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中国经营报讯,微软又祭起知识霸权的大旗,然而这次微软的目标却指向了上海2000多所的中小学和150多万的在校学生。至今微软与上海教委的谈判仍未有结果,导致了上海市计算机等级考试无限期押后和几套新编写的信息化教材材的征订被迫推延。
屈指数来,微软进入中国也有10多个年头了,其中国区总裁也辗转间换了三个,但它在中国市场的盈利却远远低于其预计的水平。究其原因,其实只有一个——微软从来没有尊重过中国这个市场。从微软进入中国以来,它就妄顾中国还是一个发展国家的国情,没有一丝一毫培育市场的意向,只是一味的用“杀鸡取卵”的办法在中国消费者身上挤取高额的利润。这一点连微软自己的中国总裁吴士宏也觉得忍无可忍,最后毅然辞职。
但自去年唐骏任微软中国总裁后,这一切似乎有所改观。微软极力在改变它在中国的不良形象,仅2002年它在中国社会公益上的捐赠就高达3900万元。如果微软按这种新战略走下去,其中国市场上的大翻身是势在必然的。然而心浮气躁的微软这次却再次杀鸡取卵,这带来的必然是再次的失利:
国际知识产权委员会的研究报告已经明确指出:“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善对版权作品的获取状况和达到它们的教育及知识传播的目标,应该在版权法的框架内采用赞成竞争(procompetitive)措施。应该允许发展中国家在国家版权法里维持或者采用对教育、科研、图书馆使用的广泛的免责。”微软此举明显是与之相悖的。如果说,微软以前的行为还能粉饰为“保护知识产权”,那这次它无论如何也逃不过“滥用知识霸权”的骂名了。对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的教育体系祭起知识霸权的大旗,必将激起极大的公愤。与中国再次走向对立,微软还能妄在中国市场上继续发展吗?
从事件本身所带来的收益与成本看,微软这次做的也绝对是一次亏本交易。据估计,即使微软这次和上海市教委谈判成功,合同总额也不过在3000万元左右,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中等的单子。但无论这单子拿不拿得成,微软已经必须付上两大成本:一是前面花巨资打造的“亲善形象”一下子就报废了,其中物资捐赠、活动费用、宣传费用和公关费用等等加起来,估计将会导致高达5000万的损失;二是不良的形象必将使微软在政府采购中处于不利地位,而这将使微软将面临每年以亿元为计算单位的业务损失。
从长远的中国市场发展战略来看,微软也走了一步臭棋。如果微软这次与上海教委谈判破裂,那上海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内容必将有所改变。这将意味着,这些学生将不会养成使用微软产品的习惯。那10~15年后,当他们成长为社会的主流时,微软还能期望他们成为微软产品的支持者吗?
风物长宜放眼量。如果微软还不改变他这种“只求眼前利”的短视行为,继续用这种杀鸡取卵的办法在中国消费者的口袋里挤钱,那无论再过多少个十年,他在中国市场上所面临的还只能是失败。 作者:黄国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