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市场营销 >> 销售策划 >> 营销渠道 >> 正文
谈谈市场经济下的道德沦丧         ★★★ 【字体:
谈谈市场经济下的道德沦丧

作者:佚名     人气:680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道德观念的变化实际上是社会各方面综合发展的产物,是多重制约的结果,而不仅仅归结于经济关系的变化。要分析现阶段我国出现道德沦丧的原因以及它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也应从多方面予以考虑。
  “十四大”决定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人们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沦丧之间关系的争论便日益增多。从这些观点来看,大部分人不同意这两者之间有任何直接的联系。著名经济学家陈岱逊老先生就曾经批评过市场经济下“道德沦丧合理论”,经济学家樊纲在其《“不道德”的经济学》(《读书》98年6月号)一文中也指出:“有的人把当今社会上的道德沦丧归咎于市场化改革搞坏了,真是一个天大的冤枉”,“当前所谓的‘道德沦丧’实际上正是过去那种‘高级的’、建立在圣人行为的前提假定下的制度,必然难以为继的一种体现罢了。”如果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既决定于社会存在,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因此,道德领域是以经济关系的领域为直接的基础,但同时还要受到政治关系领域的制约,也会受到其所在的整个社会意识领域状况的制约,最后,还从根本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以,道德观念的变化实际上是社会各方面综合发展的产物,是多重制约的结果,而不仅仅归结于经济关系的变化。要分析现阶段我国出现道德沦丧的原因以及它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也应从多方面予以考虑。
  首先,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既具有阶级性又具有变革性。人类社会的道德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制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当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后,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也随之而变化。在新的经济体制下,应形成新的道德规范与之相适应。经济与道德的关系是协调一致、同步发展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中的经济行为,如强调利益、优胜劣汰、互惠互利等,本身就是合乎道德的。因为它们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增加社会财富。部分国人之所以认为这些行为是道德的沦丧,那是因为他们未摆脱思维惯性的影响,仍以旧的、过时的道德准则,如重义轻利、均贫富、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等为标准来观察、衡量现实,从而把实际上是道德的进步看成是道德的沦丧。这种以静止、不变的眼光看待新事物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它就好像是现在以封建制度下约束妇女行为的“三从四德”来评价现代妇女的解放运动,并称之为“道德沦丧”一样荒谬可笑。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市场经济下提倡的强调个人利益的行为是一种“自利”(Self-interested),而不是“自私”(Selfish)。对于自利和自私的区别,哈耶克在其通向《奴役之路》中作了比较,他认为自私是发自人求生存的本能,强调私己的生命和享乐,并且为了私己的利益时刻准备侵犯他人的权利,甚至可以把他人的生命拿来作为谋取私利的手段;“自利”则是基于人的理性,它虽然强调了自己的利益,但从理性出发,特别是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道德律出发,时刻准备为了改善个人利益而与他人利益作某种妥协。按佛格森的定义,只有自利的人才可以称做“文明人”,而自私的人还停留在野蛮人的状态。
  不过,我们还是得承认,现阶段确实也存在许多道德沦丧的现象。人们反响最强烈,最不能让人接受的还是那些腐败行为的泛滥。对于这些腐败行为产生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历史上“贪渎文化”的延续,有人认为是由于官员们工资太低,并主张“高薪养廉”等等,这些都有部分道理,但未道出问题根源之所在。最近,国内经济学界已经开始注意把西方经济学家近年发展起来的寻租理论应用到解释腐败行为中来。寻租是用来描述在市场经济交换中某一权力的交换与资源配置的优化无关。通俗地说,就是寻租者(个人或集团)通过贿赂政府官员来促使他或他们行使权力改变目前的资源配置方式和财富分配方式,从而形成有利于自己方式。从这个概念可看出,寻租活动并不产生任何利润,不会优化资源配置,增加社会财富,而只会耗费资源。其产生的根源在于政府未退出市场中的竞争性领域,在市场中还拥有干预经济活动的权力,而不是仅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事实上,这样的市场经济机制还是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只是“模拟的市场经济”。我国目前腐败之风的泛滥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所致。即还未建立真正完善的市场机制,而不是恰恰相反,是建立了市场经济的缘故。“由于我国改革采取的是从经济体制入手重点突破、逐层展开的战略,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明显滞后,因而出现了某种过渡性失衡,即当经济体制开始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后,政治体制却还保留了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的许多特征”,“而这种按计划经济建构的政治体制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愈来愈显出与新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特别是不具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自我约束、合理规范的有效机制”。因此,要根治这股腐败之风,一方面应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公民法律意识,而更重要的应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减少并消除行政手段对竞争性市场领域干涉的作法,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

