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市场营销 >> 销售策划 >> 营销渠道 >> 正文
论市场经济的道德         ★★★ 【字体:
论市场经济的道德

作者:佚名     人气:507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利益满足人稀缺需要的属性和人体由自利基因构成、操纵,决定了人是追求自己利益的利益人;市场经济界定、保障了利益人拥有、支配自己利益权利的行为准则,他们通过自愿市场生产、交换分配收入,获得利润,通过利人达到利己;这种行为准则与人们自由交往、习惯的道德行为规范在本质上的一致,说明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
  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遇到了其他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和市场经济国家正在发生和曾发生的问题,这就是对市场经济的道德责难。本文阐述市场经济道德的几个基本观点,回答一些人对市场经济的道德责难。
一、 追求不侵犯他人的个人利益道德
  从事市场生产、交换活动的个人、家庭、企业主体,都在追逐自己的利益。这受到了我国坚持传统道德人们的众多责难,诸如私欲膨胀,经济利益、金钱至上,不顾甚至损害国家、集体利益,等等。这些责难一方面没有回答何为利益,人们为什么追逐个人利益;另一方面往往混淆市场经济追逐不侵犯他人的个人利益,与非市场行为追逐侵犯他人的个人利益的区别,后面这个问题我们放在下面论述。
  我们认为,人是生物有机体,其生存(包括安全、爱与归属、尊敬)和发展(马斯洛,1987),必须有客体对象来满足,来维持。这些客体对象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能满足人这个生物机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这些客体对象,比如人没饭吃、无营养,人就会饿死,人类就得灭亡。二是具有稀缺性,人们只有花费劳动和其他资源成本,才能获得,它不象阳光、空气自然存在,极其丰富,让人们自由享用,“老天爷不会掉馅饼”是经济学的格言。我们把满足人们稀缺需要的客体对象称谓利益(董明堂)。利益这种满足人们稀缺需要的本质属性本身就有好处、意义、自我满足、必要、正义、真善美等含义(马斯洛,1987),这些都是重要的道德范畴。管仲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把物质利益看成政治、道德规范的基础。利益这种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决定了人人是利益人,即追逐自己利益的人(董明堂)。现代基因科学从人体构成、动因、遗传方面,说明了人追逐个人利益的必然性。人是基因的载体,基因由脱氧核糖核酸有机物构成,是遗传和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人的基因操纵人体,控制人的行为;基因是自利即自私的,它具有无限扩大自身的拷贝倾向;基因自利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遗传;当然包括人在内的社会生物都有利他行为,利他行为虽然不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繁殖,但有利于个体基因的传播,对群体和种族的生存和繁殖是有利的,因而被选择了下来;人类的这种利己和利他行为,都可以从生物学上找到原因(爱德华·威尔逊,1988)。人们在市场经济中追逐个人利益,受着产权和法律制度的制约,不能通过侵犯他人利益的途径来获得,而只能通过劳动生产、投资经营、发现发明、交换、转让、分工协作来获得个人利益。这种追逐个人利益行为,并不侵犯他人,是完全正当的。这样,人们追逐这种利益,就是道德行为和道德,而不能贬为私欲膨胀的不道德行为。货币是衡量不同物品、劳务中存在的抽象经济利益的实物尺度(董明堂,1992),人们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交换的利益,是通过货币来实现的,没有货币人们就不能或不能很好地实现个人利益;经济利益、货币是人们的生存利益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成为人们首先追逐的对象,这是人的自然需要、理性行为,而不应贬为经济利益、金钱至上的不道德行为。
二、 确定个人利益所有权,防止相互侵犯利益
