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战略 >> 正文 |
|
|||||
“抓两头,腰发力”:华立、娃哈哈集团的成功方法 | |||||
作者:佚名 人气:291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对一个发展中企业来说,企业核心领导人的工作思维方法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败。许多企业领导在企业千头万绪的事务工作中,不知道孰轻孰重,到底应该主抓什么?有些领导只抓权利,其他则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有些领导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这二种方式都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作者认真分析了华立集团、娃哈哈集团的成功案例,并总结自身多年的知识和经验得出企业核心领导的管理要诀——“抓两头,腰发力”! 可以说,华立今天的伟业与汪力成的管理哲学有关。他认为:董事长做的工作就是“抓大小两头”。作为华立集团董事长,汪力成是这样界定自己的工作的:“我做的工作就是两头,一是宏观决策,二是微观执行。把中间环节,如组织实施,放到各个职能部门,放手让他们去做,必要时只是检查监督。” 1995~1996年,华立集团掉入了多元化经营的陷阱,在这个时候,董事长认真研究国内外企业有关多元化经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并和国家有关部门联系,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收缩战略”——攥紧拳头,发展主业的发展方向。华立搜集了大量的典型案例来教育职工,统一思想。由于企业带头人善于研究战略,使华立集团很快转危为安,走上良性发展的轨迹。随后,华立又提出了西进战略,提出从生产经营管理向资本运营转变,实施资产运营战略,后又开始涉足海外资本市场,通过购买占领世界资本市场的制高点——纳斯达克证券市场。由此可见,每一个战略的实施都对华立集团的发展产生了主要何深远的意义。董事长抓大头的管理风范于此可见一斑。 娃哈哈的成功离不开宗庆后在重大决策上的细心大胆。1986年娃哈哈前身--浙江杭州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诞生,1987年给宝灵公司做花粉口服液代加工,30个职工年利润30万元,日子很好过,但是宗庆后决定自行开发研制儿童营养液。当时,职工都想不通,觉得风险太大,但是这一决策是正确的。1988年,娃哈哈儿童营养液食品厂正式挂牌,娃哈哈儿童营养液的开发获得了成功,使娃哈哈真正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由于产品供不应求,企业需要发展,1991年宗庆后决定以100多名职工,8千万元有偿兼并有6万多平方米厂房,2000多员工的资不抵债的全国罐头生产骨干企业之一的杭州罐头食品厂。当时职工想不通,认为风险太大,结果宗庆后却成功地实现了小鱼吃大鱼组建娃哈哈集团公司的计划。 1992年,宗庆后决定退出保健行业,放弃红遍红全国的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开发出娃哈哈果奶系列产品,结果成功地完成了娃哈哈的战略转移。2002年,娃哈哈果奶系列销售量超过了40亿瓶。 1994年娃哈哈公司西进成立了重庆-涪陵分公司,不仅成功地迈出了在销售区域设分厂的第一步,而且获得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赞扬。1995年涉足矿泉水与纯净水生产,目前纯净水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全球销量第七。1996年与法国达能合资。1998年在一片“非常可乐,将非常难看”“非常可乐,非死不可”及合资方达能不同意的情况下成功地推出了“非常可乐,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在全国各界与消费者中引起发巨大震动与反响。2001年成功跟进茶饮料,2002年跟进果汁饮料。 企业前进道路上的每一步决策都是生死攸关的。一个错误的决策往往会导致企业翻船,而一个正确的决策会促使企业顺风前进,跨上一个新台阶,更上一层楼。企业领导要抓大头,做出正确的宏观决策必须进行精密调研,认真分析,审时度势,把握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和国家政策,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企业自身情况因地制宜。 (三) 抓小头,关键性的微观执行(二级) 尽管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古训,但“差不多就行”的恶习仍然在左右着企业家行为,对于细节的忽视,导致不少企业的失败,也使众多的商业机会瞬间失去。