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不仅是我国跨世纪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而且是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的重要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注重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不仅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而且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生产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历了社会大变革、经济大发展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而这些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经济发展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发展的每一步,无不渗透着精神文明建设对经济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这是时代赋予我们光荣而又神圣的任务,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出的强烈呼唤。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事业。无论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经验教训,还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都展示着这样一个真理: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只有既从物质贫穷中解放出来,又从精神文明贫乏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实现和巩固自己社会主人的地位,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解决。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实际体现。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影响和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深刻革命。在市场经济过程中能否通过强有力的精神文明建设,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滋生蔓延,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必须正确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经济体制转型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必然深层面地引发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生活方式的变迁,而对思想道德产生复杂的引动效应。而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演变状况,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产生极其深刻的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实行市场经济,越需要高度重视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二是利益关系调整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允许各种经济实体和各类劳动者独立自主地从事商品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巨大社会震动莫过于利益的分化和重组。经济利益挣脱了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束缚,沿着竞争规律流动。由此造成一部分社会成员利益失落,一部分社会成员利益增生,由于利益驱动,加之新旧体制转轨出现的某些缝隙和漏洞,一部分人运用权力和不公正手段谋取私利,从而造成新的利益不平等乃至两极分化。这种现象不仅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改革的认同感和承受力,而且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社会进步的价值判断和理想追求,影响着思想道德与经济发展的同步增长和社会关系的协调和谐。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利益关系的协调和完善。一方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规律和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建立新的利益协调机制,制定新的利益协调政策。另一方面,加大思想道德建设对利益关系协调的导向,引导人们正确处理改革中的利益关系。 跨世纪的中国,不仅承负着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重任,而且面临着各种思想文明、价值观念、道德信条相互激荡,从而对社会成员产生复杂的影响。因此,必须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能否从社会发展目标的高度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思想道德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要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21世纪。任何社会、任何国家,经济发展都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现象,经济增长绝非社会发展的唯一内容和目标,经济增长特别是一种新经济体制的建构和新经济形态的生长,必然涉及政治、文化、思想、道德领域,要求社会肌体从各个方面与之相适应,要求社会主体以高于现实经济的文化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为之提供积极的文化氛围和思想动力,从而使经济增长始终保持健康的势头和内在的活力,并给社会带来公正、安全、平等和文明。这就是精神文明建设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意义。否则,思想道德与经济增长错位,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市场的弱点和消极方面所引发的社会关系暂时失衡现象,就有可能积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乃至酿成某种社会危机。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不仅是我国跨世纪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而且是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的重要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注重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不仅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而且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生产力。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归根到底需要依靠劳动者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关注和主人翁作用的发挥,需要在科学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下,充分释放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中国林业 徐世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