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形象 >> 正文 |
|
|||||
论名牌战略的精神文明功能 | |||||
作者:佚名 人气:435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众多企业、行业 (部门 )、地区纷纷制定和实施名牌战略 ,将其 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取得了显著 效果。然而 ,名牌战略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 重大推动功能 ,却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重视。 本文试图初步进行比较系统的探讨 ,以更好 地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三 推动文化交流和文化发展 名牌实质上是一种文化 ,因而名牌战略 不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战略 ,同时还是一种文 化发展战略 ,它对企业、地区乃至民族文化的 交流和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 ,名牌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推动了企 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物质 文化和制度文化等不同层面 ,其中精神文化 是其核心。名牌战略的运行对这几个层面的 文化建设都具有很大推动作用。名牌精神本 身首先就是一种可贵的企业精神文化。因为 它是对消费者全面彻底负责 ,对产品精益求 精 ,对事业永不满足精神的集中体现。制定 和实施名牌战略 ,就是树立这种精神并不断 使其强化、充实、渗透和升华的过程。企业的 厂房、设备、产品和厂区环境等 ,都是企业物 质文化要素。名牌战略的实施能够推动企业 改进技术、设备 ,扩大生产规模 ,增加产量 ,提 高质量 ,改善厂区环境等 ,因此能够推动企业 物质文化的发展及向社会的辐射。 其次 ,名牌战略促进了全社会的文化交 流和发展。一方面 ,名牌的形成离不开广泛 吸收各种文化要素 ,包括其它名牌中包含的 文化要素 ,实现与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 文化的有机结合。 如“红豆”服装与古典文 学 ,“孔府家酒”与齐鲁文化、儒家文化 ,“一汽 奥迪”、“上海桑塔纳”与德国“大众公司文化” 及德国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等 ;另一方面 ,名 牌一旦形成 ,本身就成为一种文化的内容或 体现 ,从而增加了新的文化特质并在文化交 流中随着文化特质的增加 ,导致文化丛的结 构调整和变化 ,进而可能引起文化模式的更新 ,从而促进文化发展。如公平竞争、优胜劣 汰、开拓创新、顾客至上、企业形象等等观念 , 就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的文化特质 ;质量 文化、商标文化、广告文化、包装文化、公共关 系文化、职业教育、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等等 文化丛 ,有些是计划经济下没有的 (如广告文 化、公共关系文化 ),有些则是过去比较单薄、 落后而现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大大发展并在 结构上有重大调整的 (如质量文化、包装文 化、商标文化、职业教育等 ),还有些则是在继 承传统文化精华基础上又增加了与现代市场 经济、职业特征、社会性质和经济发展阶段相 适应的新内容 (如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文 化特质和文化丛的变化发展 ,积累到一定程 度必然引起文化模式的更新。从经济文化模 式来看 ,改革开放前后 ,中国的经济文化发生 了根本性变化。如果将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 济文化称之为“非市场文化模式” ,那么改革 开放以来逐渐形成的中国经济文化则可称之 为“市场文化模式” ,尽管她还很不成熟。从 经济文化观念角度进行的对比分析中 ,我们 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这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以 及名牌战略在这一转换中所起的促进作用。 例如 ,从科技观看 ,轻视科技进步、忽视创新、 习惯于产品几十年一贯制的观念 ,已转变为 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鼓励创新、产品不断升 级换代的观念 ;从经济发展观看 ,盲目铺摊 子、上项目 ,重速度和数量 ,轻效益和质量 ,追 求“大而全”、“小而全”而忽视专业化分工与 规模经济 ,以及忽视环境保护的外延发展观 , 已转变为注重挖潜、革新、改造和环境保护 , 重视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 ,以效益为中心 的内涵式可持续发展观念 ;从分配观看 ,只讲 公平不讲效率 ,平均主义盛行以及追求同步 富裕的分配观念 ,已转变为效率优先、兼顾公 平 ,少数人先富与全体劳动者共同富裕有机 统一的分配观念等等。 在上述文化交流和发展过程中 ,实际上 存在两大循环网络 :一是众多名牌之间通过 传播媒介、产品销售、对外文化交往、国内外 旅游等一系列渠道 ,将其蕴含的文化向外扩 散并互相影响 ;二是名牌文化网络与其它社 会文化之间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进行的交流 (如名牌企业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络 进行广告宣传 ,通过赞助文艺、体育比赛和社 会公益事业扩大企业影响 ,宣传企业形象等 等 )。名牌战略的实施 ,客观上推动了这两大 网络的运行和结合 ,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文 化的交流和发展。 四 促进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 伦理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 容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 转型的进行 ,客观上迫切需要在改造传统伦 理道德的基础上 ,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伦 理道德体系。这种新的伦理道德体系包括三 个基本层次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 道德。