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形象 >> 正文
品牌问题两人谈         ★★★ 【字体:
品牌问题两人谈

作者:佚名     人气:507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本文对品牌问题的讨论尤其是对传统建材产品的品牌问题提出了较为深刻的见解。那么对于占我们行业比重较大的传统建材产品来说 ,是否企业形象的树立比品牌形象更重要呢 ?希望您读过本文后 ,也能加入我们的讨论
  什么是品牌?什么是名牌?
  主持人:近两年,“品牌”一词开始广泛流行起来,如品牌战略、品牌工程、品牌形象或者体现在大众消费行为中越来越强烈的品牌意识。之所以说“近两年”,是因为在目前我们所能找到的新旧版本《辞海》、《辞源》、《词典》中都没有查到由“Brand”所译的“品牌”一词。也许,望文生义地将其理解为品质和牌子是比较正确的。目前人们已很少提到“商标”一词,似乎“品牌”一词更具有时髦的、大众消费文化的味道。
  平川:我觉得这与现代产品概念的发展有关。过去的商品是机械、呆板且冷冰冰的物,只是提供一个工具类的东西,“货物售出,概不负责”。而现代商品却具有人性,更加温情,仿佛现代人的购买动机并不是出于完全对某种使用功能感兴趣,而是出于愿意接受或者说是享受某种服务。现代意义上的企业产品是由实体(结构、功能等系统)以及包括有形部分和无形部分在内的附加物,如质量、包装、商标、交货期和安装使用及售后服务等因素构成。随着产品附加部分重要性的加大,导致了“品牌”这一综合性概念的产生。
  狭义的品牌就是商标,即通常所说的“牌子”,是同类商品间相互区分,不同生产者或经营者相互独立的最重要标志。从使用价值角度,商标是绝大多数商品进入市场不可缺少的“身份证”,它既体现了商标所有人的信誉责任,同时也保证了消费者的选择自由;从价值角度看,由于不同商标被消费者认知范围和认同程度的差别,其具有不同的价值量。任何一个商标都具有价值,因而也可以作为企业或商家无形资产的一部分。广义而言,品牌是集产品商标、实物、功能、质量、服务于一体的一种综合。目前流行的品牌一词,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被使用。至于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评估,只是品牌被认知范围和被认同程度的货币化测量,并不具有资产属性。 
  主持人:这个提法有点意思牎如此说来,比较有价值的或者说比较值钱的品牌就是名牌。其之所以值钱,正如有人所说,一是其社会知名度较高;二是消费者的指名度较高。这也许正是消费者的普遍认识。同时名牌具有大众消费的倾向,名牌,绝大多数都属大众消费品的范畴。而专业性很强的工业设备及工业原材料的名牌微乎其微,也许应该在大众名牌之后加上专业名牌,才不致冷落了它们。
  我注意到美国《金融世界》评选出的当今世界50个名牌中没有一个中国名牌。这说明了国内产品的国际化程度较低。近几年全国各地共公布推荐3000多种省级名牌产品,尚不包括地市县自定的名牌。这一方面说明确实有部分品牌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有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保持了较大的消费群体;另一方面也说明各级政府对名牌产品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平川: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企业发展与成长的过程也就是积累财富和创造品牌的过程。名牌产品反映了国家的工业竞争力和科技发展水平。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冲出国界去瓜分利润,除了雄厚的资本外,名牌是其另一个强大武器。名牌不仅能满足现有消费群体的需求。而且具有吸引其他品牌消费者并培养新兴消费群体的力量。否则,也不会出现住进新房后,砸掉国产洁具换上进口名牌的现象。有的名牌可以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而我们国内的名牌,其影响仅在国内,国际市场占有量很低,或者说几乎没有。即使如此,国内名牌对地方经济,乃至对国民经济都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也正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重视名牌、扶持名牌的原因。如北京市去年就提出“名牌兴市”。

  名牌应该如何产生?
  广告对品牌创立有何影响?
