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为此制定了日益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政策与措施,一些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相继生效。这些环境管制措施进一步渗透或体现到贸易政策和措施上,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贸易管制措施,加之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为保护环境而制定的一些标准、法规和措施,对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环境质量下降的国际贸易活动予以管制,共同构成了国际贸易活动中的“绿色贸易壁垒”。 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环境保护浪潮兴起,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人类关注的主要议题。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为此制定了日益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政策与措施,一些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相继生效。这些环境管制措施进一步渗透或体现到贸易政策和措施上,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贸易管制措施,加之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为保护环境而制定的一些标准、法规和措施,对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环境质量下降的国际贸易活动予以管制。上述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贸易管制措施限制了有关产品的自由贸易,共同构成了国际贸易活动中的“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主要包括以下一些表现形式:国际环保条约、协议对国际贸易的制约牷课征环境进口附加税牷出于环境保护要求的市场准入限制牷以环保为由强制规定生产某种产品必须符合特定的技术标准或生产加工方法牷推行过高的环境标准牷实行环境标志制度中的不公平待遇牷基于环境保护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 绿色贸易壁垒往往以环境保护这一全球共识和国内有关立法为依据,具有合法性、针对性和隐蔽性的特点。绿色贸易壁垒实质上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一种新形式,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绿色贸易壁垒还正在成为集体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服务于集团和区域贸易利益。总之,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作用正在逐步加强。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深入发展,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压力越来越大,要把这种压力变成为促进发展的动力,我国企业必须主动适应和主动调整营销策略,及早研究新的绿色贸易壁垒发展动向,采取防范措施,制定和实施绿色营销策略。 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制定绿色营销策略 绿色营销,又称环境营销或生态营销,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市场营销观念的新发展,又是企业应全球对环境恶化日益关切而发展出来的一种营销技术,其焦点是如何使市场营销活动能更加顾及环境保护、生态的可持续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绿色营销观念主张企业开发的产品和服务在满足消费者需要从而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的同时,也有益于保持生态平衡与提高环境质量。也就是说,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某种程度上能有益于增加环境利益,同时又能为企业增加贸易利益,绿色营销的利益基点是贸易利益与环境利益的统一。 绿色营销要求实现营销过程的可持续性。绿色营销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市场营销观念上的反映,要求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导下,寓环保意识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之中,开展以消除和减少产品和服务对生态环境影响为中心的市场营销活动,通过企业的微观经济行为,为促进人类、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因此绿色营销的全过程需要遵循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又要考虑到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努力使其和谐发展。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制定明确的、适合自身特点的绿色营销策略,并据此制定企业的具体环保事务计划。一个企业的环保事务既是职能部门的工作,也是整个企业的职责所在。企业在制定和实施绿色营销战略时,应同企业的远景战略计划相结合,同树立和维护企业长期的良好形象及扩大出口业务相结合,应邀请企业各级组织和部门参与策略和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这将有助于深化全体员工理解环保事务的复杂性和战略意义。如何有效地管理好这些错综复杂的环保事务是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策略、冲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前提。 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 近年来,国际标准化组织一直把研究和制定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作为工作的重点。ISO14000系列标准为100个,其编号为ISO14001———ISO14100,这一系列标准旨在规范企业和其他组织生产、服务和活动中的环境行为。ISO14000系列标准不同于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它提供统一的环境管理规范,推动各行业乃至全社会环境行为的改善。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有利于全面规范企业的环境管理,它体现产品的生命周期思想,即通过对产品的全过程控制,在产品设计、原材料选用、生产过程、废物排放等全过程都要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按照这样的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突破绿色贸易壁垒。 一些国家已考虑将ISO14000系列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专家们认为,即将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如同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一样,将很快成为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企业获得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有利于其产品突破其他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目前我国已经有27家企业成为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试点企业,其中三家企业已通过认证,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家将积极抓好ISO14000系列标准的宣传工作,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机构,积极培训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审核员和企业内审人员。