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市场营销 >> 销售策划 >> 营销渠道 >> 正文
论市场经济对思想道德的双重效应及协调机制         ★★★ 【字体:
论市场经济对思想道德的双重效应及协调机制

作者:佚名     人气:580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市场经济对思想道德建设有着双重效应:它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坚实基础,有利于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观念,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强大动力;但有些人经不起市场经济的考验,在对待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奉行极端利己主义原则,在市场行为中奉行“一切向钱看”的原则,在非经济领域奉行等价交换原则。应当从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经济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加强思想道德的主体建设、抓好市场经济和思想道德主体之间的中介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促进市场经济和思想道德的协调发展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但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有着双重影响,正如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定》所指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分析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研究如何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思想道德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一 市场经济对思想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但推动物质文明建设,而且对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论》中指出:“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产生:第一,一定的社会结构;第二,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人们的国家制度和人们的精神方式由这两者决定,因而人们的精神生产的性质也由这两者决定。”就是说,物质生产对精神生产起着基础的、决定的作用,只有认识物质生产本身的特殊历史形式,才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性。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我国现阶段的精神文明只能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即我国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的“一定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之上的精神文明。它的性质,必须适应这个基础的要求,即由这个物质生产的形式产生出的一定的社会结构和人与自然一定的关系即生产力水平所决定。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为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从实际情况看,我国最早试行市场经济的特区,总的说来,不仅迅速改变了落后的经济面貌,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看了几个经济特区以后说:“听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可见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1989年国内发生政治风波,那时广州、深圳随时可以了解到境外广播电视起劲地鼓吹动乱,但广大市民、青年却相当稳定,这生动地说明了物质文明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作用。诚然,思想道德建设要靠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但最终还是要靠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进行坚持社会主义、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既是斗争的过程,也是说服教育的过程,但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离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显示不出来,就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就如架设空中楼阁,缺乏坚实可靠的基础。
  (二)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观念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代替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场革命,它必将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进而引起思想道德观念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方面是积极的、进步的。
  第一,促进人们树立自主意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财、物由国家统管起来,产、供、销由国家统包起来,普遍存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个人吃企业大锅饭、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现象。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主体性。就是说,从事市场经济活动的人和单位,必须是自主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应当有独立的人格地位和平等的权利。每一个参与市场经济的个人或企业必须具有强烈的自主性、自立性、自觉性,必须具有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经营、自负盈亏的能力,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实现个性价值,实现最大的利益追求。人的主体意识的确立,主观能动性的增强,是真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证。
  第二,促进人们树立竞争意识。市场如战场,竞争性是市场经济的显著特点之一。在市场中,人们都力图争取最大利益、最高利润,于是,在买方与卖方之间、买方与买方之间、卖方与卖方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展开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活力所在。人们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注重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学习先进经验,使用和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市场经济的这种竞争性,有利于突破传统的无为意识及现实生活中的懒惰和散漫习气,冲击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唯书唯上、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性格和心理,培育人们奋发有为、竞相争先的主动精神,勇往直前、永不停步的进取精神,不断变革、刻意向上的创新精神。
  第三,促进人们树立效率意识。市场经济遵循价值规律和追求最大利益的效益原则。这有利于促进人们树立“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效益观念,树立讲究实际、注重实效的思想作风,树立求新求变、敢闯敢试的现代意识,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个人的才能、智慧和人格得到充分发挥和表现。
  第四,促进人们增强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靠法律法规规范各种市场行为,规定市场主体的责权利,判明是非,处理纠纷,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法律的制定和完善,必将使人们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反对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错误行为。市场经济要求以道德作为法律的补充。市场上的竞争是无情的,它造成优胜劣汰。但社会主义社会是有情的,它要求市场经济主体遵循一定的思想道德原则,做到“生财有道”,公平竞争,诚实可信,遵纪守法;主张扶贫济世,先富带后富,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希望工程”、“安居工程”等新生事物,涌现了一大批大公无私、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关心集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人物,生动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们思想道德建设的积极推动作用。
