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快速列车产品存在形式的无形性与短暂性、生产与消费在时空上的等一性、不可储存性与高消耗性以及高替代性等基本特征。分析快速列车产品市场营销的局限性及市场供求时间上的不协调性等一般特性。探索快速列车产品营销策略、价格营销策略、促销策略及公共关系策略的有效组合。 为了扭转铁路客货运量连年下降的局面,迎接来自公路、航空等其他运输方式的竞争,铁道部早在1997年就决定将京广、京沪、京哈、陇海四大干线的要旅客列车速度从4月1日起提高到120~140km/h,并在主要城市间优先开行距离为1000~1500km的快速直通列车,以实现“夕发朝至”;1998年10月1日起全线又实施全面提速。由此可见,快速列车的服务已经成为铁路运输企业开拓客运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而要真正发挥快速列车产品的使用,使之成为铁路运输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真正实现铁路运输企业的利润目标和长远利益,还需要在其运营的过程中引入新的营销观念。即在对快速列车产品的基本特征及其市场营销一般特性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选择有效的营销策略组合,以满足旅客的需求。 1 快速列车产品的基本特征 快速列车作为铁路客运的一种服务产品,其生产和消费不同于一般工商业的实物产品;即便与铁路客运的一般产品相比,亦有其特殊的规律。在设计快速列车产品的营销方案时,必须考虑其如下四个基本特征。 1)存在形式的无形性及短暂性。快速列车提供的只是实现旅客在更短时间内的空间位移,是以“活动”形式提供的无形服务,故而产品的存在形式既是无形的、也是短暂的[1]。 2)生产与消费在时空上的等一性。快速列车提供运输服务,将旅客运达目地的整个生产过程也就是旅客消费快速运输产品的过程。两者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不可分割的。但其更能体现“以速度赢得时间,以时间消灭空间”的时代特征。 3)不可储存性和高消耗性。为快速运行提供服务的各种列车设备更为精良、价值构成更高,并必须在需求之前就有准备;但由于其集结时间及运行过程短,故而生产出来的服务如不当时消费,就会因无法储存而造成更大的损失。特别是如将高速客运能力储存起来以备春运、旅游等高峰期的需求,其耗费的成本会更高。 4)高替代性。随运输市场激励竞争应运而生的快速列车产品应具备更为安全、迅速、舒适、便捷等基本质量指标,它与其它运输方式(如短途航空、中等距离汽车运输等)间有着更高的可替代性,竞争的程度更高、领域更广泛。 2 快速列车产品市场营销的一般特性 鉴于快速列车产品的基本特征,它在市场营销过程中会表现出与铁路运输一般客运产品不同的营销特点。 2.1 推销的局限性 快速列车服务产品没有自己独立的存在形式,且不可能给出标准的服务样品或利用许多传统的推销方法,故而销售方式单一。同时,快速列车的到发时刻多为“朝发夕归”或“夕发朝至”,而非“随到随走”,这些都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快速列车产品的市场规模和推销范围。此外,从销售对象承受能力的角度来看,快速列车特别是高速列车较普通列车而言票价较高,这将很大程度地限制它的推销范围。尤其是客流量大而经济承受能力差的民工、学生、军人等,将基本不属于快速列车产品的消费群体。 2.2 市场供求时间上的不协调性 由于快速列车产品不可储存,且存在着推销方面的局限性,故而其供给弹性一般较小。为简便起见,本文设快运产品的供给为一定量;而对快运产品的需求则因受各种因素(比如旅游季节、大型会议、体育观赏等)的影响,表现为一变量。这必然形成它在市场供求时间上的不协调. 3 快速列车产品的营销策略组合 基于以上对快速列车产品基本特征及其市场营销一般特征的分析,同时借鉴沪宁线快速列车营销的成功经验和教训,笔者经过归纳与研究,提出如下快速列车产品的营销策略。 3.1 产品营销策略 快速列车提供了旅客在短时间内快速的空间位移,其产品营销的过程也就是快速运行服务过程。快速运行服务是由核心服务、有形服务和附加服务三部分组成的整体服务概念(见图2)。与此相对应,快速列车产品营销策略(见图3)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3.1.1 提高核心服务的质量 位于快速运行服务整体概念中心的核心服务是实现旅客的便捷位移。因此,安全、准时、快速、舒适是快速列车核心服务的基本质量指标。在产品营销策略中,首先应提高核心服务的质量。 第一,突出“便捷”特点。快速列车应尽可能地减少旅客的旅行时间。除了提高列车的运行速度外,还应采取其他相匹配的措施:①合理调整快速列车的开行方案,搞活运行线与列车时刻,重新修订快速列车停车站各项作业指标,尽量缩短站停时间;②选择最佳快速列车的开行方案,缩短运行时间,增加“朝发夕归”、“夕发朝至”列车的数量;③注意快速列车与城市交通的衔接;④打破传统的售票方式,加快发展计算机售票,在快速列车经停大站建立窗口计算机售票系统,并大力开展电话定票、发售往返票和异地售票业务,减少旅客购票、候车、出站的时间,尽可能地为旅客乘坐列车提供方便。 第二,实现快运产品的多元化。快速列车应根据旅客要求提供不同级别的车厢和服务项目。针对不同层次需求的客流可增设特等豪华舒适专列,如:会议专列、球迷专列、休假专列等,扩展高质量的服务。 第三,加大服务软件投入。既有质量含义又有速度含义的快速列车应成为带动全路客运服务质量全面提高的火车头。铁路运输企业要保证对快速列车员工的录用及培训等方面的足够投入,建立起完整的分层次的职工培训体系和旅客满意度信息跟踪系统,从而提高乘务员素质。