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形象 >> 正文 |
|
|||||
特色与创名牌——云南民族地区资源深加工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 | |||||
作者:佚名 人气:512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有特色 ,叫得响的名牌 ,是支撑企业 发展乃至云南经济的基础力量。发展特色、名牌产 品 ,就是结合地区实际 ,因地制宜创造属于自己的拳 头产品和优势产业。本文分析了阻碍云南资源深加工企业发展战略的原因,得出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名牌才能促进资源型企业的发展。 云南优越的 地理环境 ,特殊的气候条件 ,悠久的历史 ,再加上勤 劳智慧的各族人民的创造 ,使边疆民族地区独特迷人的自然风光、深蕴民族习俗与特殊信仰造就的人 文景观、奇异民族风情更富有特色 ;与老挝、缅甸、越 南接壤的二千多公里国境线上十个国家级口岸、八 个省级口岸的建设 ,十多个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所 形成的边境贸易等 ,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 ,由此带 动这些地区旅游产品交易和服务业的发展 ,也给民 族地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总而言之 ,近年云南民族地区依托本地资源兴 办深加工企业 ,利用独特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吸引国 内外游客以带动服务业等 ,改变了民族地区单一农 业、单一粮食种植产业结构的状况 ,在满足市场需 求 ,特别是对地方名、特绿色产品需求的同时 ,还提 高农业产值 ,为加快民族地区交通、通讯事业等基础 设施建设 ,推动文教、卫生、旅游、服务业等事业发展 和经济、社会进步积累了资金 ,使这些地区经济繁 荣 ,政治稳定 ,人民富裕 ,边防巩固。 当然 ,民族地区办工厂 ,将资源优势发挥出来 , 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并非易事。资源深加工企业的建 立、发展步步艰难。必须引起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有关 职能部门的足够重视。 云南民族地区资源深加工企业为什么困难重 重 ?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依托优势资源兴办的特色企 业 ,在发展中碰到的难题不少 ,持续发展的不多 ,实 现科技、加工、贸易一条龙产业化发展的更少。往往 是红火几年 ,便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有的处于半停 产状态 ,有的甚至不几年就被排挤出市场之外。造成 这种情况的原因 ,主要是 : 第一、第一车间——优势资源的选择、培植困难 重重。原料难以形成集约化规模经营。企业持续发展 的源泉在于原料的持续供应和增加。但由于种种原 因 ,市场旺销的特色产品 ,原料总是供应不上。曾生 产获国优银牌奖红碎茶一号的西双版纳州勐海县茶 厂 ,因粗制茶原料供应严重不足 ,每年茶叶加工能力 有四分之三不能正常发挥。以版纳特有菠萝、芒果、 西蕃莲为原料的“百果洲”饮料厂 ,是引进瑞典的目 前世界最先进的设备建成的 ,也是目前国内有较大 生产能力的浓缩果汁饮料厂。但由于原料严重不足 , 除季节性停工外 ,即使水果收获季节也是开工不足 , 致使原已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诗风绿”牌果汁饮料 形不成规模生产 ,也难以占领市场。每年数以千万计 慕名而来的旅游观光者 ,极少见到这种原汁原味的 本地饮料 ,旅馆餐饮店到处摆放的是外来货。目前 , 从全省的情况看 ,各地各种特色资源总是生产规模 过小 ,有的甚至被戏称为“一马车拉不完 ,一汽车不 够拉。”这是因为特色资源一般是以村为单位的生产 及自然形成 ,因而零星分散 ,而且多为自然生长 ,品 质差。按商品化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进行原料基地 培植 ,政府扶植、宏观指导建设基地 ,公司建基地加 农户种植相结合 ,使优势资源规模化的课题早已提 出 ,但遇到了启动资金、技术与管理人员缺乏等无法 克服的困难。一方面是企业“吃不饱”,缺原料 ,无法 开足马力生产 ;另一方面 ,则是农民和农场职工辛苦 种出来的水果价廉 ,收获季节浪费大。连接他们的中 间环节——市场的规律在哪里 ,的确需要研究。 第二、在原料生产未形成基地、上规模的同时 , 由于受小生产观念影响和不愿意让“肥水流入外人 田”,凡是有原料的县镇 ,都要办加工企业。造成重复 建设 ,企业规模小 ,产品批量不大 ,经济效益差的情 况。云南核桃历来因壳薄肉厚、品质好、含油适中、对 人体有益成份高而受消费者欢迎。