  第五,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意识。与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封闭性不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有广泛的社会联系。这一方面要求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必须在体力、智力等方面有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社会关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给人的个性解放和全面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个人同自己同别人普遍异化的同时,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我们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像一股历史洪流,猛烈冲击着自然经济时代那些狭隘、片面、僵化的观念,而逐渐被个性解放、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潮所取代。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实践的发展,社会的需要,不断提出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推动人们从事新的探索,总结新的经验,形成新的理论。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是最重要的实际。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就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新问题,是实践向理论提出的最迫切的需要。从现实情况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提出了许多问题,例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如何确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研究和解决实践中提出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必将把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 正确认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除了积极的一面外,还有消极的方面,这也是不能回避并且必须加以研究的。
  马克思在论述商品拜物教时曾经指出,劳动产品一旦采取商品形式,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就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反映成物与物关系的虚幻形式。因此,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这就是说,只要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市场经济关系,在客观上必然会出现这种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反映成物与物的关系或者说物化现象,而把人与人的真实关系掩盖起来,使人们产生错觉。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通过市场的商品交换普遍化。虽然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在本质上没有变化,人与人的互助合作关系的根本性质也没有本质变化,但商品生产带来的歪曲人和人真实关系的虚幻的物化现象仍然存在,对人和人的真实关系发生错觉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的现象仍然存在。这是市场自身存在弱点和消极方面的理论根源。
  对于经不起市场经济考验的人来说,受市场自身弱点和消极方面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第一,在对待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奉行极端利己主义原则。这些人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来认识和处理问题。“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把追求个人利益、享受和权力、地位当作人生唯一目的。他们不讲马克思主义政治,不讲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不关心他人,不关心集体,不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前途,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严重扭曲和错位。第二,在市场行为中,奉行“一切向钱看”的原则。有的人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追逐利润而不择手段,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巧取豪夺,层出不穷,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有的人以维护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合法权益为幌子,坚持狭隘的本位主义,地区利益至上,单位利益至上,不惜损害左邻右舍的利益,损害群众的利益,损害国家的整体利益;有的人抹煞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的教育功能,混淆文化产品同一般商品、文化活动同单纯商业经营活动的区别,以钱为轴心,制造和传播文化垃圾,甚至打着继承传统文化的旗号,大搞封建迷信活动,毒化社会文化氛围,毒害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灵。第三,在非经济领域,奉行等价交换的原则。我们党反复强调,在党内生活和思想道德领域,不能实行等价交换原则,而是要讲牺牲奉献,讲互相帮助,讲为人民服务。但有的人把非市场关系也市场化,把自己的一切,包括权力、地位、灵魂、良心乃至肉体,统统都当作商品交换。于是以权谋钱、以钱买官、行贿受贿之风盛行,嫖娼卖淫、拐卖妇女儿童的罪恶行径屡禁不止。这些丑恶现象不仅败坏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破坏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

  应当指出,把我国社会中存在的消极现象都归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公正的,除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外,还有其他多种因素。第一,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计划经济体制也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之中。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仍然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但随着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的发展,私有观念也有所发展,这是必然的。我们只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对不同利益群体提出不同的要求,但不可能清除人们的私有观念。第二,旧的思想影响。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道德,除了受经济因素决定外,它还有相对独立性,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其表现之一就是在纵向上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在横向上受外来思想的影响。从纵向看,我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形形色色的剥削阶级腐朽思想不会因为剥削制度的灭亡而自行装进棺材埋进泥土,还将在新社会产生长期影响。从社会生活各方面克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思想影响,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从横向看,本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当代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有一部分人被复杂的历史现象所迷惑,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而高举社会主义大旗的中国,面对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面对着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在思想、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渗透,国际因素的影响增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道德,必须通过启发和教育,通过破和立的过程,才能逐步形成和牢固树立起来。这同列宁讲的社会主义思想要靠“灌输”到群众中去是一样的道理。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度放松思想政治工作,正如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末所指出的:十年最大的失误在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削弱了,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此外,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毕竟很短,经验不多,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法规、新机制、新秩序还不完善,社会成员的文化水准、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一下子也不能与之相适应。总之,当前社会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虽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的,与市场本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密切相关,但其原因是复杂的,必须进行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不能完全归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思想道德协调发展
