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论述了职业道德教育应注意学生的自觉需求情况和应注重培养职业道德的自我调节能力两方面的问题。 一、 职业道德教育应注意学生的自觉需求情况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和条件局限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发展现状,特别是与市场经济发展存在一定距离,这种不适应的“间离状态”难免使学生感到困惑。因而学校正面灌输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学生的现实心态之间形成了一种“隔离机制”。职业道德教育要发生效力,收到实效,就必须彻底消除这种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隔离机制”,使职业道德教育内化为学生心理的“自觉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辩证的思路去改进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 政治观点教育、理想教育、操守常规教育属正面灌输,十分必要。因为政治观点是主导,理想是动力,操守常规是基础。进行这方面教育主要是晓之以理,以他律牵制、引领、约束自律。 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属侧面引导,也十分必要。因为毕业实习是途径,社会实践是方法。这方面教育方式主要是付之以行,以自律直接与他律结合。 不论何种方式,我认为,职业道德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外在的强制性规范上,也不能仅仅有赖于实践中主体领略,还应该使职业道德成为一种内在的自觉性的需求。如果离开这种自觉性,任何教化都归“伪善”而非“真善”。可以这样去理解,任何人从事某种职业,如果仅为物质功利的生存,那是干不好的,无生气的。但如果他还把自己从事的职业当作一种生命运动,倾注情感,热爱非凡,那么他就一定能干好工作。所以,德育工作者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时,要加强和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感到职业道德是一种个人的内在需要而非他强加,使职业道德教育从他律走进自律,从被动变成主动。 二、 注重培养职业道德的自我调节能力 职业道德行为对每一个人来说都需经常调节和深化。职中学生在从业过程中,面临着由低到高的职业道德的追求,也会遇到由于职业转换所引起的由此及彼的专业、行业具体道德规范的适应,以及在职业实践中对不良职业行为的矫正。因此,职业中学应超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自我调节能力,使学生实现对职业行为的自主性控制。 首先要加强目的教育,使学生明确进行职业道德自我调节的重要性。通过专题讲座、问题讨论、社会调查等多种教育形式,一方面给学生讲清职业道德的特点及其形成、发展规律,使他们明确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离不开经常性的自我调节;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现实生活这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领悟到职业道德自我调节能力对于未来从业的重要性,从而使其产生培养和形成这种能力的自我欲望和内在动力。 其次要实施全方位的职业道德教育,为学生形成职业道德自我调节能力奠定基础。只有通晓本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和为什么要这样而不是那样去行动,才有可能在职业活动中按规范要求去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职业行为,因此,职业中学必须对学生加强全方位的职业道德教育,为他们形成职业道德的自我调节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要坚持知行结合,让学生着手进行职业道德自我调节的实践。职业道德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是在职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那么,对于尚未投身职业活动的学生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呢?一是模拟训练。职业中学应经常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模拟职业活动,创设一定的从业情境,假设各种可能发生的职业行为,并让学生扮演角色登台亮相。教师在这种模拟职业活动中,一方面要启发引导学生对照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另一方面要善于总结、阐明活动的意义,指出活动的成败得失。二是实践考核。学校应根据职业道德的具体规范,制订一些具体的考核细则,对学生参加公益性、服务性劳动和实习活动,加以评估考核。通过考核评估,可使学生扬优抑劣,长善救失,逐步增强职业道德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山西教育 孔照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