但是 ,核桃园建设 没有规模 ,点多面广分散 ,不仅原来小有名气的漾濞 县办有核桃乳生产厂 ,核桃名气也不错的大姚县 ,也 办核桃食品厂引进核桃乳生产线 ,还有相邻的临沧 地区凤庆县、永德县 ,保山地区的昌宁县 ,思茅地区 的景东县 ,县县办核桃食品厂生产核桃乳。结果是没 有一个厂能有足够原料开足马力 ,年生产能力目前 最大为五千吨左右。“漾宝牌”、“天桃牌”、“天润牌”、 “滇星牌”、“老仙牌”等核桃乳牌号没有一个被叫响 , 也没有一个在市场上获得优势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名牌。 某少数民族集中的国家级贫困县简陋的乡镇企 业局办公室里 ,有几个花色的优质花岗岩标本都采 自本县 ,据说这个县的花岗岩矿已由专家探明 ,质量 好 ,储量不少 ,因为露天矿而开采条件佳。但仅凭本 地的资金、技术、人才无法开采。曾有数起客商上门 提出联合开采 ,可县里嫌对方要的好处多 ,生怕自己 的利益流失而提出的条件又让客商难以接受 ,生意 长期未谈成 ,只好让好材料埋藏在地下 ,当地人“守 着金山没饭吃”。 第三、产品开发与市场拓展的能力弱。不少企业 往往生产产品种类不多 ,而且不能依据市场需求的 变化和竞争需要创新发展 ,几年一贯制。品种单一、 长久不变的剂量与包装 ,少浮动的价格 ,狭窄的销售 渠道 ,乏力的促销等 ,使产品特色不能长期保持 ,往往会被相关产品或可替代产品生产企业稍作努力就 将它们挤出市场。部份纤维板和竹木制品加工厂、果 品厂都是这样。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 2 0世纪 90 年代 ,数量少 ,样子土 ,价格也不高的地方老名特产 品往往会被大批量、单位成本低、科技含量高 ,式样 美观大方的现代产品取而代之。众多利用自产棕麻 生产的床垫 ,还有利用当地原料土法加工、包装简易 的中药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第四、不注意产品上质量 ,争市场 ,创名牌 ,甚至 让假冒伪劣产品砸了特色产品的牌子。以云南特有 原料酸角、橄榄生产的果汁饮料 ,酸甜爽口 ,深受消 费者欢迎 ,但由于生产厂家多 ,牌子乱 ,消费者无所 适从 ,更没有在省外形成市场。报载 :我省弥勒县竹 园镇特殊的气候、土壤及传统精湛的甘蔗种植和红 糖制作技术造就了味道甘甜、色泽漂亮可人的竹园 糖 ,结果引来众多小榨机私营业主纷纷假冒 ,本地的 外地的 ,凡红糖均烧铸“竹”字以冒充竹园红糖。这些 不规矩的生产者 ,不仅不注意选料和保证生产质量 , 为了掩人耳目 ,以假乱真 ,不惜在糖中放蜡、放滑石 粉以增加“看样美”,并以低于名牌竹园糖的价格售 销这些外表好看 ,实则坑人害人的食糖。消费者则因 上当受骗买不到真竹园糖而对真竹园糖也不敢贸然 相信。以至曾一度使对竹园镇甚至弥勒县来说都是 举足轻重的竹园名糖生产厂陷入危机。 第五、企业经营管理中困难不断 ,抵御市场风浪 的能力弱。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少坝子、多崇山峻 岭、交通闭塞的状况限制了人们的眼界。长期低生产 率和自给自足甚至是不能自给 ,商品率低、市场小 , 人们的市场观念意识淡薄 ;数十年计划经济使民族 地区干部群众习惯于上级叫干什么就干什么 ,对政 府依赖性强 ,而对市场经济知识接受慢 ;受教育程度 低 ,习惯于按传统方式搞农业 ,而对兴办企业搞工 业、发展第三产业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所以 ,即 使是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直接帮助下所建的企业 ,管 理水平也不高 ,特别表现在抵御市场风浪的能力弱 ; 只要上级行政部门稍放松管理 ,只要因供小于求的 原料稍一涨价 ,企业就手足无措。有的“合资企业”, 对外商联营合资的诚意和方式缺乏必要了解 ,甚至 随便就将企业全盘的生产指挥、经营管理权拱手让 给外商或外商代理人 ,使企业的利益在短时间内被 过度掠夺。有的企业经营者缺乏必要的经济技术知 识 ,也不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 ,在设备和生产资 料购进时不善于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轻易让不法商 贩以假乱真 ,以次充好 ,以落后当先进 ,受骗上当 ;有 时会因为这样那样的主客观原因 ,不能认真履行合 同协议 ,以至被苛刻的外商或挑剔的消费者难住。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 ,民族地区资源深加工企业 的法人代表和职工们无法牢牢抓住自己原来的资源 优势 ,不能很好把握市场经济的脉博 ,求得企业和产 品的不断发展 ,难以将自己的独特资源优势转化为 经济优势。而是陷入了生产难——销售不容易—— 再生产难——再销售难以为继的恶性循环之中。