逐渐实现快速列车服务过程及服务质量的标准化,全面落实客运服务工作标准,严格考核、重点管理,以降低对快速列车服务质量的人为影响。 3.1.2 增强有形服务特色 快速列车的核心服务是一种“无形服务”。但这一过程是以“有形服务”的具体形式来实现的。所以,产品营销策略中应充分考虑将无形服务具体化,完善快速列车产品形象,以树立快速列车在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群中的特色形象。有形服务包括:①注意乘务人员的仪表,包括整齐鲜明的制服、微笑服务和文明用语等;②大力推广安全新技术,在快速列车内部采用无线电话、灵敏度高的广播系统、列车安全报警系统、列车闭路电视系统、列车导向系统等;③客车车体的设计、制造要博采众长,不断提高车辆内部工艺水平和档次,注意快速列车停站候车厅的布置和装潢。 3.1.3 拓宽附加服务领域 为了满足快速列车的旅客在旅途中的多种需求,产品策略设计中还应着力于附加服务的可拓宽范围。一是可以在快速列车上增加娱乐、餐饮、办公、商务等设施;二是将快速列车经停站建设成开放式、多功能,综合服务型的现代化车站,形成一个“吃、住、行、游、购”一条龙服务的完整体系,将快速列车的服务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 3.2 价格营销策略 快速列车作为铁路客运的一种形式,面临着公路、民航、水运等替代服务挑战的同时,也会形成与路内特快、普快等优质列车竞争客流的局面。为了保证快速列车在客运市场竞争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它的定价管理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行以市场定价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模式。 3.2.1 定价原则 从快速列车运营实际出发,其定价原则应包括[2]:①能足额补偿快速列车成本费用,保证快速铁路的正常运营;②使快速列车成本的投资收益率具有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保证快速列车资本性投资获得合理的资金收益率,并使铁路列车继续拥有通过自我积累进行建设投资的能力;③充分发挥价格调节供求矛盾的作用,灵活运用价格杠杆来消除快速列车运力紧张或虚糜的状况;④有利于快速列车在运输市场中的竞争,价格的制定必须在适应和促进竞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弹性,以灵活的运输价格争取客流。 3.2.2 定价的基本思路 ①建议由快速列车途经的铁路局与所在地政府的有关部门制订旅客车票的最高价与最低价,每年复议调整一次。快速列车的经营者有权在最高价与最低价的幅度内根据供求情况上下浮动,自主定价。 ②根据快速列车旅客的构成情况及承受能力的层次水平,选择相匹配的票价范围,同时考虑与其他运输方式旅客票价的合理比价等因素。 ③考虑到客流的正常波动性,快速列车的票价水平应使有效需求量与列车定员的80%相当,从根本上消除黑市及购票难的局面。 ④采取差别运价政策,如客运高峰期票价上浮、非高峰期折扣、淡季儿童免票、学生半价等,使快速列车的供需达到基本平衡。 3.3 促销策略 快速列车服务产品虽然存在着不易展示、推销渠道单一等弊端,但灵活多样的促销手段却可以弥补其不足。为建立起辐射面广泛的营销咨询系统,应将快速列车的服务信息有效地传递给消费者群。可以采用的快速列车产品促销工具包括:①快速列车车体包装广告,车厢内广告设计宣传;②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服务信息广告;③《快速列车简报》等简订本印刷品宣传;④火车站站台牌宣传,路灯陈列广告宣传;⑤赠送有快速列车象征意义的纪念品(如钢笔、备忘录、日历等)。 3.4 公共关系策略 为了建立起快速列车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公众形象,其整体营销决策中还要考虑公共关系因素,挖掘其在提高快速列车的可信度和增强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方面的巨大潜力。可供选择的公共关系工具有如下几种: ①将有新闻价值的快速铁路信息通过新闻媒介予以传播。尤其应注重宣传快速铁路在运输能力、速度、安全,以及提高运输能源利用的合理性与效率等技术经济优势,还包括节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社会效益方面的内容,以引起更广泛范围内的人们对快速列车产品的注意[3]。 ②在快速列车、车站及较大商业区设置咨询台,就快速列车的服务、产品形象等问题,向社会公众收集建议,扩大快速列车的影响。 ③开展快速列车在世界范围内、尤其在中国的发展等方面的电视竞赛,或在广播电台黄金时间进行快速列车的知识普及及宣传。 ④广泛开展服务人员水平竞赛,倡导包括航空、公路、市内公交在内的运输服务行业的服务示范窗口活动,也可在短期内开展不同行业服务人员的换岗交流活动,提高社会影响。 参 考 文 献 1 Edward CS.Reports on Transportation Economics.Beijing,1993:79-85 2 圣丁.哈佛商学院MBA教程.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5:135——170 3 胡晓林,龚莉.百卷本经济全书———营销篇.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251 上海铁道大学学报 高岩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