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买方市场到来的同时,后营销管理时代也如期而至。企业顾客服务战略要做哪些调整才能与时代的经济发展同步?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后营销管理时代的顾客服务战略作了粗浅的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现在将要说及的这个话题,缘于台湾熊秉元先生讲述的一个关于草原的故事。草原附近住了一群牧羊人,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羊群带到草原上吃草,草原上的草是有限的,所以每个人最好管理妥善属于自己的草地和有计划地发展羊群规模。可是,对于每一个牧羊人而言,即使自己心里想遵守这样一个牧羊规则,其他人也不见得会采取同样的行为,事实上,别人恰恰会趁机多占便宜。于是,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羊群多吃草,吃好草,“粗放型”牧羊大行其道,最后,草原因为过度损耗而终至荒芜,牧羊人和羊群踪迹皆无,留下一片说不尽的悲哀与无奈。 在营销管理圈子里做久了,这个故事自然又使我虑及许多企业的顾客服务战略,事实上这种常有的担心恐怕已使圈内人多少有些漠然了。然而,强烈的责任感怕是使我这一次重又鼓足勇气再呐喊一次的原因之一吧。自从产品和服务的买方市场取代卖方市场之后,企业用“市场营销观念”取代“推销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营销活动,“产前决策”堂而皇之取代了“产后促销”。这时的营销活动具有极强的“征服性”(Conquest)特征。企业可以通过营销管理征服竞争者,征服顾客,征服市场,从而推动企业规模的扩张和利润率的提高。然而,90年代末期买方市场的特征一览无余,商品和服务花样翻新,几种甚至几十种同类产品同时参与竞争,有限的消费群体被争来夺去,我挖你墙角,你拆我台,忙得不亦乐乎。但以“征服性”为特征的营销战略已经辉煌不再。一个时期的混乱必酝酿着一个时期的和平,可以肯定地说,后营销管理时代已经悄然来临了。 一、后营销管理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针对传统营销活动日益低下的营销效率,经过一个时期的探索与比较,最近营销界提出了后营销(After-Marketing)的概念,其核心含义是指企业销售商品和服务后以维持现有顾客为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营销活动。传统营销策略常常强调“征服性”,但这并不符合现在的经济形势,因而最后几乎都要失败:其一,企业目前实现的大多数利润来自现有的顾客群而非潜在消费者。他们将“货币选票”投向该企业是因为信任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这种信任的维持是双向的,企业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把主要精力放在征服新顾客上,对老客户没有受到企业的良好对待“愤”而“跳槽”就不应该大惊小怪。其二,争取新顾客比维持老顾客要难得多,这同样是显而易见的。老顾客了解公司的优点,双方易于沟通,公司的费用支出会得到节约。而企业要想征服同样品质的新顾客,则需做出种种营销努力,既要抵制竞争对手的抢夺,又要防备潜在进入者,时时处心积虑,企业经营业绩却未见得会得到提高。 与传统营销活动相比,后营销管理活动显得更温和、更有效。它是以“维持性(Retention)”为基本特征的。这更好地体现了当前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既竞争又合作的从业理念。每个企业都要有适宜的顾客服务战略。顾客是企业最珍贵的资源,若企业对顾客进行恶意掠夺,只能给整个行业制造混乱。倘若需要寻求某些事实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不二法则的话,我们可以不厌其烦地回忆1985年美国的可乐之战:面对百事可乐不断增长的销售业绩,可口可乐公司终于按捺不住新市场的诱惑,满怀信心的地推出新可口可乐以替换传统的可口可乐———悲剧开始了。99年来人们对可口可乐的深情厚意被无情抛弃了,他们无法忍受这种装在传统可口可乐罐中的所谓新型饮料,关于新老可乐孰是孰非的狂热论战连续几天成为报纸的头条新闻和电视报道的中心话题;可口可乐公司亚特兰大总部的接线员每天要记录1500个电话,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要求恢复老可口可乐配方的;甚至某些可乐迷还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美国老可乐爱好者协会”,多方活动,争取恢复老配方。人们愤怒地表示:要么还我们衷爱的可口可乐,要么大家都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可口可乐公司惧怕了,传统可口可乐终于又回到人们口中。 二、后营销管理时代:顾客服务战略的多维延伸 后营销是一种“维持性”营销管理,为使现有顾客达到100%的消费满意,促使他们对产品和服务重复购买,企业必须重新认识并实施顾客服务战略。 (一)顾客服务战略的涵义转化 1.顾客服务战略地位的质变。传统的顾客服务只是属于产品销售的一个环节,无论企业还是顾客都没有对服务的品质和提供的时机给予更多的关注,顾客服务仅仅是一个以情促销的手段而已。人们评价一个品牌的竞争力会更多地从技术领先程度、产品完美性以及商标的魅力来考察,服务是地道的附属物。