名牌战略的广泛推行 ,对于前两个层 次的道德建设可以发挥直接而重大的促进作 用。 首先 ,从社会公德建设看。社会公德是 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 ,它的基本 内容包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人与社会 之间关系的层面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 面。在第一个层面中 ,诚实守信是重要内容 之一。名牌战略的推行 ,要求企业在生产经 营全过程中都要讲求信誉 ,努力提高产品质 量和服务质量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产品 形象。在第二个层面中 ,遵守市场秩序是重 要内容之一 ,因为市场秩序是社会公共秩序 的一个重要方面 (即经济活动中的公共秩 序 )。在实施名牌战略过程中 ,企业必须认真 严格地遵守市场秩序。要做到合法经营、公 平竞争、合理定价、主动纳税、及时偿债。只 有这样 ,才能既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 又在社会上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和信誉。在 第三个层面中 ,名牌的生命力来源于市场需 求 ,随着人们生态平衡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 ,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 度不断提高 ,因而对那些有助于保护环境的 产品 (如节能、低耗、低污染产品 )的市场需求 越来越大。 “绿色食品”的流行即是证明。这 必然促使企业和政府在实施名牌战略过程中 不断增强保护资源和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 自觉性 ,从而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上树立和 强化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公德意识。 其次 ,从职业道德建设看。职业道德是 与人的职业角色和职业行为相联系的一种高 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是以“责、权、利”的统 一为基础 ,以协调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为 核心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它主要包 括敬业意识、乐业意识、勤业精业意识、职业 规范意识等内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 或灵魂 ,就是为人民服务。名牌战略的实施 , 必然促进职业道德建设。比如 ,名牌的基础 是质量 ,企业要持续稳定地生产出高质量、高 档次的产品 ,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材 料 ,要有高水平的管理 ,更重要的是必须有一 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而所谓“高素质”员工 队伍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员工的职 业道德水平要高。企业员工如果不热爱自己 的职业岗位 ,不理解本职业的社会价值 ,是不 可能主动自觉地维护本企业的良好形象的。 这样 ,名牌是无法创造和发展的。相反 ,有了 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即使厂房设备差一点 ,也 可以创出名牌。青岛“澳柯玛”这一名牌产品 最初就是在别人淘汰下来的顶多属于二流水 平的生产线上 ,依靠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生产出来的。 五 振奋民族精神并推动名牌理论的产 生和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经济发展史表 明 ,一个国家名牌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 ,反映 这个国家的经济、科技实力和经济、文化发展 水平。纵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无一不是名 牌大国。这一事实告诉我们 ,大力实施名牌 战略 ,创造和发展大批名牌的过程 ,也就是不 断提高本国的经济、科技实力和经济、文化发 展水平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对一国国民必然 产生巨大而深远的精神激励 ,大大增强其民 族自信心 ,振奋其民族精神。我国改革开放 1 8年来 ,随着海尔、春兰、长虹、红塔山、小天 鹅、格兰仕等一大批名牌的迅速崛起 ,中国人 民的民族自信心不断增强 ,自尊、自强、自立 的民族精神日益振奋。 理论来自实践 ,实践也需要理论的指导。 名牌战略实践 ,为名牌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提 供了肥沃的土壤。她已经吸引了许多理论工 作者从事名牌和名牌战略理论的研究 ,并在 诸如名牌、名牌战略的概念、实质、构成要素 以及名牌战略的功能、规律等方面取得了许 多成果。许多学者已经从学科建设角度进行 了系统总结和概括 ,力图建立名牌战略学、名 牌经济学等新学科。 由于名牌和名牌战略研 究具有高度综合性、交叉性特点 ,涉及经济 学、法律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国 际关系学、社会经济系统工程以及哲学等一 系列学科 ,因此 ,名牌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不 仅能够推动名牌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而且对 于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有积极促进作 用。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把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提到了更加突出的重要地位。上述 分析表明 ,我们如果能够自觉地将名牌战略 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名 牌战略的精神文明功能 ,无疑是实现“两个文 明一起抓”方针的一条有效途径和重要突破 口 ,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条新思 路和新途径。 求索 彭新沙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