老子曾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然而更为致命的是,不少企业打着只抓大事、抓宏观的幌子,不屑于对企业进行细致的管理,结果导致“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结局。真可谓:“成也细节,败也细节。”企业管理最忌讳的是大而化之。 要求注重细节,不是要求我们的最高管理层陷入到更多的具体事务中去,而是探究事务的本质或根本。中国台湾塑料大王王永庆就是一位“刨根问底”的高手。在公司驰名海内外的“午餐汇报会”上,王永庆经常用刨根问底的方式追问部属每一细节的问题,若是马马虎虎,定会被问倒,随后就是严厉的训斥。当有人建议他学一学美国的管理,抛开细节只管大政策。可王永庆认为美国的管理太老了,他们只重视“面”和“线”,而忽视了“点”。他认为管理最大的问题还是在“点”上,“点”真正完善了,“线”和“面”就简单了。各事物的基本问题还是在“点”上,而“点”的改善是无止境的。正是这种对细微之处的了解才能真正提高管理的水准,真正提高对员工和机器的合理利用程度。王永庆就是从细处入手,“点”上用功,点点滴滴求根本,凡事最根究底,求根本逐细节。这也是被他的成功证明了的金科玉律了。 要注重细节,不是说凡事都要抓,而是要抓那些事关大局的“小事”,抓带趋向的小事。领导者干管理、抓小事,是为了从一件事抓出一个模式来,也就是抓关键。这方面,海尔总裁张瑞敏为许多领导树立了榜样。在北京获得“轻工部部级管理专家”证书时,张瑞敏发表讲话指出企业家应具备两种素质:首先,要善于把握大局的能力,能够从一大堆问题中抓住主要矛盾;其次,要有一种对一件事一抓到底的韧劲。事实上,张瑞敏从不放过他称为“影响发展趋势的小事”。张瑞敏亲自轮起铁垂砸冰箱,震撼了海尔集团的全体员工,“砸冰箱事件”成了海尔卓越质量的起点。正是因为张瑞敏善于抓小事,紧抓“带趋向性的问题”不放,海尔的管理水平才能不断地提高,海尔集团才得以一天天壮大。海尔的成功经验是“要做大必抓细,必须到位……” 宗庆后也常常在细节上下功夫:全年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亲自跑市场,走访经销商、二批商、小零售店,给销售人员开工作会议,并且坚持每二至三天写一份销售通报。因为他深入了解市场,所以市场的脉搏搭得准、决策正确率高;因为他掌握了市场的细微变化,所以的销售通报能从宏观到微观给销售人员以正确、具体的指导。娃哈哈销售政策的执行落实被业界所赞誉。 华立集团董事长汪力宏也在细微处见精神,在抓大头的同时,还抓住小头不放:如在人才方面,华立集团在发展史上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引进人才,这都是在董事长的直接主持下进行的,为留住这些人才,公司提供了优厚的待遇,并将这些人才放在中高级管理岗位上,这自然要顶着压力,要做大量细致的思想工作才能办到。像这样的小事,汪力宏还抓了许多,为什么这样做,汪力成解释说:于细微处见精神,把微观做好了,推行任何制度都比较容易。 (四) 腰发力,促进产品销售,牵一发而动全身(二级) 企业的一切管理手段是为实现经济效益而服务的。企业要实现经济效益主要是体现在商品的快速流通上,也就是说,只有产品畅销,物流和现金流的顺畅,企业才能良性循环。 我们指的“腰”,主要指渠道促销、物流和现金流。“腰发力”就是指不断的进行渠道促销,通过对渠道中的经销商、二批商、零售商,进行及时的、有力度的、有节奏的促销,从而达到产品的快速流通。而且这“腰”的发力也是企业最高层领导的核心工作,娃哈哈在渠道促销上是做得非常成功的,每次全国性的大规模促销政策和活动组织都是宗庆后亲自抓的。(可参照本书的另一则商理“早一点,狠一点”) 仅做到产品流动顺畅还不够,产品快速流动的目的是为确保现金流的正常和安全。娃哈哈1993年前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是畅销了,但是现金流却失控了。娃哈哈在流通环节被拖欠的货款达1亿元之巨,有一位经销商欠娃哈哈多达200万元,很多销售员跑市场最重要的工作便是讨钱清欠,连宗庆后有时候也不得不为此辗转全国,费尽口舌。宗庆后亲自下功夫抓这个问题,于1994年初,娃哈哈宣布实施保证金制度,所有经销娃哈哈商品的商户必须按年度缴纳一定的保证金。经过整整两年时间,娃哈哈才真正完成了保证金制度的落实。现在“跟娃哈哈做生意就要打保证金”成了不言自明的规矩。娃哈哈从被动变为主动,营销网络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局。良好的现金流为娃哈哈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商理应用(一级) “抓两头,腰发力”法则能起到确保企业战略的实施,解决企业正常顺利良性运行的关键问题。企业核心领导在管理上运用“抓两头,腰发力”的法则是实施企业战略的基本保证! 对于发展中企业的企业家或CEO如何抓好企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有借鉴作用。 作者:尚阳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