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市场营销 >> 销售策划 >> 营销渠道 >> 正文
利他与利己、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道德准则         ★★★ 【字体:
利他与利己、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道德准则

作者:佚名     人气:1651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道德是靠社会舆论、传统文化、信念等调整个人与社会、集体、他人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规范是一种不同于法律的非强制性的引导人们避恶向善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是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及社会利益的根本原则,是指导道德生活的根本价值取向。
  道德是靠社会舆论、传统文化、信念等调整个人与社会、集体、他人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规范是一种不同于法律的非强制性的引导人们避恶向善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是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及社会利益的根本原则,是指导道德生活的根本价值取向。
一、 通过利他而实现利己,是私有制下的企业道德准则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著名诗歌《琵琶行》中说:“商人重利轻别离”。自古以来,重利薄情是商人的本性。私有制下,商人或工商企业的经营者其思维是逐利思维,一切为了盈利,为了赚钱,力争赚大钱。一心想财源猛进,恭喜发财。
  为了盈利,古代聪明的工商业者,也懂得必须赢得顾客,打开销路,保住财源。他们逐渐形成了一套工商企业道德规范,主要是:
  诚,诚招天下客,童叟无欺;
  信,誉从信中来,信誉至上;
  真,货真价实,物美价廉;
  和,和气生财,热情服务;
  俭,节省费用,降低成本;等等。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赢得顾客,广开财源,扩大盈利。盈利是目的,取信于顾客,赢得顾客是手段。也就是说,在经营中,首先要利他,有利于顾客,为顾客服务,然后才能利己。通过利他的手段,达到利己的目的。利他的价值是手段价值,利己的价值是目的价值。通过利他达到利己,这是一般私有制下的企业家的思维逻辑与道德准则。
  所以,一般私有制下的企业道德的价值是手段价值,企业道德是手段,实现盈利,利己是目的。
  在私有制下,不少企业经营者,唯利是图,不择手段,搞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大发横财。在旧社会,人们常说,无商不奸,无官不贪,这的确是事实。信守企业道德准则的工商业者,几乎是凤毛麟角。但是一切真正有远见的工商业者,都重视经营之道,这种“道”,指规律,也包括企业道德准则在内。工商界流行一句话,叫做“生财有道”,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符合经营之道,就会得到内部职工和外部顾客的支持。
  这种经营之道,是企业内部与外部矛盾所决定的。
  在私有制社会,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面临两方面的矛盾:一是与内部工人、店员利益的矛盾。要盈利,必须增加工人、店员的工资福利,调动工人、店员的积极性。但增加工人、店员的工资福利,又会减少企业所有者的收入。这是一个矛盾。二是外部与顾客的矛盾。私有制下,企业所有者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盈利,他们唯利是图,千方百计追逐利润最大化。为此目的,他们往往提高商品价格,以次充好,坑害顾客,以牟取暴利,从而引起顾客不满。激烈的市场竞争,使顾客转而将目光投向其他企业,使企业丧失顾客,而处于困境。这又是一个矛盾。
  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经营者普遍采取加强管理,关心职工福利,尊重信任职工;坚持服务顾客,取信于人,坚持公平原则,互利原则,信誉原则,真诚原则,服务原则,节俭原则,优质原则,价廉原则等。而最根本的是关心职工福利和顾客第一的原则,这两个原则,实际上是利他原则。在这里,利他,改善职工生活,为顾客服务,使职工和顾客满意,使其得到实惠,都是为了增加盈利,增加经营者的收入,都是为了利己。利他是为了利己。通过利他实现利己。利他是必要的手段,利己是目的。通过提高人的社会价值,而实现自我价值。