而 且 ,民族地区一个县企业较少 ,一个企业的兴衰将直 接影响一个县或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兴 旺 ,连带效益好 ,会给政府增加积累和税收 ,为民族 地区人民带来实惠和利益 ,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相反就会成为财政的包袱、地区人民的累赘。 在此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除了企业的原因 ,各 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在提高驾驭 整体与全局的能力、实行主动积极调节与服务方面 也不能说没有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级政府和 职能部门的主要任务应该是采取积极态度主动对经 济进行宏观调控 ,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为 此 ,首先应该发挥政府站得高、看得远的优势 ,帮助 企业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 ,从原料供应、生产组织中 的各种难题到市场营销中的牵线搭桥等主要环节和 方面进行长远规划 ,并制定措施使其落实。力求建一 个厂 ,办好一个厂 ,以达到兴一方经济 ,富一方民众 的良好效果。 特色与创名牌——云南民族地区资源深加工企 业发展战略的核心 云南民族地区资源深加工企业难以持续、稳定、 健康地发展 ,不能为根本改变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面 貌作更大贡献的原因很多 ,使它们从各种困难中走 出来也涉及不少方面的问题。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我 们认为 ,首先是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 ,帮助民族地区企业制定 以特色、创各牌为核心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问题。 企业发展战略 ,指根据企业在当地经济、社会发 展中所处的战略地位 ,从地区和企业的整体、长远出 发 ,确定企业经营目标 ,并就地区和企业资源利用的 可能及企业产品投资组合、增长机会选择、不断提高 投资收益率和市场占有率、销售增长率等问题进行 谋划和决策 ,并通过各种措施使企业将这些谋划和 决策分步骤付诸实施于“决策流”过程。它包括环境分析、战略构想、战略决策、战略实施和过程监控、调 整等一系列环节。 按传统的做法 ,无论何时何地兴办企业 ,总有不 同级别的可行性分析论证为先导。民族地区资源深 加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的首要部分 ,是项目建设的 必要性、可行性和有利条件的分析论证。可行性分析 与战略研究均涉及是否可行的问题 ,但二者在分析 范围、阶段及长远、全局性计划方面有很大差别。 从 时间上看 :前者一般在项目立项前或建厂前进行 ,而 后者贯穿于企业创立、发展的全部过程。从空间上 看 :前者注重一定区域资源、能源、市场等条件的分 析 ,而后者则主要从市场经营的生态学、社会学角度 进行宏观研究。从形式上看 :前者在项目批准前以行 政主管部门为主进行 ,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后即停止 , 而后者则主要由企业法人代表聘请有关专家、技术 人员适时进行 ,研究内容将随企业经营环境、条件的 变化而变化。从内容上看 :前者立足项目建设前后有 关资料条件分析 ,而后者则着重于随企业经营环境 变化而采取相应的策略。 民族地区资源深加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具有长 期性 :存在于企业和项目诞生之前 ,贯穿于企业、项 目运行全过程。还具有全局性 :不止局限于投资可 行 ,而且涉及生产、流通、社会交往的各个环节和各 个经营时期。 除此之外 ,一般企业发展战略还涉及对 政府有关政策、立法的理论研究与企业适应性问题 ; 涉及资金筹集与企业管理具体模式 ;涉及国内外市 场开拓策略等。 民族地区资源深加工企业发展战略除以上共同 方面外 ,特别应注意的战略结构内容是特色战略。 扬长避短 ,是一切经济单位及经济行为必须遵 循的原则。资金、技术、管理等各方面与内地一般企 业有不可类比的劣势。但在原料、产品特色、满足消 费者需要方面又有自己的特点。所以 ,民族地区资源 深加工企业应突出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主要表现 在 : 1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赐予的特殊原材 料。无论是地下宝藏的开发 ,还是经济作物原料 ,以 自有资源为依托的企业没有人能模仿和复制 ,都有 自己特有的优势。云南红塔集团成为全国烟草工业 老大 ,是因为云南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等条件培植 的高质量烟叶。