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品牌传播 >> 品牌形象 >> 正文
试析外资收购中国名牌         ★★★ 【字体:
试析外资收购中国名牌

作者:佚名     人气:901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近两年,外国品牌挤占国内市场的现象十分严重。形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在对这些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应付外商收购中国名牌的对策
  名牌是企业科学技术、产品质量、管理经验、营销策略、市场信誉、企业文化等诸方面因素的凝结。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名牌已成为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取丰厚利润的有效手段。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都非常重视品牌的作用,对品牌,尤其是驰名品牌有一套完善的保护措施,涉及到商标权转让,企业更是慎之又慎。相比之下,我国有不少企业对“创名牌”“保名牌”缺乏应有的认识。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世界驰名商标,但我国已拥有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尤其是在国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这些“中国名牌”不仅包括“健力宝”、“长虹”、“美菱”等产品品牌,也包括“王府井百货大楼”、“全聚德”“同仁堂”等商业店牌。应该说,这些“中国名牌”是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抵制洋货大规模进入的法宝,它们不仅是企业生存在基础,也是国家的财富。国家、企业、个人都应对之备加珍惜。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近两年,外国品牌挤占国内市场的现象十分严重。在国外品牌的咄咄逼势下,有此曾拥有较高知名度的中国品牌,失去了往日风彩,有的甚至退出了市场。形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外商收购我国著名商标,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一、外资收购中国名牌的现状与弊端
  外资收购中国品牌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较为常见的是兴办合资企业,中方或以商标作投资,或从销售收入中,提取商标使用费。另一种方式是外商出资买断中国企业注册的商标所有权。从外商自身利益出发,他们选定的合资对象基本上都是有国内名牌的企业。出资购买的也都是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商标。外商收购了这些商标后,并不是在品牌宣传、开发上下功夫,使原有的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而是利用他们在合资企业中的控股权及买断商标后的独占权,用洋商标取代中国名牌。偶有继续使用的,也只出现在低档产品上。从我国目前市场状况看,八大饮料生产企业除健力宝外,都换成了国外品牌、洗涤行业更是碧浪、汰渍、飘柔、海飞丝等合资企业生产的外商品牌充斥市场。这种状况还存在于家电、汽车、药品、食品等行业。
  不可否认,外资的进入,给我国带来了紧缺的资金、先进的管理方式、市场观念和品牌意识,促进了我国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但外商收购中国名牌的消极作用也是明显的:
  1.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健康发展。党的十四大和全国人大八届会议确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是从我国实际出发,所做的选择。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的国家,目前这种拼资源的粗放型经营,已不能适应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而要实现集约型经营,就必须通过技术进步、管理改善等措施,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大收益。由于名牌产品有高附加值,正是实现集约型经营的首选目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验也表明:经济发达或较发达国家,拥有世界上绝大多数驰名品牌,而名牌又推动了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更需要有一大批名牌,对经济的发展给予有力的推动。在目前我国名牌甚少,创国际名牌困难的情况下,把已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转让给外商,将不利于民族经济的健康发展。
  2.影响吸引外资成效。我国通过种种优惠措施吸引外资,是为了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但外商来华投资却由最初的以资金投入为主,转为以设备投资为主、以商标投资为主,我们让出了市场,却只换来了国外商标,以轿车生产为例,目前,我国的轿车合资企业,都使用国外品牌生产轿车。反思这一问题,我们应认识到,要将吸引外资的重点落实在利用国外技术发展幼稚工业,创建中国名牌上。