  满足人们稀缺需要的本质属性和利益人追逐利益的必然性,决定了界定个人利益所有权的必要性。个人利益所有权,就是个人对自己利益的占有、支配、使用、处置,收益权利,又称私有制、私有产权及财产权。私有制确定个人对自己利益的拥有、支配权利,既为人们追逐利益提供了动力,是人们生存和发展利益的关键所在,又为防止相互掠夺、偷盗和其他侵犯个人权利行为提供了制度保障,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解决、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而不是造成冲突的最有效办法,是政治、法律、道德、艺术的基础,社会的基石,财产权是文明社会的标志,而处在野蛮状态下的人类,根本没有财产权的概念。私有制确定了个人拥有、支配自己利益的合理、正当权利,就为人们在市场经济中的行为规范提供了道德标准,又为防止相互侵犯提供了最重要的道德约束(罗伯特·诺齐克,1991)。当然,私有制确定的个人权利概念包含有国家保障因素(诺斯,1995;布坎南,1989),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面论述。

  私有制确定的个人权利道德标准和道德约束问题,对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我国来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传统文化和计划经济缺乏市场经济产权的个人权利道德标准和道德约束,有的只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一致的道德社会行为规范,而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又出现了道德无秩序(布坎南,1989)的混乱行为,象现今的国家、集体财产被大量侵吞、盗窃、浪费、损失,严重的亏损、坏帐,屡禁不止的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侵权败德行为,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等。这些问题迫切需求清晰地界定国家、集体产权,坚决地维护国家、集体财产,进行道德约束,迫切要求从个人权利标准和道德约束上,为改革公有制、发展私有制和引进外资进行科学论证和道德辩护。
三、 通过为人来为己的市场交换
  市场经济是自愿交换经济。从事市场交换的主体双方,既是供给者又是需求者,双方交换的两种不同物品、劳务客体也是这样,既有自己供给的属性,又有满足他人需求的功能,兼有供给和需求的双重属性(董明堂)。市场交换就是交换主体双方通过供给别人需求的物品、劳务,换回自己需求的物品、劳务,通过为别人提供利益换来、获得自己的利益,通过为人来利己。我们把生产、供给物品、劳务消耗的的费用称谓供给成本,简称成本,交换回来满足需要的物品、劳务称谓需求收入,简称收入。这样市场交换就是用成本交换收入,收入大于成本就是盈利,小于成本就是亏损,等于成本就是不亏不盈(董明堂)。追逐利润,力求发展,避免亏损,是所有从事生产、交换的利益人追逐的目标。但这种目标只有通过生产、供给别人低成本、高质量的物品、劳务,换回高于成本的有利润的收入才能实现。
  市场交换这种通过为别人达到为自己的机制,是市场经济成功、发展的奥秘之所在。这种机制使人们脱离了通过侵犯他人来利己的野蛮行为,摈弃了只为别人不为自己的无根据、空洞道德说教,解决了自己资源有限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矛盾(董明堂,1992),把人类几千年来追求的通过利人来利己、互利的美好理想、道德,变成了有制度保障的经常现实。市场交换迫使人们首先为别人利益考虑,资源投向别人需求的方向,生产供给别人需求的物品、劳务,把对方、顾客看成上帝,千方百计为对方服务;生产的物品、劳务必须成本低、质量高,否则不是亏损,就是无人购买,而这只有通过发明、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善于经营管理,辛勤劳动才能达到;供给别人的物品、劳务必须按时按质按量,货真价实,守合同讲信用,否则无人光顾,这就发展了人们之间的平等、诚实、信用关系;市场交换促进了分工、协作、联合、行业、职业和职业道德的发展,一方面发展了众多职业和职业阶层,诸如资本家和企业家、地主、银行家,科学家、技术专家、医生、教师、律师、政治家、军人、公职人员,众多专门技能工人和服务人员,报刊、文艺、社科人员以及宗教信徒,另一方面这些职业阶层都形成和建立了相应的道德行为规范,促进了敬业、忠于职守、诚实、责任心、勤奋、发明创造、勇敢、谦虚、大度、细心等优良道德品质的发展。

四、 利润并非资本家攫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剥削收入,而是收入大于成本的盈余
  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经济学派信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利润、利息、地租、税收是资本家、地主、国家凭借资本、土地、政治权力剥削工人剩余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收入;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中国仍然有人坚持这种观点,责难市场经济不道德。这就迫使我们简析剥削收入的剩余价值理论,为利润正名和进行道德辩护。
