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案例 >> 正文 |
|
|||||
专注透明稳健——郁亮回首万科20年 | |||||
作者:佚名 人气:600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作为中国大陆首批公开上市企业之一,成立于1984年的万科,迄今已经拥有20年的实践和积累。2003年,万科销售收入64亿元,在境内上市房地产企业中位居第一。截至2004年6月30日,万科集团总资产规模136亿元,净资产56亿元,并在过去20年内实现了持续增长。 郁亮认为,万科走过20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万科一直有真正的文化。“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很重要的是你要有一个持续的增长速度,而不是某一年,或者是个别年度的增长速度,因为在我们这个行业里面,各领风骚三五年的情况是比较多的。而我们说的成长,是一个持续的、长时间的成长”。 “在成长过程当中,你必须要关注的是稳健,既要快,还要稳。稳健是什么,是指你在经济管理中,要预留政策变动的空间,比如说,宏观调控是不太好预测的,但你不能因宏观调控不能适应就赖别人,你必须为它留出空间来”。 郁亮说:“也要给自己留下犯错误的空间。万科过去的20年里面,市场的变动、政策的变动无疑是巨大的,中国整个社会的变化非常巨大,而万科仍实现了稳健的快速增长,原因就在于“万科是少有的经历了中国房地产完整发展周期的企业。我们经历了1992、1993年的高峰期,经历了宏观调控的冰冻时期,经历了1998年的复苏期,我们在对增长充满渴望的同时,为可能发生的变动预留了调整的空间,保持了一种稳健的步伐。 “未来五年,我们定的目标是30%的增长,这个增长速度在业内算是低的,很多人会有更快的增长速度,但是我们不看某一年度,要看长远,如果说十年之内,都能有30%增长,这家公司很优秀,这就是增长的理解。” 惟有专注才有可能比别人成功 仅仅从结果上看,万科的发展比较顺利。从整体上看,万科持续20年实现了盈利和增长;从分项业务看,万科在历史上曾经进入过十多个领域,几乎毫无例外都获得了成功。在深圳甚至赢得了“投资金手指”的称誉。 然而从过程上来看,万科绝不是没有遭遇过逆境,也不是没有走入过误区。在面对自己曾经的失误时,万科十分坦诚。 郁亮说:“我们其实走了不少弯路,比如说一开始的多元化,还有‘什么城市赚钱就到哪里去’的机会导向主义都给我们带来了损失。所以我们和海尔这样的大集团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因为他们一直走专业化路线。只有专注,你才有可能比别人成功。” 1997年开始,万科在地域上从原有的十几个开发城市收缩到六个主要城市,从全面的地产业务收缩到单一的住宅业务。 面对外界普遍的疑问,万科坦然承认,自己的第一轮城市扩张是头脑过热的表现。而业务的收缩,是因为万科认为即使只做住宅一种业务,自身的专业程度也还大有提升的空间。 这一轮收缩帮助万科实现了专业能力的快速提升,而专业能力的提升,正是为下一轮扩张聚集“内力”。从2001年开始,万科再次迈出扩张步伐,目前已经进入19个城市,并在新进入的全部城市均获得成功。 与大多数企业因为持续亏损而退出某个领域不同,万科卖掉的每一家公司,几乎在当时都业绩良好。尤其在2001年转让万佳百货时,许多外人都为之扼腕痛惜。把正在下蛋的母鸡卖掉,需要的不仅是智慧,更需要勇气和魄力。 到2003年,万科无论销售额、利润还是增长率,在行业中和自身的历史上,都呈现形势一片大好的局面。然而,就在此时,万科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在内部论坛上,郁亮提出这样的问题:万科离死亡有多远? 经过审慎的思考和分析,在2004年中举行的集团员工视频会议上,万科提出“有质量增长、均好中加速”,要求以国际最优秀企业为标杆,对流程进行全面重整,将自有资金经营周期缩短30%到40%,在负债率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净资产收益率3个百分点。 郁亮认为,中国公司选择多元化,本质上讲是市场起步阶段粗放性的一种体现。中国公司在过去若干年的竞争中,大多是围绕机会或关系在竞争,直至今日,仍有无数的公司前赴后继地热衷于手机、地产和汽车,而做地产的也不少热衷于做其他产业,“早期形成的‘机会主义’习惯仍在作怪,而要成为真正成熟的企业,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就是告别粗放的多元,坚定不移地走专业化的道路”。 万科用十年时间完成了自己的专业化进程,接下来的十年,他们提出的方向是“精细化”。精细化是在专业化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就是在专业的领域,用专业的方法做事情。如果说“专业化”回答的是“做什么”的问题,那么“精细化”回答的就是“如何做得更好”。 遵守规则的人最轻松 在地产行业中,万科各方面的能力往往得到种种好评。但是,始终有一个问题是众多评论“忍不住”提及的。那就是:“万科拿不到好地”。而在万科的投诉论坛上,我们也看到,最激烈的投诉往往是关于红线外的环境问题。比如噪音、污染、堵车、教育配套等等。 确实,万科早期拿到的土地,基本上都在城乡结合部,说得难听点,就是“其他开发商不要的地才给万科”。而万科在市区繁华地带屈指可数的几块土地,也差不多都是几经转手后以高价购得。 “最优秀的公司得到最糟糕的地块”,一方面它与行业状况有关:中国最初涌现的大地产商,都或多或少具有土地资源上的优势,万科是没有任何政府背景的惟一特例;另一方面,也与万科坚持规范运作,拒绝以台下交易获得土地有很大关系。 万科的“固执”使它失去了许多业务机会,不少人会觉得这是遗憾的事情,但万科人并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遵守规则的人最轻松,引用王石的话,就是:规范做事,睡得着觉。