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形象 >> 正文
树品牌创名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 【字体:
树品牌创名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作者:佚名     人气:489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本文阐述了常州市培育名优农副产品的做法,分析了43种农副产品的四个方面的特点,并针对如何更好地推进农业创名牌工程,提出了在推进农业创名牌过程中的五点启示。   
  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农村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我市各地涌现出一批较有活力的粮油、畜禽、蚕桑、水产、茶果、蔬菜、蛋奶、花卉等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到1997年底,企业总数已有1000多家,销售额107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有37家,与此同时,横山肉松、尊龙珍珠酱鸭、金坛水磨糯米粉、天目湖啤酒等一批农副产品迅速占领国内外市场,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尽管如此,我市名优农副产品的开发还比较滞后,与实施名牌发展战略的要求,与农村的经济总量、技术基础以及再发展所面临的任务相比还显得很不够。表现在:一是农产品数量很多,但及时申请注册商标的偏少,无牌产品相当普遍;二是农产品名牌数量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名牌、系列化群体式名牌更少,全国性名牌基本是空白;三是名牌经济规模偏小,对再发展的牵动作用还不太大;四是少数有一定知名度的名牌保牌不力,品牌声誉受到影响。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农产品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比较大,品质质量较难稳定,创名牌的难度比工业品大;二是农产品加工起步相对比较迟,农业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又不高,产品档次低;三是一些企业缺乏战略眼光,品牌和商标意识淡薄,争创名牌的开拓创新精神不够;四是政府和有关部门引导不够,缺乏有效的组织与扶持。
  一、加大名牌发展战略实施的力度
  为了有效地改变农副产品优势不强,名牌不多,市场竞争力不高的状况,我市加大了名牌发展战略实施的力度,把创品牌、争名牌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来抓。1998年,由农工部、计委、工商、技术监督、统计、贸易、乡镇企业、农业、多管、水利、粮食、供销等12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市名优农副产品及加工产品的认定工作,围绕重点农业企业和产品,认定一批农业名牌。
  这次名优农副产品认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根据本市的实际情况,围绕实施名牌战略,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龙头,以企业集团为载体,加速发展现有农业名牌,培育壮大潜在名牌,构筑我市农业名牌综合优势,并以名牌支撑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升级。认定范围:凡本市范围内从事农副业生产经营活动(含服务)的企事业单位,不限定其所有制性质,均可申请参加。其认定的农副产品主要对象有:包括粮油(含五谷杂粮)、畜禽、水产、瓜果、蔬菜、蛋奶、蚕茧、饲料和菌类等未经加工的农副原始产品和种苗,以及各类初加工的制成品。认定的主要内容有:产品商标的注册情况,执行的质量标准,近两年来的主要经济指标(年产量、销售额、利税、创汇),广告宣传和获奖情况等。认定工作从4月下旬开始,至8月上旬结束,历时四个月,整个工作由宣传发动、情况调查、企业申报、审议确认等阶段组成。最后,经市名优产品认定委员会审定,正式认定41个企业生产的43种产品为1998年常州名优农副产品,并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以及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向社会公告。在这43种产品中,未加工的原始农副产品有四种,以粮油为原料的加工品有13种,畜禽类九种,林茶果类四种,水产类四种,蔬菜类两种,蚕茧类两种,饲料类四种,其它类一种。
  这43种名优农副产品,有一些是老名牌,在不同场合、行业先后得过奖,也有一些是初次获得殊荣的产品,从总体上讲,这些产品基本代表了我市农副产品的较高生产水平。分析这43种产品,具有四方面的特点:

  (一)分布范围广
  从产品涉及的地区来讲,既有农村,又有城市,其中常州市区就有九种产品;从生产企业性质来讲,既有国有、乡镇企业,又有三资、个体私营企业;从产品生产对象来讲,既有未加工的农副产品,又有加工的农副产品。其中,武运牌水稻种子、金丰牌稻种、常绿牌红香芋、长荡湖牌河蟹均是未加工的本地原始农副产品。
  (二)规模优势明显
  1997年,43种产品销售总额达到16.3亿元,利税1.2亿元,每种产品的平均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达到3788万元和268万元。其中粮油类13种产品平均销售额达4227万元,最高的金雀牌食用油脂为8969万元;畜禽类九种产品,有六种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其中,金三角牌肉制品达8700万元,横山牌肉松达1480万元,红梅牌鲜奶、酸奶达1086万元。
  (三)产业的拉动作用强