  剩余价值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而劳动价值论是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但其逻辑推理不能成立。劳动价值论通过论证两种不同商品使用价值没有共同、同质的属性不能进行交换、比较,然后跳到、找到商品都是劳动产品这种共同东西,又从劳动产品中抽象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认为这就是两种商品使用价值交换的共同属性、衡量尺度,由此得出了劳动价值论(卡尔·马克思)。这种推理的错误在于不知道任何个别都是一般,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并通过个别来表现、实现;两种不同商品使用价值、用途尽管不同,但它们之中存在的一般使用价值、一般用途是它们共同、同质的东西,这种共同东西使它们能够相互交换、比较。我们把这种共同东西界定为经济利益,人们从事生产、交换就是为了得到这种利益,满足自己的需要,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有这种属性,它无法衡量工人劳动以外要素对商品生产、交换的贡献。显然,劳动价值论否认个别使用价值就是一般使用价值的逻辑推理,犯了否认个别就是一般的错误(董明堂)。中国哲学把这种错误称为“白马非马”。此其一。
  其二,资本家企业利润是其收入大于成本的盈余,并非凭借资本攫取的剩余价值剥削收入(卡尔·马克思)。这种成本由生产管理成本、市场交易成本和公共产品成本三部分构成(董明堂)。工人劳动只是其中一个要素,而不是唯一要素;这种收入是由成本的全部生产、交换、保障要素换来的,而不是工人劳动一个要素生产的,这种利润是全部成本要素的增殖,工人劳动对此有贡献也只是其中一个要素,他如要分享这种利润,必须承担企业亏损时的相应责任,否则他没有分享利润的权利。当然工人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也要在市场生产、交换中获得利润,我们把这种利润称谓生产要素利润。这是生产要素成本换来的收入大于成本的盈余,诸如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和大于劳动、技术、经营、公共产品等成本的盈余。企业利润和生产要素利润都来源于市场经济政治制度框架中,是通过提供满足别人需要的物品劳务获得的,是通过利人达到利己,而不是剥削工人剩余劳动生产的剩余价值。企业主和生产要素所有者追逐利润是完全正当的、合乎道德的行为,应该受到称赞而不是责难.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要求经济学家科学地为利润正名,进行道德辩护,而不是人云亦云的不负责任的道德责难。
五、 保障个人权利的国家
  市场经济的国家,是为了防止暴力、偷窃、欺骗、强行履行契约和提供必要的公用设施,保障国民的人身、生命、财产安全和价值观念而功能有限的国家(斯密,1983;布坎南,1989;诺齐克,1992)。国民建立国家为了保障个人权利;国家为保障国民权利尽了义务,提供了公共产品,从而取得了征税的权利。这样的国家、国家职能概念,决定了国民与国家的平等、互利关系,决定了国家行为的道德规范。

  1、国民与国家是平等关系。国民建立国家、纳税为了保障个人权利、使用公共产品;国家提供安全保障、公共产品,为了取得征税的权利。这样国民与国家在纳税与征税问题上,就形成了义务与权利的对称、平等关系,国民与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就以独立的人格、平等的身份相互对待,这种平等道德规范要求改变我国传统的国家是整体高于个人,个人是部分从属国家,君主民奴官贵民贱、忠君忠国的道德意识和习惯。
  2、国民与国家是自愿交换关系,税收是建立在自愿、民主基础上的。国民纳税为了交换、使用公共产品,保障个人权利安全,国家提供公共产品为了取得征税的权利。这种关系决定了国家税种税率必需建立在自愿、民主基础上,税种、税率由国家权力机关按照民主程序制订,税收数量与提供的公共产品相当,税收受到国民和法律制约。这种关系实际上也是通过为人达到利己的市场交换互利关系。这种关系改变、限制了专制、半专制国家肆意侵犯国民个人权利,横征暴敛国民财富,贪污、挥霍、浪费的罪恶行为。国民与国家之间的这种自愿交换、民主关系,正确地解决了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市场经济中的私人利益是自己生产、交换来的利益,公共利益是为保障私人利益付出的代价,是以集体方式消费、使用的私人利益,它们都是个人利益的组成部分,人们既不会为了私人利益否认、限制公共利益,也不会用公共利益来限制、代替私人利益,而是按照自愿、民主原则,正确地处理两者的关系和矛盾。这种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正确关系,回答了人们把市场经济说成只追求个人、私人利益,不顾国家、社会利益的道德指摘。