  主持人:名牌的树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据说“康师傅”开市之初3个月的销售额就突破2000万元。有人调查,其在3个月的广告投入超过国内所有同类厂家约10年所做的广告投入总和。还有少数企业不惜重金,去争夺“标王”,以借此“一举成名”。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给人一种感觉,似乎广告做的越多,越有可能成为名牌。大做特做广告成了创造名牌的充分必要条件。
  平川:的确,广告对品牌形象的树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人作过统计,在80年代初创名牌,大约需要4000万美元广告投入;而今天,至少要投入1亿美元才有可能。这意味着,创立名牌要有巨额的广告投入。在信息社会,这也许是提高商品社会知名度的最佳也是唯一选择。因此,精心策划轰动的广告效应,就成为许多商品实行名牌战略的第一步。应该承认,其效果是相当明显的。
  但这只是起步。即使迈出这一步,某些商品在特定消费层次中留下的印象,也仅仅是“牌子”有名,实物产品却毫无名气可言,所谓“名实不符”。“质量是产品的第一生命”,也是名牌的最重要内涵。在这里,“质量”有更广泛的含义,包括符合标准、具有特色,以及功能上的独到之处。不管功能多少,也不管服务态度多好,只要质量有问题或达不到消费者所期望的水平,就会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信心,降低“指名度”。只有在质量良好的基础上,才谈得到加强功能开发、交货及时便捷与提高服务水平等等,接近与消费者的距离,保持消费者对特定品牌,即对名牌的关注与忠诚。
  主持人:相当一个时期以来,尽管国家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不准随意搞各种评优、评名之类的活动,但仍有人出于各种目的为之,如去年6月“中国名牌商品介绍活动委员会”因多次搞变相评比而受到查处。如此一来,鱼龙混杂,使广大的普通消费者和生产或经营厂家都产生了极大的反感。
  平川:如何建立起科学、公正的名牌产品评价体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想,大家之所以反感的原因,可能不在其形式,而在于其过程。一些政府部门或社会机构借评比之名,行牟利之实,醉翁之意不在酒,一手交钱一手给牌或不交钱就上不了排行榜等等,这是极不正常的。但名牌认定确需权威机构和程序。“名牌不是政府指定的,而是消费者认定的”,这话有道理,但不具有可操作性。国际上通行的“驰名商标”认定也有行政、司法、社会等3种形式。我国采取单一行政认定方式所评定的几十个“驰名商标”,就为保护商标所有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保障。国家经贸委和国家技术监督局曾发出《关于推动企业创名牌产品的若干意见》,指出创名牌产品的基础在企业,政府部门将加强对企业创名牌工作的宏观指导,建立科学的名牌产品评价体系,并对国家名牌产品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建材产品是否需要争创名牌?
  主持人: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数百个品牌的建材产品被列入省级地方名牌,其中,水泥占了绝大部分,如湖北省公布的150个名牌中,9个建材品牌水泥占了7个;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省区,这一比重稍低些,如山东省的137个97’山东名牌中,6个建材品牌水泥只有2个。
  对建材产品,尤其是属于工业原材料性质的水泥、平板玻璃及部分矿产品争创名牌,有人认为不合时宜。以前常说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建材体重量大,具有地产地销的特征,地域性明显,总得在一个合理的运输半径内。记得前些年有个别品牌水泥竟从数千里之外运至沿海出口,这就很难理解。总的感觉是这类产品创品牌的必要性不大,名牌效应较差,加之创立和维护费用较高,投入与收益难成比例。

  平川:你刚才所言也是许多人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众所周知,并非所有的商品都必须创名牌,有的商品甚至连商标都不必有。比如不可能在加工制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特色,不易和其他企业的同类型产品相区别或难以保证同一商品具有相同的质量标准,如部分矿产品也可不用商标。