  在这里,提高人的社会价值是手段,实现人的自我价值是目的。
  日本松下幸之助曾说:“赚钱是企业的使命,商人的目的就是盈利”。这表白了商人的心声:追逐利润。同时,他又说:“担负起贡献社会的责任是经营事业的第一要件”。既要赚钱,又要贡献社会,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他那里是统一的,因为自己的企业对社会作贡献,才能使企业赚钱、盈利,如果不能贡献社会,也不能赚钱、盈利。他所说的“赚钱是企业的使命,商人的目的就是盈利”,就是说企业家是追求最大利润的经济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企业家追求最高利润,工人追求最高工资,即主要追求物质利益和金钱。这种价值目标,是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具有强有力的激励作用,有力地推动着企业的发展。
  同时,这种经济人思维,又产生唯利是图的倾向,往往导致不择手段去牟取暴利,产生非道德行为,导致行为失范,不讲道德。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道德危机的根本原因。
  而企业要获得高额利润,又必须关心员工福利,赢得顾客,讲究信誉,重视服务,遵守一定的企业道德规范。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唯利是图的非道德倾向与遵守企业道德的道德自律,始终处于矛盾之中。而且按其本性来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企业道德,是一种手段性道德,是为谋取高额利润服务的,是在微笑中眼睛盯着钱包的道德,是一种“生意经”。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虚假的道德,即从自私目的出发而作出的利他行为,并非表里如一的善行。这是其局限。
  但我们并不否认这种从利己的动机出发所作出的利他行为的社会价值。因为这种行为,总比极端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比搞坑蒙拐骗、尔虞我诈、假冒伪劣好,这种通过利他实现利己的行为,我们应当肯定其道德价值。这种道德,是在私有制下,对利己主义的一种理性的自律,正如合理的利己主义一样,是对极端利己主义的一种限制。它无论对顾客、对企业、对社会、对维系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促进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积极作用。
二、 利他与利己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道德的根本准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它的特性。这种共性,就是企业自主经营,平等竞争,优胜劣汰,市场选择、市场调节生产经营;企业要生存就必须占领市场,赢得市场。其特性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手段,是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生产,消灭贫困,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根本特点。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是社会的主人。在企业内部,企业与职工的关系,职工是主人,企业必须为职工服务;企业与社会、国家的关系,企业是人民的企业,国家是人民的国家,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企业与其他企业及顾客的关系,就是对企业外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是企业为社会服务、为顾客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关系,是人民内部相互服务的关系。
  但是,既然是市场经济,就要坚持企业自主经营,企业就有自己的独立自主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因此企业与国家、企业与顾客、企业与职工的利益又各有其特点,彼此之间的利益有一定差异甚至矛盾。这种既相统一又有差别的关系,首先是通过法律和政府的政策、规章、制度来调节,同时也还要通过道德规范来调节。

  企业道德规范,最关键的是企业领导人员的道德规范,主要是:
  公正无私、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
  清正廉洁,严于律己的浩然正气;
  为民造福,服务群众的公仆精神;
  民主谦虚,尊重群众的优良作风;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勇于进取,不断创新的开拓精神;
  遵纪守法,顾全大局的全局观念;等等。
  企业领导人员的这种道德规范,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字:为公;或者说,为国家,为人民服务。这是一种利他的精神。这种“为公”,为人民服务中,表现了企业领导人的高尚品德,使企业领导人得到职工和社会的赞誉与肯定,使自己的才干得以施展和发展。这里又内在地肯定了企业领导的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内在地包含着利己。
  在这里,利他是目的,在利他中包含着利己,利他与利己是辩证的统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职工是企业的主人,应当自觉遵守以下道德规范:
  爱国爱厂,关心集体的爱国精神;
  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主人翁精神;
  团结互助,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精益求精,质量第一的实干精神;
  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
  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向上精神;等等。
  这些品质,核心是爱国爱厂,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这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也是一种利他精神。这种精神,从职工本身来说,也是服务企业、服务社会、服务顾客的奉献精神和利他的精神,是一种敬业献身精神。
  这种利他中也包含着利己,即对个人利益的肯定。在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就可获得工资上的提高,物质上的奖励,精神上的赞誉,个人的发展与提升等。也就是说,为国家,为集体作出贡献,自己也可得到更多福利。在利他的过程中,包含着利己,在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在这里,利他与利己,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即达到了利他、利群与利己,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直接同一。在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企业作为社会的细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其自主的利益,但其根本职能是为社会服务,为顾客服务。
  在这一方面,企业应遵循的主要道德规范是:
  服务社会,方便人民;
  顾客第一,使顾客满意;
  信誉至上,一诺千金;
  真诚待人,童叟无欺;
  公平交易,遵守法纪;
  周到服务,送货上门;
  质优货真,物美价廉;
  热情礼貌,一往情深;等等。
  以上道德规范,中心是服务社会,顾客第一,使顾客满意。为顾客服务,也就是利他、利群。企业在为顾客服务中,可以扩大销售,增加利润、增加企业和职工收入。所以,利他、利群中包含着利己,为他人,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在这里,也是利他与利己,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直接的同一。一切搞不公平竞争,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不讲信义的行为,都是违反道德的,可耻的。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道德准则的本质特征
  从表面上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道德规范,似乎是相同的;通过利他而实现利己,也是相同的。其实这是表面现象,二者有本质的不同。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原则有何特点呢?
  根本特点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原则的出发点是利他与利己的统一,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而私有制下的企业道德准则,则是以利己作为出发点,以利已为目的价值,利他作为手段价值,利他是为了实现利己。