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发达国家籍ISO14000推行形成新的环境贸易措施,限制或拒绝他国产品进口,这将给世界贸易秩序,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带来重大影响,对此,我国企业应及早加以注意和研究。 积极申请取得环境标志认证 环境标志于1978年首先在前西德使用,目前已有20多个发达国家、1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欧盟实行了环境标志制度。由于各国环境标志依据的环境标准、使用的评估方法等存在不少差异,环境标志制度的实施会影响到外国产品的竞争能力,成为一种变相的贸易壁垒。如一些国家规定凡无环境标志的外国产品在进口时要受到数量和价格方面的限制等。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环境标志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还比较少,环境标志计划对国际贸易所造成的影响还不大,但这个问题目前已引起国际上的重视,成为一些国际组织专门研究的课题,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在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以防止环境标志计划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障碍。 绿色标志正在成为各国产品走出国门的“通行证”,积极获得国外的绿色标志认证,有助于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厦门某进出口公司向法国出口服装就曾因染料没有取得法国的环境标志,失去了大批订单,从而失去了一些重要的出口市场。同时,绿色标志还是一种良好的促销手段。企业通过使用绿色标志,可以向公众表明其产品除了使用价值外,还有一般商品所不具备的环境保护价值,也可以表明企业在环境保护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所作的贡献,树立企业良好的绿色形象。 我国企业在向已实行环境标志制度的国家(地区)出口产品时,应积极主动了解有关其环境标志方面的信息,并积极申请获得认可。原欧共体为规范共同体内各国不同的环保标志制度,建立了欧共体环保标志方案。1993年7月原欧共体正式推出欧洲“环境标志”,在任一成员国获得的环境标志可在所有成员国通用。在原欧共体委员会的支持与成员国及有关利益集团的参与下,有6个成员国为欧共体环境标志献计献策,他们分别是丹麦(纸类产品、建材、绝缘材料、纺织品),德国(洗涤剂、家用清洁剂),法国(油漆、清漆、电池、洗发剂),意大利(包装材料、冰箱、冰淇淋机、瓷砖),荷兰(鞋类、带式车辆)和英国(洗衣机、洗碗机、灯泡、护发用品、防臭剂、化肥)。环保标志作为打开欧洲绿色市场的通关证,对我国企业冲破绿色壁垒大有裨益,我国企业应密切注意该方案的发展,及早申请认可。此外,目前东盟也正在制定环境标志,ISO组织正在考虑制定统一的全球环境标志,对于这些动态信息也应注意追踪。 1994年5月我国成立了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1995年3月首次公布环境标志产品名录,共有6类11个厂家的18种产品,包括低氟家用制冷器、无汞镉铅充电电池、真丝绸产品、水性涂料、无铅汽油、卫生纸等。企业可自愿到各省环保部门为其符合环境标志规定的产品提出取得使用环境标志资格的申请,经过一定的检验与审核,取得使用环境标志的资格。这将为我国有关产品进占国外绿色产品市场创造良好的条件。 开发“绿色产品” 绿色产品是指从生产、使用到回收处置的整个过程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符合特定的环保要求并有利于资源再生回收的产品。绿色产品应具备原料的先进性、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和设计的合理性,在使用过程中及使用后,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因素,且易于回收、重复使用和再生,同时应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包括节能、节水、降低噪声的功能)和使用寿命。绿色产品是由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所组成的立体复合体。 绿色产品易于摆脱别国绿色商品贸易壁垒的限制。近几年来,绿色产品市场不断扩大,倍受消费者青睐。据外电报道,目前全国绿色产品贸易额为2560亿美元,其中北美1060亿美元,欧洲1000亿美元,亚太500亿美元,而我国绿色产品的出口额仅为2800万美元左右,为日本的4%,法国的1.9%,美国的1.6%。预计到2000年全球绿色商品贸易额将达到3000亿美元,巨大的世界绿色贸易市场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国际环保工业已成为明星工业,环保工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并且在社会、经济等方面获得了较好的效益,有力地促进了经济贸易的发展。因此,我国应抓紧制定实施绿色产业发展规划,开拓日益增长的绿色产品市场,使其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外向型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企业应积极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向有利于环保的方向调整产品结构,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环保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开发出符合环保法规要求的绿色产品。 绿色产品的核心产品以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为核心观念,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绿色需求是指人们在不断追求高品质健康生活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对合乎环保要求的、既无污染又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企业要开发绿色产品应抓好两个环节:其一是进行绿色设计,在生产过程中节约和有效地使用资源和能源,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二是绿色制造,又称“清洁生产”。 企业在选用产品包装时,应加强环保意识,采用绿色包装。传统的包装残留物是环境公害的一个不可小视的污染源。采用环保包装设计,就是要求在保证产品洁净、安全的前提下,采用节料少废包装,还应选择无毒性、可回收循环使用、能自然分解或易分解处理的制作包装材料;包装材料还应尽可能单纯化,避免过度包装;获得“绿色标志”的产品在其包装上要印上或贴上明显的相应标记等。同时,要及时了解国外绿色包装新技术和对包装的新的环保要求,加快我国新型包装材料的研制和应用。目前,我国已有克重降低、强度提高的瓦楞箱纸板,薄壁轻体的玻璃瓶,一膜多能的复合材料等较新成果,这些都是比较现实、便于推广使用的绿色包装产品。 在产品或劳务满足绿色消费的同时,企业也要考虑废弃物遗留的问题。售后服务是产品概念的组成部分。企业需要考虑产品使用中减少废弃物以及产品废弃后能否回收,以尽量减少对环境不利的影响。 加强市场调研制定适宜价格 一般地说,绿色产品价格应高于同类其他产品,企业在开发生产绿色产品过程中,增加的环保成本应计算入最终价格,这样做还可有效地避免进口国基于环境保护的倾销指控。 实际上,绿色产品的市场价格比同类型一般产品的价格高。调查表明,消费者愿意支付比一般产品高的价格购买绿色产品。此外,治理污染的成本在工业成本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大约1.5%左右)。将上述两项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即可发现实施绿色营销、经营绿色产品的企业比经营同类型一般产品的企业能获得更高的利润。因而在定价策略的选择上留有更大的空间。 在绿色产品的一个重要领域———绿色食品方面,也有类似的研究结论。据1994年日本农产品市场调查,绿色农产品比一般农产品价格高10%以上;芬兰绿色食品标准要求严格,价格比一般食品高30-50%;而英国的绿色食品也比一般食品贵20-50%。绿色食品可以定位在高档食品层次,因为它特别能满足消费者的食用安全需要。我国绿色食品的出口价格也不宜过于低廉,可高于进口国一般食品而低于国外同类的绿色食品,以利于增加出口创汇。 厦门大学学报 姚立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