我省某县浓缩真空包装王国饮料曾 获“流体水果”美誉 ,受市场欢迎 ,就是得益于亚热带 气候和特殊土质赐予植物王国的荔枝、菠萝、芒果含 有特殊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 ,给予人们美味爽口的 享受。云丰牌白药及其系列产品之所以惹人喜欢 ,原 因也在于它的原料来自“壮乡”,被“本草纲目”称为 “金不换”、产量质量居全国之冠的“三七”。“天成饮 料”的原料 ,得益于上苍赐予的热温带奇果、消暑解 热的酸角和滇橄榄。被国外医学界专家、学者赞誉为 “疟疾克星”、“中国神针”的蒿甲迷的特殊疗效 ,也来 自云南特色生物资源。 2 .资源深加工产品符合人们回归自然 ,崇尚“原 汁原味”绿色消费的时尚。由于少工业污染和有害物 质 ,茶叶、咖啡、水果、药材“天然生成”,对消费者有 百益而无害或少害。竹木制品、天然胶、自然漆 ,给人 们带来大自然的享受也倍受欢迎。 3 .特色产品不象有的高技术产品或合成材料那 样技术含量高 ,也不容易被掌握了高技术的聪明头 脑复制而使竞争来得突然和快捷。 特色原料和特色生产过程造就了民族地区有生 命力的特色企业和美名传扬的特色产品。然而 ,特色 企业和特色产品不能靠其自生自长 ,更需要人们去 培植、发展。特色产品创名牌是构成特色战略的重要 内容。 特色产品创名牌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 首先 ,使 企业产品获得一个有意义的品牌和商标。有特色的 品牌和商标 ,应反映产品的特点、带有出生过程的韵 味 ,给人以美好的大自然和绿色生命的想往以及使 用利益 ,从而给企业和产品树立良好的形象 ,赢得好 的声誉 ,是企业求得更大发展必要的无形资产。民族 地区一些企业 ,往往不注重为自己的特色产品取个 有特色有个性的名字 ,即使有了名 ,也不积极去工商 部门登记注册 ,使之成为有效商标。对这样的做法 , 有人称之为“生了娃娃不起名”,这不仅会给企业带 来损失 ,也不利于全厂上下多方面为牌子成名而奋 斗。这样的教训不少。 其次 ,产品有了好的商业名称 和法律名称之后 ,树名牌的关键在于使产品质量过 硬 ,而且能不断推陈出新 ,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物 质和精神享受需求。对此关键的问题是要有先进的 技术、设备和管理人才 ,让特色产品获得现代科技的 翅膀 ,做到起点高 ,质量过硬 ,顾客信得过 ,市场需求 旺 ,企业效益好 ;真正创造品牌与商标特色 ,使企业 扬名 ,促进特色产品的质量档次提高 ,促进企业发展 的良性循环。 第三、创有特色名牌 ,靠有特色的经营与管理体 制。将先进技术 ,设备与特色原料和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民族干部、工人结合在一起 ,必须具有特色的 经营管理制度。管理者除聪明才智外 ,还要有对民族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责任心、事业感 ,有对民族 地区人民的深厚思想感情。只有这样 ,才能在管理过 程中发挥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 做到困难面前百折不回 ,使特色产品及品牌在不断 的努力中更加坚强、美名传扬。 第四、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销售方式 ,实施恰 当的广告与促销策略搭建产品推向消费者的桥梁。 有同志这样说 ,云南用自己所有原料生产的多种食 品、中药品 ,质量不错 ,但就是比不上外地某些同类 产品的知名度高。民族地区依托自有特色资源开发 的产品 ,真材实料 ,价格也实惠 ,但就是不被消费者 广泛知晓。主要问题就是分销渠道网络没建设好 ,广 告与促销不得力 ,宣传不仅没有声势 ,更缺乏特色与 创新。 第五、特色资源的选择与培植上规模、上档次 , 为特色与名牌产品不断发展壮大创造基础条件 ,这 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 综上所述 ,有特色 ,叫得响的名牌 ,是支撑企业 发展乃至云南经济的基础力量。发展特色、名牌产 品 ,就是结合地区实际 ,因地制宜创造属于自己的拳 头产品和优势产业。由于这种产品和产业有自己的 特色 ,别人不容易或不可能做到 ,具有特殊的竞争力 和强大的生命力。因此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加 强自身的调控力度 ,采取措施从特色资源的选择培 养到扶持上规模、从资金的筹措到管理人才的调配、 从产品宣传到销售各环节等方面加强指导与服务 , 使云南民族地区的资源深加工企业得以持续、健康、 稳定发展 ,真正为发挥特色资源的优势 ,变资源优势 为经济优势作出卓有成效的努力。 注释 : (1 )本文为国家教委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2 )资料除作者亲自调查所得外 ,来自 (《新编云南省情》, 1 996年版 )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