株完成第一桶金的掘取之后,不是依靠大规模的人海战术,而是逐步过渡到致力培训营销精英团队,有步骤地进行市场的精耕细作,三株是否还会树倒猢狲散?对市场进行有效地监控,对有关售后服务、产品质量的质疑不是敷衍塞责,推诿了事,而是虚心接受来自舆论的批评,快速解决问题。三株又会是什么样子?
  假如三株注重品牌形象,不做那些报纸广告而是代之以精美实用的保健知识及产品介绍小册子,会给消费者留下什么印象?
  假如三株进行系统研发,多开发一些系列产品,推行不同的营销战略,走不同的销售渠道,三株是否会如此不堪一击?
  假如三株能充分考虑到不法分子敲诈勒索可能造成的危害,尽早与司法机关建立互信配合的关系,将不法分子的劣迹及早披露于媒体,而不是采取忍辱退让、息事宁人的方式,结果又会怎样?
  假如危机之后,三株迅速行动,不是视媒体为仇寇,而是视媒体为朋友,主动积极向媒体澄清事件,及时制止个别司法机关的违法行为,或许会投入几千万,但与数十亿元的损失相比,孰轻孰重?
  所以说,三株的错误来自企业战略和经营管理本身,几乎与“常德事件”没有本质的关系,那只是一根导火索,三株本身早已成为了一只炸药桶。
  失误与运气
  再加上媒体策划方面的重大失误。三株的失败源自1条被全国媒体转载了数百次的消息:《8瓶三株要了1条人命》。官司打了1年多,三株终于胜诉,然后1条名为《三株胜诉》的消息同样也在全国各大媒体进行了200多次的报道。所有三株人都认为企业经营“败也媒体,成也媒体”,于是他们期盼着这则澄清事实真相的报道能使三株口服液的销量强力反弹。然而事与愿违,接下来几个月的销量不升反降!这说明,“胜诉”的正面报道远远没能抵消负面报道带来的不利影响。
  为什么会这样?宣传不到位,没有将三株胜诉的消息做足,没有系统地、有步骤地、多侧面多角度地、有策划地对此次胜诉进行全面深入的炒作。《三株胜诉》,这样一个毫无刺激、毫无冲击力的标题,哪里还能再次激起人们对三株的好奇和激情。
  从标题的制作即可看出,三株在媒体策划方面的经验是多么欠缺。自此,三株复原的努力在媒体宣传方面彻底失败。
  企盼着靠这则消息以正视听、图谋中兴的很大一批干将,不得不失望地离开了公司。
  三株口服液已经没有市场了,必须尽快以新产品来支撑仍然庞大的营销网络。但是,整个2000年、2001年和2002年,三株都在焦虑和等待中度过,尤其是总裁张蔷。但是,所有人翘首期盼的很多项目最终都没有结果,三株口服液的换代产品宜尔生申报。被枪毙了,蚁王丹没通过,治心脏病的药没成功,治乙肝的药没法做了,治骨质增生的也不能再做……
  2002年底,三株口服液因国家政策停止销售,仅余的十几个小产品苦苦支撑危局,而新药又总是迟迟批不下来。
  等待了四五年却总是看不到希望,这时候,原本激情尚存的骨干员工们,已经开始变得疲惫不堪而备感英雄无用武之地。激情被无情的岁月不断地消耗掉,焦虑、等待与苦苦支撑之下,人们开始变得情绪化,开始相互责难,沟通越来越少,误解越来越多,工作开展日益艰难……
  这就是三株最近几年的状态。
  说到这里,张蔷眼睛红了,太多的委屈,太多的艰难,太多的辛酸,一起涌上心来,她哽咽得几乎说不下去。每一个人都曾经那样雄心勃勃,尤其在2000年、2001年之间,人们几乎看到了三株在新世纪里的曙光,然而申报总是不成功等其他一些非人力可抗拒的因素,浇灭了越来越多人心中力图中兴的熊熊烈火……

  记得某位国际企业管理专家曾说,经营企业,30%靠战略,40%靠执行,另外30%靠运气。三株难以东山再起,实在是因为运气太差。三株的内部调整和管理,其实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就是媒体公关和新药审批两条,卡住了三株的血管,最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前所有的努力,都付诸东流。
  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企业复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许你在其他方面做得非常成功,但在一些突发的事件上和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的细节没有处理到位,企业同样可能意外翻船。企业的复原同企业的正常发展一样,需要全方位的齐头并进,不能有短板,也不能有决策的偏差。
  企业复原,就是走钢丝,你必须周密慎笃、全神贯注,哪一脚都不能踩滑,更不能踏空。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