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进入广阔的亚洲市场的过程中发现真正地融入目标市场是取得成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产生于80年代的大市场营销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强调企业既要适应外部环境,在某些方面又可改变外部环境。本地化策略正是对大市场营销战略在90年代的发展和运用:这种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在亚洲市场的运用手段可归纳为四种作法。 一、本地化营销策略及其产生背景 本地化营销策略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力图融入目标市场、努力成为目标市场中的一员所采取的一种营销策略。它要求企业换一个视角看问题,不把自己当作外来的市场入侵者,而是当作目标市场中固有的一员努力融入当地文化;放弃以往的市场占有率目标而以企业在目标市场中的地位作为营销中介目标;企业将致力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在此过程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最终达到与当地政府“双赢”的目的。显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营销策略,它是在90年代跨国公司将关注的焦点移往亚洲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亚洲国家高速稳定的经济增长率、日益改善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都强烈地吸引着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但在双方合作的过程中,跨国公司发现亚洲市场不同于以往开发的西方市场,它有着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独特的文化背景,所以在经济发展中面临许多困难,这些因素使跨国公司在运用以产品策略为中心的传统营销策略组合时碰到许多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东西方文化差异、公众对外国企业不友好的态度、当地政府的歧视政策、不健全的市场机制带来的特殊问题等。因此许多跨国公司的领导人在开拓亚洲市场时都运用或已经意识到应该运用不同于以往的营销策略,以确保使企业真正融入市场,达到长期获利的目的。本文将试着把握这一市场营销实践中的最新动态,并将这些公司在进军亚洲过程中采取的特殊策略进行归纳,命名为本地化策略。 二、本地化策略是对大市场营销战略的发展 大市场营销策略是80年代以来市场营销理论的新发展,它是指导企业在封闭型市场上开展市场营销的一种新的营销思想,核心内容是强调企业既要适应外部环境,在某些方面又可改变外部环境。其产生背景是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实行贸易保护政策,造成了国家或地区间的市场壁垒林立或市场封锁,企业在进入目标市场时遇到许多有形或无形的“障碍”,如:提高关税、征收反倾销税、不友好的销售渠道、拒绝合作的态度等,这些问题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营销战略思想来加以解决,于是大市场营销战略应运而生。菲利普·柯特勒在提出这一市场营销新观念时对此了作了概括和说明,他指出:企业市场营销人员不能仅是消极被动地顺从和适应环境,因为这样企业可能将永远被贸易保护主义拒于“市场大门”之外,而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为此在4犘狊营销组合的基础上还要加上两个新的营销手段即“权力”和“公共关系”,以此来打破贸易“壁垒”,开辟进入市场的道路。 由以上对大市场营销战略的介绍不难发现,本地化策略正是对大市场营销战略在90年代的发展和运用。运用是指它继承了大市场营销战略的核心内容,即强调企业既要适应环境,又在某些方面可以改变环境。本地化策略正是通过改变环境(为当地经济发展作贡献)以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而更好地适应了环境。更重要的是本地化策略是对大市场营销战略的发展,这种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它将市场营销战略适用的范围扩宽了。原来大市场营销战略主要是运用于有进入障碍的封闭型的市场,目标是最终能够进入市场;而本地化策略从其产生来说则主要是在市场开放化、进入较容易的情况下针对进入之后遇到的一系列诸如文化差异、公众歧视等问题所采用的策略,它的最终目标是使企业站稳市场。当然它也可以像“权力”、“公共关系”一样被用于进攻封闭型市场。②本地化策略对大市场营销战略中可以改变外部环境的内容有所发展。大市场营销战略中改变外部环境是指企业运用“权力”和“公共关系”使贸易壁垒减弱;而本地化策略则主要是指在其进入市场的过程中尽自己所能为当地政府解决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借以实现本地化。③本地化策略使大市场营销战略的战略角度发生转变,这也是本地化策略的最大特点之一。本地化策略把企业当成目标市场中的一员,而不同于在传统营销战略中企业总是从要克服市场进入限制的外来者的角度看待问题。 应该首先肯定的是:本地化策略从根本的营销观念上说是属于大市场营销战略的,它表现出了企业对外部市场环境的主动性,企业不再仅仅是消极被动的营销,而是主动地影响环境,使其朝着有利于企业经营的方向发展。 三、实施本地化策略的手段 目前跨国公司在进入亚洲开展业务时采用的本地化策略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做法: 1.与当地政府建立透明和“双赢”的合作关系。订立一个完全清楚的目标,明确说明在合理的时间内,比如5年或10年内要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在商定的时间内争取既实现公司的目标又实现当地政府的目标。双方在谈判时首先应明确互利是最重要的,要务实、坦诚、灵活、有耐心,不能在底下留一手。这种合作关系还表现在积极培训当地管理者等方面。 2.着眼于长期目标并帮助当地政府解决短期困难。英美烟草公司董事长布劳顿先生在总结经验时反复指出:“一定要和当地各级政府打好交道,为这个地区的发展作出贡献,要给合作方带来独特的东西,帮助他们解决目前的困难,这对双方都有利,我们的投资是以长期的回报率为着眼点的。”百事可乐为了争夺可口可口乐长期占领的印度软饮料市场,帮助印度政府解决了许多其它领域的资金、技术方面的困难,还帮助政府出口农产品,借此博得了政府和公众的一致好感,从而最终战胜可口可乐并得到了这个7.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 3.寻找强有力的当地合作伙伴。为了真正了解当地行政部门的法律和规定,寻找好的当地合作伙伴是十分必要的。寻找的范围要尽量广泛,但最后一般只确定一个。对合作伙伴要做到完全信任,但是在寻找时有时会遇到为享受合资优惠政策(发展中国家对合资企业往往有许多优惠政策)而假合资的当地企业,这些“万金油”似的企业并不想真正做生意,对外方和当地政府都不会认真负责,因此,为避免此类“陷阱”,跨国公司应尽量选择在当地已有一定知名度、规模大、经营状况好的强有力的企业为合作伙伴。 4.融入当地成为“好邻居”。苹果公司在日本曾经历的失败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1984—1987年,苹果公司在日本的广告被简单地翻译成日语,传达了以下信息:“我们是美国人,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的人都买我们的产品,所以你们也应当买我们的产品。”苹果公司在5年内换了4个日本的总经理,但并没能很好地改善公司的形象。福特公司董事长布克曾说“福特的政策是在哪里销售就在哪里生产,福特的哲学是融进这个国家,成为‘好邻居’”。“好邻居”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聘用当地的工作人员,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文化、国情,有利于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和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四、本地化策略发展前景 作为对大市场营销战略发展的本地化策略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它虽产生于跨国公司探索进军亚洲市场之路的特定过程中,却可以推而广之,在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封闭市场和开放市场中都将有用武之地。如在我国国内贸易中,有些地方实行“地区封锁”,外地产品即使质优价廉,很受消费者欢迎,也无法进入市场,这时外地企业就可以采用本地化策略打入市场;在国际贸易中,本地化策略不但可以帮助国际性的跨国公司攻入亚洲市场,同样对亚洲企业走向世界、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也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柯特勒:《市场营销管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年 [2]郭国庆:《市场营销管理———理论与模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中国流通经济 戚自科 张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