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形象 >> 正文
我国名牌消费品生产企业的现状分析         ★★★ 【字体:
我国名牌消费品生产企业的现状分析

作者:佚名     人气:516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本文着重从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如企业规模、质量管理、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等,并结合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如基础工业、商业、服务业的影响,分析我国名牌消费品生产企业的现状
  这几年,我国市场上的商品大战风起云涌,家用消费品大战尤其令人瞩目。通过商品大战争夺市场份额并划分势力范围的结果是,数家质量、品种、效益、服务好的名牌企业脱颖而出,这些企业是透视中国企业的一个窗口。本文着重从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如企业规模、质量管理、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等,并结合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如基础工业、商业、服务业的影响,分析我国名牌消费品生产企业的现状。
  我国消费品生产往往一种产品有上百家企业生产,就是名牌也有10家左右在竞争。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合理的规模是:产品单一的行业有3~5家企业,基本能满足80%左右的市场要求;产品多元化的行业,生产企业则要稍多些。可见我国名牌消费品企业的规模还不够大。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各企业已经认识到实现合理规模的重要性,纷纷进行产权重组,通过兼并及合并扩展规模。但是由于国有企业实质上是地方所有或行业所有,迫于行政等方面的压力采取强弱合并的方式较多,而后者的利用价值通常不高,不仅需要投入大笔资金和时间进行改造,还会贻误战略调整时机,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从质量管理方面来看,名牌消费品企业大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然而ISO9000系列标准只是包容了质量模式中能够标准化的内容,是质量管理中的一个最低标准。专家认为ISO9000系列标准忽视了现代质量管理奉为经典的东西——不断提高质量,只有全面质量管理才能带来真正的竞争优势,而ISO9000只是进入其中的手段。全面质量管理十几年前在我国就推行过,由于将其误解为企业改进质量的内部管理系统,加上推行方法上的失误,使其在国内一些企业管理者眼里成了没用的东西。现在名牌消费企业正处于向细分化和质量模式转型时期,应该说全面质量管理有了用武之地。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则会产生误导,应该警惕!
  在生产技术上,国内名牌消费品企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外来技术,同国外先进技术总有一代到几代的差距。从新产品开发来看,由于上述企业还不具备合理规模,只能应付日常生产和搞点小改革,很难获得综合技术开发的效益和优势,这样下去将会失去持续发展的基础。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企业在对职工的培训方面,从时间和费用上同西方国家相比都相差甚远。资料表明西方企业对职工的培训费占职工工资的1~3%,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提高,要求职工参加培训的时间是每年2~4周。他们认为,如果投入占职工工资的5%,那么20年才相当于职工的年工资,而这20年间职工因知识化所产生的巨大效益,将几十倍于职工的工资。这是值得我国企业家深思的。另外,企业内部对不同知识层次和工作能力层次的报酬档次拉不开,员工学习缺少动力,缺少人才激励机制。
  从上面对企业内部各因素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即我国名牌消费品企业的生产规模还不够大,而在质量管理、技术革新、人力资源等方面还没有为自己准备好规模化发展的充分条件。而从企业外部各因素来看,对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也是比较多的。
  首先我国的消费品市场早熟,使消费品生产企业已面临细分化市场,这迫使其必须生产出高质量、多品种的商品,但企业在技术上和人力资源上却不能完全适应上述要求。与消费市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市场在能源、交通、电信及相当一部分原材料的生产上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商业和服务业也不够发达。这种不配套使消费品生产企业既无法获得高质量低成本的原材料及能源、交通运输的强有力支持,又被不发达的商业服务业的高额利润夺走了本应属于它的部分利润,这怎能抵挡保护性关税大大降低后实力雄厚的外国公司的“大举入侵”呢?

  综上所述,我国名牌消费品生产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内外环境都是十分严峻的,企业在产权重组、质量管理、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等方面任重而道远。企业发展的历史表明,竞争、学习、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我国企业的发展也应从这三方面入手,以便最终创立我国消费品的国际名牌。
中国商检   高懿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