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市场营销 >> 销售策划 >> 营销渠道 >> 正文
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         ★★★ 【字体:
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

作者:佚名     人气:908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引起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因而必然引起思想道德体系的深刻变革。道德建设必须在继承以往优秀传统的同时,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走出一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路,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新体系。
  社会主义道德如同社会主义本身一样,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它亦需要不断地更新。这正是其先进性和生命力之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引起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因而必然引起思想道德体系的深刻变革。
  建国四十几年来,我们一直搞的是计划的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以往的思想文化建设也打下了深深的计划体制烙印。诚然,过去的精神文明建设在培养和造就一代社会新人,用社会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思想武装广大群众的头脑、凝集整个民族的精神上,都起过巨大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它的不适应现实的某些方面也明显地暴露出来。可见道德建设必须在继承以往优秀传统的同时,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走出一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路,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新体系。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道德建设,必须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运行机制都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存在和运转的,运行机制不可能脱离社会基本制度而独立存在和孤立运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这种运行机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结合。它决定了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要求道德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它与其它的市场经济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注重以市场需要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都讲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然而,就事物的个别属性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却带有自己鲜明的制度属性。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重视宏观调控,追求共同富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它社会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追求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在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建设的经济进步同时,积极促进民主建设的政治进步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道德进步,这是社会本质的内在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不能不在发展市场经济、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加强道德建设,否则,就背离了社会主义本质,脱离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轨道。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道德建设,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三个主旋律。市场经济体制同计划经济体制在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上的一个重大区别,就在于导向手段不同。计划经济中政治导向作用较突出,市场经济中利益导向作用较突出,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的自我利益意识,这种意识的积极作用在于如果引导得好,能更充分地发挥个人的能量,创造较多的社会财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讲究竞争,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些主导的方面是积极的,它适应我国生产力的水平,符合人们的一般觉悟和发展经济的需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的繁荣。非主导的方面是它具有一定的消极因素,如果引导、制约不好,易于排斥他人利益和群众利益,破坏社会秩序。如我们强调按劳分配,从人们的物质利益出发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这就使得一些人滋生无利不起早的思想;如我们实行市场经济,在商品意识增强的同时,也有许多人把人际关系互相帮助、无偿支援等道德否定了;又如我们允许竞争,就有人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有人不择手段挣钱,甚至偷税漏税,送礼行贿,贪污盗窃。总之,这些消极因素不加制约,就会强化人们的金钱观念,诱发为富不仁、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腐朽的思想意识。市场经济的这种内在的伦理二重性,要求我们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必须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主旋律。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道德是先进性和广泛性的有机结合。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但要发展商品经济,提倡市场竞争,而且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这就决定了道德的层次性,要区分不同层次的道德主体。为了适应这种情况,道德建设必须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把先进性的要求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做到既有道德“提倡”、道德“发扬”,又有道德“允许”。对于我们社会的先进分子,应该提倡为人民的利益、幸福,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公而忘私”,勇于献身,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道德“提倡”,体现了共产主义道德的先进性、崇高性和本质特点。对于广大群众,则要求他们做到“五爱”,要发扬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助友爱和扶贫济困的精神。对于一些人不损害社会和他人,遵循按劳分配和市场经济原则,用自己诚实的劳动换取个人幸福,这种单纯利己的道德思想可以看作是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在现阶段的最起码要求或是最低水准,应属于集体主义道德“允许”的范畴。只有这样,才能在道德建设上从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连结和引导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一起向上,形成凝聚亿万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道德具有兼容性与开放性。任何一种精神文明都不能离开民族的历史和吸收外来的养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新型精神文明更应如此。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它有着悠久而博大的传统文化。我们反对不加选择地主张把传统文化拿来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因为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主义精神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完全对立的。但这绝不等于我们实行历史虚无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就其主体而言是封建主义的,但其中的精华和积极成份,始终是我们民族经久不衰的动力源泉。如变易变革的思想;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哲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重人际、轻鬼神”的唯物主义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及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的热爱祖国、勤劳节俭、尊老慈幼、惩恶扬善、诚实守信、孝亲尊师、廉洁奉公、团结友爱、律己宽人、谦虚礼貌的优秀品质都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都可以吸收到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来,不过要使之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赋予它时代的精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的经济运作体系,那么,与之适应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自然就是开放性的精神文明,在吸收容纳传统文化中精华部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吸收外来文化。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由于它的制度属性决定,其主体是反动腐朽的。它的维护私有制的观念,它的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它的政治知识体系,与我们是截然对立的。对此,只能进行批判和斗争。但是,在它的思想文化中,也有一些具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东西,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譬如它的科学技术、经营水平、管理市场知识,艺术结晶,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只是要批判地吸收,并使之中国化,即要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赋予它们以社会主义的精神,从而加以改造、发展和超越。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要批判继承中国传统道德的精神文化成果,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使之与建设社会主义新道德相统一;要批判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使社会主义新道德与人类文明进步潮流相一致。

  第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道德建设,必须紧紧抓住提高人的素质,培育“四有新人”这一根本任务。从市场的主体看,竞争主要表现为买者间竞争、卖者间竞争、买者与卖者间竞争;部门内部竞争、部门间竞争。从市场客体看,商品价值的形成、价值的实现、价值规律的贯彻,都要通过竞争去实现。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首先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相互协作、平等合作关系。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企业之间又具备完全独立的经济利益,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因而它们之间也必然存在竞争,竞争仍然是推动生产进步的重要机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外在压力必然转化为经济主体的内在推动力。正是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企业不得不积极进取,改善经营,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这样,在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市场中,必然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刺激环境,激励各经济主体奋勇向上,不敢懈怠,从而给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着眼于人的培养和塑造,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人的素质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同时又给社会历史以巨大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有严格的纪律和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又需要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这只有通过提高人的素质,培育“四有”新人才能达到。为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培养拼搏、进取、向上的一代新人。

理论界   张素云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