  这43种产品,绝大多数都是我市农业的主导产品,也是各级政府培育的重点农副产品,对当地资源的利用,产业结构的调整,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拉动作用。如丘陵山区牧草资源丰富,山羊养殖又是群众传统的致富门路,而以优质山羊肉为原料,采用传统配方和独特工艺制作而成的周城牌羊肉火锅,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市场供不应求,因而,培育好这个品牌,可以更好地带动山区养羊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产品质量过硬
  43种产品的实物质量在本市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市场上有较高的知名度,群众的印象比较好。在名优产品对外公告之前,由市技术监督部门对这些产品进行的质量抽检中,这些产品全部合格,符合质量标准。
  二、启示
  我市开展的这次名优农副产品认定活动,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它提高了常州农副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增强了干部群众的品牌意识、质量意识和农业标准意识。通过开展这次活动,对如何更好地推进农业创名牌工程,我们也从中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转变思想观念是农业创名牌的首要前提
  名牌一则以良好的质量、较高的市场美誉度满足了消费者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二则名牌具有价值升值的功能,对企业具有获利能力,许多农产品在农民手里出售时是普通的低廉产品,而成为名牌后,价值连城。如我市溧阳的啤酒,注册为天目湖品牌后,加上绿色食品标志,迅速成为畅销产品,企业也在短短的二、三年时间内,从濒临倒闭状态发展到五万t生产能力,千万元利税的水平。
  (二)制订名牌、名品开发规划是农业创名牌的重要基础
  这个规划必须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规划相配套,与农业规模经济的建设、外向型农业的推进、绿色产业的发展相结合。规划要体现:一是名牌的途径。可以运用自然资源型——加工企业型——产业文化型的模式,实行从易到难,从静到动,从树立产品形象到树立企业形象(包括行业形象)的发展过程;二是产品的定位。根据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以及企业自身的特点和条件,依托资源优势,找准切入点,开发名牌产品;三是市场的营销。首先考虑产品有一个独特的名称,容易记忆的标志,考虑商品的外观、包装以及服务,同时,采用现代的营销手段和方法,宣传企业、宣传产品。
  (三)培育好载体是农业创名牌的重中之重
  农业企业是名牌产品的载体,农业企业的发展壮大,首先必须在技术进步上下功夫。以科技为支撑,不断更新设备,改进技术,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开展产学研联合,运用科研单位雄厚的科技力量进行产品开发。其次必须在增强创新能力上下功夫。一是技术创新,以全新的产品结构,不断丰富延伸名牌的内涵,提升、刷新其品牌的整体形象。二是制度创新解决名实相符的问题,达到先知、先觉、先行。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组建企业集团等形式,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探索企业内部利益调节机制,逐步形成“公司+农户”贸工农一体经营。再次必须在提高品牌经营的水平上下功夫。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按照市场经济法则,开展品牌资产经营,合并、收购其它企业,实现品牌市场扩张和价值升值。最后必须在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名人名牌名企业”,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育一支复合型、外向型、事业型的农业企业家队伍。

  (四)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农业创名牌的必要条件
  首先,作为各级政府,必须努力创造条件,为企业创名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作为部门要为创立、发展、宣传、保护名牌尽心尽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帮助企业搞好商标注册,积极提供商标信息服务;新闻单位要积极进行宣传报导,既促使名牌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同时,又扩大示范辐射效应。其次,必须加强政策引导。对创牌企业在建设项目、用地指标、计划立项等方面进行优先安排;在允许的范围内,在税收上给予扶持;同时,积极开展名优产品的质量保险。从1994年起,我市每年安排80多万元的财政贴息,专项扶持一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效果比较明显,这些企业的规模逐步扩大,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和市场覆盖率明显提高。
  (五)加强市场保护是农业创名牌的可靠保障
  一是很好地借鉴工业名牌保护的经验,引导企业依法保护自己,及时进行产品登记和注册;二是政府和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对假冒商标,盗用名牌者给予坚决打击,旗帜鲜明地保护名牌,促其健康发展。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陆惠根,严国光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