规范自身,才能让企业产生更高的效率,让企业摆脱对个人的依赖,让企业减少波动以及由此而来的附加成本,获得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郁亮说:“我们的职业化训练,从不提倡你为了公司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不会要你拿将来的职业生涯做赌注,这在不少公司很难做到。” 在万科,并不是所有时候都要求下级服从上级,但却是所有时候都要求所有人服从制度。万科的内部网站上有一个制度规范库,从中我们看到,其制度主要是工作指引型的,就是说制度的内容是针对事情的,告诉员工遇到什么事情应该如何做,而不是应该向何人请示。规范的制度体系使得万科内部很少看到繁冗的请示汇报,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内部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也使得员工凭借工作能力而不是人际关系的能力进行竞争。十几年来,万科被称为中国地产行业的“黄埔军校”,很大程度上也是规范的结晶。“近来不少从万科走出的人才纷纷回头,”郁亮说,“我们对回流人才都当作新人看待。” 宁愿“牺牲”部分效率保证均好 对于“均好”,有一个最通俗易懂的比喻,就是所谓的“木桶原理”: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有多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有多短。郁亮称,万科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强调均好性,不断发现自己的短板加以修正,力争没有明显偏差。 一般谈到企业的“均好”,指的是财务指标的均好。比如利润、资产收益率、增长率、负债比率、资产变现能力等等,在各个方面没有明显的缺陷,就是均好。 但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看,企业的均好可以有三重境界。财务上的均好只是最基本的,也就是第一重境界。在这一层上,万科已经凭借在上市公司中名列前茅的表现,得到了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同。 均好的第二重境界是经营管理上的均好。企业不仅要追求当前的业绩,更要通过有效的管理,发现企业内部存在的各方面问题,防范环境变化导致的各种风险,为可持续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具体的管理手段上看,万科在中国率先引进了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的绩效评估与考核体系。所谓平衡计分卡,就是企业在内部考核时,不仅有利润等财务维度的传统指标,还要从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创新等另外三个维度进行综合的考评。在万科最近的平衡计分卡模型中,我们看到,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指标占到了35%的权重。 而均好的第三重境界,是企业与一切相关主体之间的和谐与双赢。在谈到自己的企业理想时,万科用了这样的表述:“我们的目标,是成为最受客户、股东、求职者欢迎,最受社会尊敬的企业。” 万科是中国第一家聘请第三方公司,每年进行全方位客户满意度调查的地产企业。一份由世界著名中立调查机构盖洛普公司出具的调查报告显示,万科客户中78%表示对产品和服务感到满意,63%表示将继续购买万科的产品,68%表示愿意向亲友推荐万科。 郁亮介绍:“万科的总部控制能力很强,我们实现了信息的扁平化,资金、资源的统一管理以及人才的统一调配。这样我们在运作过程中由于周期较长,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损失部分效率,但是为了维持均好,我们宁愿损失这部分效率。” 北京的战略失误造成了被动局面 谈到万科,就不可避免地谈到北京万科,郁亮承认:“北京万科在整个万科系统里面,业绩水平是不理想的,我们在北京的项目是最少的。这里有很多的原因,有历史包袱,有市场条件限制,也和总部关注的重点有关系,比如说我们前段时间重点放在珠三角,去年放在长三角,北京、天津重点放在天津。天津已走入正常的轨道,现在开始把重心放到北京。” 郁亮并不讳言:“万科在北京做得不理想,主要还是我们自己的原因,我们当时在策略上失误了。1993年我们进北京,在顺义做城市花园其实很成功,但是那时我们一味想进城,现在万通开发的万泉新新家园、亚运新新家园那两块地,我们当时都有机会拿到,但是放弃了。这样就失去了一次良好的扩大‘地盘’的机会。因为我们想进城发展,我们不满足于做城郊发展商。可是北京这几年的发展趋势很明显是往外走,我们往里走并不合适,可以说是发展策略上的这次失误,造成了我们在北京目前的被动局面。” 对于北京市场,郁亮还是十分有信心:“万科十分看好北京市场,上个世纪是珠三角飞速发展,到了本世纪长三角迎来了大发展。每个地区大发展的时候都得到了一定的政策倾斜,现在我感觉这种政策优惠在长三角已经快用完了,因为长三角电力缺乏。而北京从来没有缺过电,所以我们下一步的战略重点将是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 “‘8·31’的政策变动使我们对北京市场更有信心,北京市场的透明度和规范程度提高,对于我们这种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规范化企业来讲,应该说是一个‘福音’,比如土地获取方式就进入了市场化,我们也要学会‘鸡蛋换粮票’。所以,下一步我们会加大在北京的投入,不仅是钱,还有人力资源,我们会在城里城外尽快拿地。我们希望通过两年的努力,北京公司能在规模、赢利、团队各个方面有一个全新的面貌,能够达到集团目前正常的经营管理水平。我们希望京津和珠三角、长三角一起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郁亮说。 财经时报 如斯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