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形象 >> 正文
品牌竞争——外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方式         ★★★ 【字体:
品牌竞争——外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方式

作者:佚名     人气:646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品牌竞争,即外国公司向中国市场输出自己的品牌,通过品牌竞争来获取自己的市场份额,其实质是通过拿来牌子,利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和市场,实行垄断竞争而获得丰厚的回报。品牌竞争作为外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主要竞争方式日益突出,民族工业愈来愈受到外国企业的挑战,如何面对这种挑战?我们必须:看到外国企业的真面目,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保护自己。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进程加快,投资环境不断完善,国内消费市场日趋成熟,外国公司不断使用品牌竞争手段来占领它。品牌竞争,即外国公司向中国市场输出自己的品牌,通过品牌竞争来获取自己的市场份额,其实质是通过拿来牌子,利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和市场,实行垄断竞争而获得丰厚的回报。
  在实行输出品牌战略过程中,外国大公司通常分两步骤进行,首先是千方百计压制和挤垮输入国国内具有竞争力的品牌,随后推出自己的品牌以取而代之。为压制和挤垮国内具有竞争力品牌,外国公司不惜采用一切手段,在中国市场或将中国名牌“和平演变”为外资品牌,或花巨资收购中国名牌,或凭借公司的强大财力不惜起初亏本数年,用低价策略打击国有名牌;在国际市场则抢注中国名牌。
  和平演变  外国大公司在中国投资,一般都选择有一定实力、市场、效益和品牌知名度的企业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利用其品牌的信誉、销售渠道和已有的市场将合资企业的产品打入市场,然后扩大股权,用外商的商标取代中国的名牌商标,再回过头来遏制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其他国产名牌。据统计,在医药行业合资的14家大企业中,外方控股的13家,而全部使用洋品牌的“杨森”、“史克”、“华瑞”、“大冢”等合资药厂的销售额、利润率、知名度都在急骤提高,而我国原有医药企业在市场上则呈相对下降趋势。
  巨资收购  中国有些企业,商标稍有些名气,则欲“出售”给外国企业。而外国公司呢?则不惜花费巨额资金进行收购,然后弃之不用,让中国名牌在市场上自然消失。如花134万美元收购我国的“洁花”(洗发液)、315万美元收购“孔雀”(电视机)、1000万人民币收购“洁银”(牙膏)。对外国公司来说,买下一个好商标就等于买了一个市场,同时又消灭了一个竞争对手。
  低价打击  进行品牌输出的外国大公司大都实力雄厚,为打击国有名牌,不惜赔本,使产品低价进入市场,迅速扩大市场份额,而国内名牌则由于资金不足,无力竞争,最终让出自己的市场份额。对于国产的后起名牌,一旦由于产品技术方面及企业规模经济效益方面不如外资企业,意欲进入该市场则会困难重重,如为挤垮“白猫”、“活力28”等国有名牌洗衣粉,几家外资企业就采用合资手段取得控制权,并用短期赔本的方法抢占市场,在洗衣粉市场与国产名牌一分天下。
  抢注品牌  90年代,中国名牌挺进国际市场时,尴尬地发现自己的商标品牌在国外早已名花有主。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有150多个知名品牌被澳大利亚人抢注,100个知名品牌被日本人抢注,48个品牌被印尼人抢注,中国品牌在海外申请注册时,约有15%品牌会遇到抢注问题。
  在完成压制和挤垮中国国内具有竞争力的品牌这一首要任务后,外国公司更是利用自己在企业管理、市场竞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优势,推出自己的品牌来取而代之。
  国外大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以前都要进行深入细致、全方位的市场调查、分析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可行性论证,确定自己投资的形式、地点、规模等,以便将投资风险降至最小,如肯德基进入中国市场,在南京开分店前就曾耗资120万,用一年半时间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为他进入中国市场、迅速打开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外大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时,都先确定目标消费者,为自己的产品进行准确的品牌定位,开发出具有特点而又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在导入期以高额供销投入、各种有效供销手段吸引消费者试用,并长期以其一贯稳定的产品质量建立忠诚的消费群。
  外国大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后在竞争过程中,为避免同行之间的残酷竞争,非常注意统一对外,共同瓜分中国市场。如日本公司对中国市场就有种瓜分的默契,松下对北京、三洋对大津、索尼对上海,在他们所制定的市场范围内,是以一个厂家为主,其它厂家不去与之竞争。
  在品牌竞争相当激烈的领域,跨国公司则采取与某一品牌合资,去与另一品牌竞争,从而抢夺市场,这一点在家电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据有关资料显示,合资企业生产的空调、冰箱、彩电、洗衣机,在2000年左右生产能力与市场预期大体相当,今后该领域的品牌之战不再是国产品牌之间较劲,而是国产品牌与合资品牌一决高下。
  对受中国政府保护的民族工业,跨国公司则以“共同发展”为名,进行悄悄的“品牌渗透”。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进入中国就打着“外国品牌与当地品牌共同发展”旗号,声称进入中国市场是帮助中国原有品牌发展,在与我国六家名牌企业合资时,都保留了中国品牌,但却规定新产品用他们的牌子,老产品用中国的牌子,共同发展十几年后,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价格月刊   吴清萍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