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论述了信贷增速减缓的成因,并提出了对拓展贷款营销渠道有效投入的对策建议。 一、信贷增速减缓的成因 1、由于许多国有企业负债累累,坏债比重很高,银行已难以再对其进行贷款,尽管今年中央政府放松了对贷款管制,但贷款的增加主要是对基础设施项目的长期贷款。 2、由于所有制关系的差别,国有银行对私人经济贷款难以增长。 3、由于国家鼓励对中小企业贷款,但国有商业银行运行成本又较高,难以实现对中小企业的“微观信贷”。利率允许向上浮动一些,当然有利于这类贷款活动的开展,但对信贷的需求本身又会因利率的提高而慎借。 4、由于原来一些非国有企业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投资公司),因前些年积累起来的坏帐问题逐步暴露,经营难以为继,国家也开始对它们进行整顿,导致一些金融机构停业,并由此引发许多存款人把大量的这类金融机构中的存款提出来存进国有商业银行,也导致中小企业所能获得的贷款减少,使过去存在的一些信贷链条中断。 5、由于企业经营不善,破产、兼并兴起一浪又一浪,逃债废债成风,贷款风险加大,信贷资产质量逐年低下。 6、由于信贷内部管理日益严格,审贷分离,集体审批,责任追究力度加大,信贷人员深知责任重大,不少信贷员不敢放款,也不愿去盘活再贷款。 7、由于历史包袱沉重,经济发展水平低,制约了信贷资金的投入速度。 二、拓展贷款营销渠道有效投入的对策建议 1、明确重点,找客户。一是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政策,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二是培育黄金客户,显得非常迫切。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调整方面则应继续实施“抓大放小”战略,实施集团战略和名牌战略,并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培育优势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在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黄金客户,加快信贷投放速度。 2、适应市场,找项目。加大对基础设施及市政建设的投入。这是增加投资需求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经济“剩余”背景下扩大需求较为稳妥的手段。当前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一是结构升级所需的基本设施,重点应放在交通设施建设上。二是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的市政建设项目。三是突破信贷行业界限和所有制限制,拓展贷款营销渠道,对教育、卫生、旅游业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乡镇集镇及中心村建设项目的信贷投入。四是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购销大户的信贷扶持力度,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发展,支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壮大产业化基础,支持服务体系,完善产业化经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格局,使产品走向市场。 3、金融部门应统一认识,正确处理好发展金融与发展经济、防范风险和开拓业务的关系,主动出击,努力寻找促进经济增长的信贷切入点,共同肩负起促进经济增长的重任。当前信贷投入的重点应该是:一是基础设施和市政工程建设;二是大中型优势企业及产品有市场、有发展前途的小型企业和个、私企业;三是改善和促进消费需求的信贷投入,如住房按揭、分期付款的消费信贷等。 4、规范信用关系,打击逃、废债行为,构建新型的银企关系。目前的首要任务是严格规范企业改制行为,切实维护银行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借改制之机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为金融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通过发挥打击不法行为的警示效应,规范正常的信用行为,实现以“偿还”为必然条件的信用流转关系,从而构筑一个良好的互利互惠型的银企合作环境,有效地推进当地经济保持稳健发展的速度。 经济师 徐道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