  3.危及我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名牌本身具有价值,使用外商商标必须付费。在合资经营中,本国商标换成外商品牌,增加了外资在合资企业中的股份和决策权,换牌所得利益也大多被外商拿走。加上转移定价的运用,中方资产不仅升值困难。有时甚至不能保值。一旦合资期满,外商拿走商标,中方企业既使能生产出同样质量的产品,也不会再有销路。而将企业多年凝聚的名牌卖断给外商,无异上走上自我毁灭之路。
  二、外资收购中国名牌的原因分析
  (一)外商动机
  1.消灭竞争对手,获得市场占有。外商产品进入中国市场,首先面临着国内企业的竞争,一些中国名牌产品,质量上乘,价格适中,是外商产品的有力竞争对手。同时,外商还要建立营销渠道,逐步赢得较高市场占有,这就需要较长的投资回收期。采用收购中国名牌,既少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又可利用所购品牌的原销售渠道,稳稳地占领了这一商标的原有市场份额。迅速拓展了的市场,给外商带来丰厚利润。缩短了投资回收期限。
  2.募集资金、壮大实力。香港中策公司收购了太原橡胶厂和杭州橡胶厂55%和51%的股权后,以此在百慕大注册一家“中国轮胎控股公司”。该公司股票在美国上市发行610万股,筹得资金1.037亿美元。募得资金后,中策公司又分别收购了重庆、大连、银川橡胶厂,资产急剧扩大。中策收购主要集中在橡胶行业,而且是中策控股,统一使用“中策”名称。中策集团在完成这一连串收购后,实力大增。
  (二)中方原因
  1.解决资金困难、引进先进技术。我国有不少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严重的就面临着破产这一严峻的问题。为避免破产,企业只好卖掉仅有的商标。对大多数合资企业来说,除了解决资金困难这一原因外,还有引进先进技术的需要。世界上大型的跨国公司都投入巨资进行科技开发。如德国的西门子公司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在10亿美元以上。大量的先进技术因此掌握在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手中。与他们相比,我国企业规模小,资金短缺,科研力量薄弱,在产品升级、更新换代上困难重重,往往创了名牌,保不住名牌,市场萎缩,发展受阻。在这种情况下,合资、引进先进技术,就成了他们的首要考虑。在合资中中方往往放弃品牌要求,产品改用外商商标,或者只在内销时用中方商标,外销时用外商商标。
  2.获取优惠政策。对外商投资企业,我国有“二免三减”等优惠政策,更有一些地方,将合资企业的多少,作为考核领导政绩的标准之一,于是出现企业争取、政府推动兴办合资企业的现象。为吸引外资,将效益好的企业,压低价码嫁结出去,对外商所提要求,有求必应。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以牺牲长远利益来换取眼前利益。
  三、外商收购中国名牌的对策思考
  1.增强商标保护意识。商标是有价值的,一些驰名商标的价值,甚至超过了企业有形资产价值。我国的企业,特别是企业的当家人,要有强烈的商标保护意识。具体表现在:第一,企业生产的产品要有自己的商标。不能满足于“定牌”生产、在这方面,我国许多企业都有过深刻的教训:“定牌”生产利润收入偏低,而国外客户一旦不下定单,企业“无米下锅”,就会陷入困境。第二,企业使用的商标要注册,到期要续展。企业不但要在国内注册其商标,还要到国外注册商标,注册商标的保护是有期限的,如企业继续使有该商标,应申请续展。我国商标在国外被抢注的情况屡有发生,最近,又有国内几百家名牌被港商抢先注入国际互联网络,给有关企业带来重大损失。第三,慎重对待商标权转让。由于商标权转让的主要得利者是外商,因此,企业轻易不要转让自己的商标。国内也发生过“美加净”转让出去又收购回来的例子,这就提醒人们,商标转让并非有利无弊,或者一定是利大于弊。

  2.减轻企业卖牌压力。大多数企业转让出自己已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是企业遇到技术创新、资金短缺等困难,不得已而为之。然而转让品牌,并不是解决这些困难的唯一途径。作为政府部门,应设法解决企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对高新技术产业拥有名牌的企业,在资金融通,税收收策等方面予以优惠,解开企业链条债,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等。企业也要以资金为纽带,组建企业集团。国外品牌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名牌需要高科技投入以保证其技术领先,高广告投入以保证其市场占有。而且二者缺一不可。我国企业规模偏小,不可能拿出大量资金,用于科研、广告。而组建企业集团,将各企业的少量资金集中使用,可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均沾,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3.合资企业尽量用我方商标。合资企业产品所使用的商标,一般有三种选择:第一,用本国企业原商标。第二,用外商商标。第三,合资企业新创商标。我们应尽量选择我国企业原来所使用的商标,使其在使用中得到发展,进一步提高知名度。但这一选择要想得到外商的认可,非常困难。从目前情况看,只有国内企业拥有高知名度商标才能实现。对大多数企业来说,退而求其次,可以选择中外双方共创新商标,在创新商标的企业中,中方不能放弃对新商标的管辖权,以免商标被外商单独控制,最终为外商所有。
  4.商标转让只转让使用权。国际技术贸易的通常作法是只转让商标的使用权。这种转让,对商标所有者来说,只是有选择地将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该商标的使用权转让给他人,商标所有者并不放弃其对该商标的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因此,这种转让不会影响商标所有者的根本利益。但外商要达到消灭竞争对手的目的,一般都要求买断商标的所有权,对于这种转让,企业要慎重对待,不能因为眼前利益而断了企业的生路。
南京经济学院学报   闵树琴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