  当然,造成道德沦丧还有其他原因,如现代开放社会的扩张性对家庭关系稳定性的冲击、对犯罪率上升的影响。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国家间,地区间、企业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单个企业往往很难单独完成某件产品的生产,从而形成了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流动、企业间的分工协作,现代社会因此具有一种扩张性。它打破了区域限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接触日益增多,这对家庭关系的稳定性便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如第三者现象的增多),也导致了城市犯罪率的上升(如民工潮,当然还有其它原因)。此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人类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感情寄托(如电子宠物、机器宠物、网络等),这无疑也威胁到家庭关系的稳定。从以上的分析可知,道德沦丧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因为现在正在建立市场经济而把现在正在发生的道德沦丧归咎于它,这是毫无根据也是毫无道理的。
  我前面曾提到过,道德规范具有变革性,它随制度、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的形成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种演进的历程,通过各种道德观念的竞争在社会实践中由人们来选择。”用博奕论的观点来看,这个过程实际上可看成一个多重博奕均衡的过程。博奕论(GameTheory)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的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也就是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或企业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又影响到其他人、其他企业的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因此,博奕论又称为均衡论。自从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给了三位博奕论专家:纳升、泽尔腾和海萨尼,博奕论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博奕论的均衡理论将会成为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一种很有用的分析工具。因为它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与一致时竞争与合作的问题。如果将其应用到道德领域,便可解释许多道德观念的形成,如市场经济下的功利主义观的形成就可以看成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奕均衡的过程。在市场经济下,生产者(消费者)在销售(购买)商品的过程中都有选择信奉功利主义或重义轻利的自由,这就构成了四种可能情况:两者都信功利主义或重义轻利、一方信功利主义,另一方信重义轻利的两种形式。如果能从双方都信奉重义轻利推导出最后双方达到均衡(都信奉功利主义),则其它几种情况(除双方本身最初都信奉功利主义以外)便可迎刃而解。如果生产者信奉重义轻利,他在交易过程中便掺杂人情因素,不能平等对待他的交易伙伴,在与熟人的交易中就会实行折价优惠,而为了弥补这部分折价产生的损失,他将不得不提高与其他交易伙伴的价格。如果消费者坚奉重义轻利,他也不会平等地对待他面临的商家,“讲义气”而专与他熟知的商家交易。这样,他可能会舍近而求远,放弃讨价还价的权力,放弃在不同商家进行挑选、比较的机会。表面上看,消费者获得了那部分折价忧惠,但若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生产者为了弥补折价损失而不得不提高的价格必然会使其他购买者越来越少,最后仅剩这部分熟人顾客,因此,这部分折价损失最终还是会摊到熟人头上来的(正所谓羊毛出自羊身上)。生产者在交易过程中采取两种价格,一方面扭曲了市场经济下自由竞争、效率优先的原则;另一方面,企业将丧失竞争力、经营将缺乏效率(这里假定其他因素对企业效率的影响给定不变),这类企业是很难生存下来的。正如马克斯·伟伯所言“在一个完全资本主义式的社会秩序中,任何一个个别的资本主义企业若不利用各种机会去获取利润,那就注定要完蛋”。在崇尚自由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这同样也适用。生产者在生存的压力下,将不得不进行改革。信奉功利主义,吸引更多的顾客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措施。在生产者信奉功利主义后,在消费者发现重义轻利存在诸多不便后,消费者也会转而信奉功利主义的,从而达到一个均衡状态(双方都信奉功利主义)。事实上,用韦伯的眼光来看,功利主义、利己行为是人的一种理性行为,而重义轻利,讲“人情”则为非理性行为,资本主义企业家精神中最重要的就是这种理性思维。用韦伯自己的话说就是“如此看来,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完全可以理解为理性主义整体发展的一部分。”

  总之,用博奕论的观点看,道德的变革和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多重博奕均衡的过程。

商业文化   汪小山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