现在许多情况发生了改变,顾客服务同产品一样必须被企业和消费者给予共同的关注: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一个品牌竞争力的核心,高质量的产品和高品质的服务决定着高美誉度的品牌效应,对顾客服务战略地位的无视或短视意味着会在未来市场格局变化时被无情地淘汰出局,尤其在技术差异愈来愈小的今天,名牌更要讲求服务品质的竞争。比尔·盖茨对微软公司未来的展望可以使我们对此有更深的理解:微软公司未来获得的利润中有80%将来自产品销售后的各种升级、换代、维修、咨询等服务,而只有20%的利润来自产品销售本身。 2.认真对待并妥善处理顾客的不满。假使从前我们还可以对顾客的报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话,现在该是结束这种状况的时候了。实践调查表明,顾客报怨的原因如下:①从其他的公司找到更好的产品者占25%;②找到更便宜的产品者占10%;③缺少个人关注者占20%;④缺乏帮助者占45%。前二种是产品质量问题所致,后两种则是服务品质问题造成的。即每三个不满意的顾客中有两个与产品无关。不要错误地认为你的顾客过分挑剔,须知道,报怨是因为别人需要你知道,你没有使他得到应有的满足。这时鼓励不满的顾客积极向公司投诉就显得相当重要,要想方设法使顾客吐露胸中苦闷,并妥善加以解决,否则顾客一旦不肯设诉,公司就要付出昂贵代价。65%-90%的不满意但不投诉的顾客将不再到愚弄了他们的公司那儿去重复消费;相反,当人们的投诉被迅速解决时,会有80%的顾客重新坚定对公司的信心。有些企业以为失去的顾客可以通过赢得新顾客来弥补,他们不知道公司80%的销售额来自现有顾客,60%的新顾客来自现有顾客的热情推荐,如果亏待了现有顾客,最后哭泣的只能是企业。 (二)顾客服务战略的实施前提 1.产品力集聚。对于一般的企业而言,产品是最核心的东西,它是优质服务的有形载体。如果企业想使顾客服务战略尽善尽美并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必须重视产品的革新。试想荣事达集团红地毯服务享誉全国,但洗衣机质量若不过关,面对万千顾客,企业还不是只有望“利”兴叹的份儿。实践证明,企业只有通过加强产品开发,建立科学合理的产品结构体系,同时辅以优质服务,才能取得不俗的市场业绩。 2.营销力扩张。这里谈及的“扩张”是指有序的、富有效率的、网络化的营销渠道延伸。优质服务也需要通过合理完善的营销渠道来实现,更重要的是服务的“升级换代”以及活力的充分发挥都要在产品营销网络中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营销网络建设,扎扎实实做好市场基础工作是相当必要的。 3.形象力塑造。形象力和顾客服务战略是鸡和蛋的关系(先有鸡?亦或先有蛋?)。尽管前者并不是后者纯粹意义上的前提,但之所以在这里提出,是考虑到企业营销管理人员在制定和执行顾客服务战略时必须有一个核心的思维观念作指导,塑造企业形象力的理念就担当着这个角色。缺乏这一指导,顾客服务战略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是流于形式就是毫无特色可言。一个没有形象力的公司根本无法摆脱盈利率低、声誉下降和低价倾销的恶性循环,一旦进入这个怪圈,企业一切休矣! (三)顾客服务战略的营销活动 后营销管理时代的顾客服务战略不能只就事论事,将工作重点放在弥补企业过错上,而应系统全面地掌握顾客的购买倾向和实际要求,一些美国营销专家建议企业执行“5A”战略。 1.认识顾客(Acquainting)。企业与顾客从“素昧平生”到“久仰大名”再到“相亲相爱”,绝对需要一个全面的认识过程。尤其对企业而言,研究顾客群的购买行为和消费习惯是相当必要的,企业绝对没有必要留住所有的顾客,但应不遗余力挽留住具有较高价值的顾客是企业的共识,它关系到公司在未来一个时期内的利润水平。 2.欣赏顾客(Appreciating)。即使是名牌企业,也千万不要忘记对顾客的光临和消费表示感激与欣赏。顾客在众多供应商中作出选择,给企业提供了机会,这种“赏识”是企业修来的“福份”。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今天被顾客看中的优势,明天也许就消失或落后了,顾客是理性的,企业必须加倍努力来适应顾客的变化。 3.答谢顾客(Acknowledging)。通过答谢(尤其是函谢),让顾客知道他们正受到企业的重视,是维系企业与顾客感情的绝好手段,顾客也许更在意这种精神上的满足。千万不要以为这很费精力。这点儿投入对于顾客给公司带来的利润的确是微不足道的。 4.分析顾客(Analyzing)。顾客的任何有关企业的言论和行为,哪怕只是一次少量的购买行为,也会对企业产生极有价值的信息。一个商业笑话也许在轻松调侃中揭示了这个道理:一个妇女常光顾某超市,而且喜欢偷窃一些商品,不久被保安人员发现了,保安人员报告到经理那儿时,经理微笑着说:“不要紧,我早就发现了,千万别惊动她,你不知道,她每次偷的商品不久就会流行起来。”这意味着这位妇女极有鉴赏能力,经理正是根据这一信息来组织进货的。这个笑话恰恰证明了企业通过合理科学地分析顾客带来的信息可以对自己未来的经营活动加以确定。 5.为顾客满意而行动(Acting),根据台湾学者的研究,顾客对企业服务的抱怨源于两种原因:服务传送系统失误和顾客需求反应不佳。前者又具体分为服务政策失误、延迟服务、维修失误、标价错误、包装错误、产品缺陷、缺货、错误服务等;后者包括员工反应不佳、错误承认、记账错误、服务态度不佳、未反应、窘境及欺骗等。企业要想使顾客完全满意,必须在上述十五个方面寻求有效改进,以增加顾客对企业的信任感和忠诚度。 后营销管理时代已露端倪,企业应对自己的顾客服务战略重新定位,顺则昌,逆则亡。 参考文献: [1] 杨东龙:《顾客操纵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3月 [2](英)格里·约翰逊等:《公司战略教程》,华夏出版社1998年4月 [3]金焕民、王荣耀:“市场占有率的质和量”,《销售与市场》1999年第3期
《中国流通经济》双月刊 王鑫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