  在私有制社会中,尽管有一些聪明的企业家大讲为社会服务,顾客第一,为顾客着想,使顾客满意,但从根本上说,其出发点是为了利润,为了盈利。所以说,在私有制社会,包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是利润第一,金钱第一。因为在私有制下企业是企业主的私有财产,私有制决定了企业经营的指导原则是追逐利润,而赢得顾客,顾客第一,为顾客着想,使顾客满意,则是其实现盈利的最必要的条件或手段。
  还要看到,在私有制社会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是普遍现象,也是普遍的价值准则,因而也是企业普遍的指导思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企业之间由于利益冲突,尔虞我诈,相互倾扎,或用各种欺诈手段,牟取暴利的现象,比比皆是,屡禁不止。所以企业道德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比较小,因为一切要服从利润最大化这个根本目的;资本家只有在利于他增加盈利的条件下,才遵守道德规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负责人作为法人代表,有其自主权,企业有其自主的利益,受到法律保护。企业的基本任务也是要盈利,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着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各个企业的所有权是复杂的。从独资企业来说,其经营也要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和法律的影响和制约,但一般说来,其指导思想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企业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对合资企业来说,则很复杂,其资本分属于不同的所有制,企业负责人分别代表不同的所有制,企业的指导思想是多元化的。何种指导思想处于主导地位,要视情况而定。
  对于公有制企业来说,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或集体,而不属于个人。公有制决定了生产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作为企业来说,其直接目标是盈利,而根本目标则是实现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为社会、为人民谋幸福,成为每一个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根本价值目标;企业盈利,则是实现为社会、为人民共同富裕的必要手段。所以,与私有制下企业的道德准则以利他为手段去实现利己的目标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则是以利己(企业)为手段,实现利他(社会)的目的。企业本身,也是社会的一个细胞,为社会中包含着为企业,社会成员共同富裕,包含企业成员在内。所以,企业盈利不仅是手段价值,也是目的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价值与企业及职工的自我价值从根本上说是统一的,都是目的价值。这就保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道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
  利他与利己,是人们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他与利己的统一,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企业和职工的社会价值是企业的根本价值目标,而企业和职工的自我价值,作为社会价值的一个要素,既是实现的目标,又是实现社会价值的手段,所以自我价值既是目的价值,又是手段价值。在献身社会中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在实现社会价值中发展自我价值,实现人的道德升华,这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准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道德较之资本主义社会企业道德境界更高的原因所在。
  前面说过,在私有制社会中,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道德准则是通过利他而实现利己,利他是手段,利己是目的。人们把这种道德叫做盯着钱包的微笑。尽管如此,这种道德对促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调整人际关系,服务社会来看,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应当肯定。但其根本动机是从企业家的盈利出发的。其最终结果是少数人富有,财富主要归少数人所有,导致两极分化加剧。

  私有制下的企业道德,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手段道德,是为少数人发财服务的,本质上是虚伪的道德。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是从为广大人民共同富裕的崇高目的出发的,是真正服务社会的道德,是真诚的道德,是表里如一的道德,较之资本主义的企业道德是更高层次的道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也可能实现企业道德的重建。
四、 企业道德,重在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道德的建构是一个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市场经济就是道德型经济,此说不能解释西方的现实。但我们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时也是道德型经济,它内在地要求有良好的企业道德,同时也存在着内在矛盾。当前我国企业道德受到严重冲击。首先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人”思维,逐利思维,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的倾向,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也是一种强大的冲击波,冲击着企业的道德建设。其次,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使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必然滋长。再次,我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国外的资本主义先进的经营思想与腐朽的生活方式一起涌入我国,更使我国企业道德受到严峻挑战。其四,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条件下,原有计划经济下的一些道德规范,思想道德建设经验已不适用,而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新的企业道德尚不完备的条件下,企业职工往往出现行为失范,道德滑坡的现象,这是不难理解的。
  这种现象的产生,还因为,企业道德、企业文化,属于上层建筑,不能随经济基础的产生而自发地产生。企业道德,重在建设。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文化落后。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更快地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我国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很必要的。我们国家党和政府一贯强调要“两手抓”,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强大的力图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愿望和物质利益的驱动,形成强大的思想定势,产生重利轻义,重才轻德的倾向,因而总是一手硬,一手软。这就导致抓精神文明、抓道德建设的力度不够,导致经济快速发展,而道德滑坡,沉渣泛起。应该承认道德滑坡是一种事实,不能强词夺理地为之辩护或予以否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初期不可避免的现象。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道德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但是我国正在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出现了许多良好的道德风范:李素丽、徐虎、徐州下水道四班等等,许多企业职工的感人事迹,广为人们传颂。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的,各行各业都大有人在。“人间自有真情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随处可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主动扶贫济困而“莫文隋”(莫问谁)现象,已多处出现,难道是偶然的吗?这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优良道德风尚正在形成过程中,新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之风正在逐步形成。但是,要真正形成全社会的良好企业道德,还有一个过程,还有待全社会广大人民特别是广大企业职工的共同努力,还需要做艰苦的工作,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为形成真正良好的企业道德,提供了经济基础和最好的文化土壤。我们深信,只要我们全力以赴大力搞活国有企业,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同时大力加强企业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有着良好企业道德风尚的时代,一定会到来。我们将为之而自豪。


甘肃社会科学   王玉梁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