  3、政治、法律制度公平。一是人身平等,机会均等,市场经济的政治、法律不是为了保护少数人的特权,而是为了保障全体国民的个人权利,既不优惠一些国民,也不限制另一些国民,而是平等地对待每个国民,为国民追逐个人利益创造均等机会。二是赋予公平,国家征税的权利与提供的公共产品相当;有收入的国民都要按统一税种、税率纳税。三是市场经济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取消、限制了官僚特权,制约了公职人员以权谋私。四是言论、新闻、出版自由,有权揭露、监督官僚谋私、败德行为,促进了社会公正。公平是重要的道德范畴,市场经济和政治、法律制度的公平性是其道德性的重要内容。
六、 经济收入分配公平
  东西方主流经济学派都责难市场经济分配不公平,收入差别大、贫富悬殊甚至两级分化。市场经济学家、政治学家、伦理学家从两个方面阐述、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界定、阐述公平含义。汉语把“公平”释为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英文“公平”有公正、无偏见、不偏袒、合法、应得的报酬等含义。平等是与公平词义相近,常可相互代替的一个词,它既指权利同等、均等、相等,又常用具有正义与正直、合理和公正、正当和正确含义的词代替。政治上的公平或平等前已说明,指人身平等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经济上的公平、平等指机会均等(弗里德曼,1982;布坎南,1989),每个人都有选择职业、迁移、支配自己劳力和财产,创办经营企业、交换的自由,反对政府或传统的限制或优惠政策。无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平均主义,还是现代西方福利经济学追求收入结果的均等,显然都违背公平和平等的词义和市场经济的政治、经济含义。
  第二,收入分配公平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内的市场经济收入分配公平,就是政治、经济制度公平,收入分配合理,收入的权利与义务对称、制衡,既能激励国民积极追逐收入增加,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有保障弱者穷人的收入和生存。它包括四项内容:
  1、产权明确,机会均等。产权是收入来源,收入分配是产权的实现;产权明确使收入分配“物归其主”,既实现了公平分配,又能防止相互侵犯的最大不公平。而机会均等,政治、经济制度公平,人们以统一的规则参加比赛、公平竞争,则是收入分配公平的前提条件和运行机制。当然,人们天赋、财产差别会造成一些人收入高、富裕,另外一些人收入低、贫困;如果财产制度合理,那这种差别就是公平的,不可避免的,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制度能够消灭包括这种合理差别在内的贫富差别,如果财产制度不合理则应改革。

  2、市场交换分配居民收入。劳动者供给劳动换回了工资收入,人们储蓄、贷出资本换回了利息,租赁土地获得了地租,创办企业能获得利润,从事经营获得薪金,供给技术专利获得收入。居民通过市场交换,供给、满足别人的需要,换回了满足自己需要的收入,通过利人达到了利己,因而市场交换是居民公平分配收入的一种制度。
  3、税收合理、合法、平等。税收是强制征收的,它能否合理、合法、平等,关系到居民之间和居民与国家公职人员之间收入分配能否公平,是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的关键所在。市场经济税收合理指征税数量与提供的公共产品数量相当;合法指税种、税率必须由真正反映民意代表的权威机构制定,税收财政收支受国民和法律制约,超越法律的征税、摊派、收费属侵犯国民财产的犯法行为;税收平等指凡是经济收入超过法定贫困线的国民,都应按收入数量平等地纳税,任何集团、个人不能有税收豁免权,偷税漏税属犯法行为;这种税制是市场经济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内容。
  4、帮助失业的穷人,优惠劳力有缺陷的残疾人,救济没有收入无人照顾的孤寡老人、儿童、残疾人、穷人,保障他们的生存,缓解贫富差别。这是市场经济公平分配制度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它解决了前三项市场经济制度尚未解决的少数人的生存问题。
  公平是重要的道德范畴,市场经济收入分配公平说明它是道德的。
  以上六个问题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的道德说明市场经济的道德。总起来看,市场经济产权私有、国家保障、自愿交换、为人利己的利益人行为准则,同人们自由交往、习惯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吻合的,说明市场经济就是道德经济。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董明堂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