  我认为,对水泥和平板玻璃业而言,某种意义上其企业形象远比品牌形象重要。人们之所以指定某企业的产品,而不是指定某品牌的产品,是因为他清楚地了解,这个企业的工艺技术水平、设备先进程度、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等等。对水泥或平板玻璃这种受技术因素制约、功能单一且有严格标准的产品来说,品牌并不重要。另一方面,它们并不具有大众消费的特征,虽然人人离不开水泥、玻璃,但其特性淹没于其他各品种之中,不是人人都熟悉或直接使用,无法进入家庭或者大众消费领域,因而也无法或没有必要成为人人皆知的名牌。这也是媒体上鲜见其广告的原因。至于说地方媒介经常出现的广告,更多是出于推销动机,而非为创立名牌。我赞同你所言,水泥及平板玻璃生产企业大可不必搞名牌战略,应将大部分精力投入维护良好地方品牌形象工作,也许会收到较大实效。有人会讲,现在产品的属地概念已淡化,如西南某水泥企业可能会收购东北某企业,并使用统一的产品品牌。这种情况将会有。但是否有必要统一品牌,其中利弊值得研究。
  主持人:在近年来价格极度低迷的平板玻璃市场也可见到这一现象。如某建厂较早的合资玻璃企业,其浮法玻璃价格始终高于其他厂家同类产品,大多数人对其产品商标或牌子并不熟悉,但对其工艺、装备,以及生产营销管理却有很深刻的印象。我想,这可能就是企业形象的问题。
  在新型建材领域,撇开价格因素不谈,其中绝大多数进口品牌还是名符其实的。其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其技术水平高、产品质量好、花色款式多。如名牌卫生洁具的造型,用国人的话说,看着就舒服。这也是绝大多数进口品牌建材的利润都比国产品牌要高的原因。反过来再看国产品牌的建材产品,除少部分外大多都是款式单一、质量粗糙,我们对此不能盲目乐观。
  平川:将进口建材产品与建材产品的进口品牌区分开来是很重要的。要知道,尽管“美标”、“立邦”等产品在国内以合资或独资形式建厂生产,产品是国产,但品牌却不是中国的。设想某一天,某知名品牌的所有者撤走,那么,国内就无法再生产这一品牌的产品。进口建材产品少了,一些同志以此自豪,据说是国产建材已能满足星级宾馆饭店和其他高档建筑的需求。如果仔细看看,这些国产建材可能大多数贴着进口品牌。目前,进口品牌越来越多。这一方面说明外资看好国内市场,有利可图;另一面也说明国内市场国产品牌的建材产品名牌很少,有市可占。对国产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的相对萎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新型建材产品应极力倡导名牌!
  主持人:在中国建材工业跨世纪发展战略中,“靠新出强”的提出意义重大。新型建材作为建材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改革开放以来,建材工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新型建材业相对发展滞后,参差不齐,在稍高档次的宾馆饭店或豪华家居装修中,基本上是进口品牌的天下,从地面、墙面到屋顶,进口品牌比比皆是。再考虑到大众消费水平、欣赏趣味和品牌意识的提高,新型建材业应极力倡导名牌战略,创立中国自己的名牌。
  平川:现在,新型建材成了筐,什么都能装。我认为目前关于新型建材的概念太笼统、模糊。大家知道,新型建材主要是作为政策性概念,而非技术性概念提出的,具有相当明确的政策性指向,“发展新型建材及其制品”已成为国家的重要政策方针。目前情况下,发展即意味着有限人力、物力、财力的集中投入。如果新型建材所涵盖的范围太广(如目前这样),甚至与大部分传统建材相重合,就失去了这一政策的指导意义。

  创立名牌新型建材产品是十分必要的。应选择品牌优良、效益较好、实力较强的企业为核心,加快新型建材业的资产重组步伐,迅速实现资本的相对集中,形成若干个专业性的大企业,使其具有大量生产名牌建材产品的合理经济规模。创名牌只是手段,其目的是通过名牌效应,不断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获取最大利润。因此,重组应以品牌市场最大化为目标,在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制订并实施名牌战略。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组织资本运作和生产营销,在市场竞争中确立并扩大名牌产品的优势和影响。最后是创造条件,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这是创立名牌,尤其是维护和保持名牌的关键。任何一个世界名牌背后,无不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支撑。
   主持人:目前,我国新型建材领域已出现了一批质地优良的国产品牌,如“龙”牌石膏板、“汇丽”和“金鼎”涂料、“惠达”卫生洁具等,让人十分欣喜。我们相信,随着建材工业跨世纪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到2010年,建材行业将出现更多的国产名牌走向世界,装点人们美好的家园。
中国建材   韩翠瀛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