  如前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思想道德建设有着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双重效应。我们的任务是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作出努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抑制其负面影响,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思想道德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笔者认为应认真抓好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包括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和市场经济的关系究竟怎样?这个问题理论界认识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而正确解决这个问题是保证市场经济和思想道德协调发展的前提。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它的意思是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一对矛盾,但不是根本矛盾。这是以同一性为主的矛盾,而不是以斗争性为主的矛盾;是可以用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方法解决的矛盾,而不需用一方战胜另一方的方法解决的矛盾。由此,我们可以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思想道德的关系。首先,它们是相互区别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思想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思想道德是相互联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贯穿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原则,是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指导和规范的;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的一些重要的原则本来就是思想道德的重要内容。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再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思想道德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这里讲的转化不是指矛盾双方互换位置,而是指一方的发展促进另一方的发展,一方力量增强的同时也就增强了另一方的力量。

  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思想道德起着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愈发展,愈能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反过来,思想道德的水平愈高,愈能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由此也可以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上,“自然论”(市场经济建立了,物质文明发展了,精神文明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就自然而然上去了)是不对的。我们知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从最终的意义上讲的,不是如影随形、立即可以实现的,而是要在必要的条件下经过人们的努力才能实现。“自然论”实际上是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思想道德建设等同起来了。“代价论”(搞经济建设、发展市场经济要以牺牲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为代价)也是不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思想道德建设不是对抗性矛盾,在发展过程中不是一方削弱一方,一方吃掉一方,而是在实践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代价论”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思想道德建设绝对对立起来了。我们只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思想道德建设的辩证关系,才能深刻理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才能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思想道德的共同繁荣、共同进步。
  (二)注重思想道德的主体建设
  同样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面对商品、货币的诱惑,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有的人在通过经济活动获取利益时,遵循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遵守市场规则,保持了清正廉洁的思想道德;有的人则经不起物质利益的诱惑,违法乱纪,以权谋私,成为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的俘虏。这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状况,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是人,是一种主体性建设。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大声呼唤人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主体性和主体意识,把人和其他动物、把人类社会同其他任何动物群体区别开来了。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强化人的主体意识,是为了强化人的社会性和社会化意识,增强人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当人们真正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是社会主体的时候,才会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
  加强思想道德的主体建设,首先要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思想道德建设的对象是人,是人对人的作用,既包括自我作用即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又包括相互作用即相互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它的任务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精神世界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不能采取过去的“破字当头”、“大批判开路”、“斗争哲学”那一套错误的做法,而主要应该采取讨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教育和疏导的方法,着眼于立,着眼于启发人们提高自我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当然与此同时要辅之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但最终还是要以理服人,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其次,要坚持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是千差万别、各有其特点的,因此,必须因人而异,实事求是。就“为人民服务”这一道德建设的核心来说,对不同层次的人应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共产党员和有觉悟的先进分子来说,应当要求先公后私、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于每一个普通劳动者来说,只要是忠于职守,诚实劳动,公平交易,不损人利己,不损公肥私,不坑蒙拐骗,实行按劳取酬,就是为人民服务。至于社会主义私营经济的企业主,只要是合法经营,接受国家的监督、管理、引导,讲求质量和信誉,履行公民义务,热心社会公益,那么他们在经济活动中,既获取了自己的利润,又合乎“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实际上也是为人民服务。只有区别主体的不同情况,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才能避免那种不切实际的、高不可攀的空洞说教和一般号召。

  (三)抓好市场经济和思想道德主体之间的中介建设
  在市场经济和思想道德建设主体之间,存在着一个由许多中间环节构成的中介系统,市场经济对人的影响,往往是通过中间环节来实现的。每一个中间环节的状况如何,它们的互动关系及其“合力”如何,直接影响主体思想道德的状况。因此,要十分重视中间环节的建设。其中特别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社会舆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商品货币的诱惑,主体的思想道德走向往往被舆论所左右。错误的舆论导向是一些人违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原则而走向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重视舆论工作。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等舆论阵地,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是法律。社会主义法制和思想道德作为上层建筑,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反映,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二者在内容上相互联结、相互交叉。《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守信原则,民事活动应当遵守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等。不难看出,这其中包含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其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不爱护环境、不诚实守信、不尊老爱幼、不尊重妇女等一般来说属于不道德的行为,但如果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变为法律要追究的问题。显然,道德规范作为社会自律的内容,也可转化为法律规范的社会他律的内容,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结合。随着法制的加强和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法制规范的他律机制会逐步地同化为人们的道德自律机制。由于思想道德和法制的这种内在联系,我们强调在思想道德建设中要依靠法制。邓小平同志说:“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我们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思想道德教育是基础性的工作,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行之有效的。但思想道德教育主要靠说服、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以及人们的内心信念,缺乏强制性。对于那些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行为,不仅要给以舆论上的谴责,而且要给以法律上的惩罚。市场经济若无严密的市场规则,就不会有市场经济正常的发展环境。法律一旦失效,市场上的各种不道德的行为便会随之发生。事实证明,法制对道德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保证作用。
  三是社会管理。党和政府对社会生活的管理是市场经济和思想道德建设主体的重要中间环节,因此,必须建立思想道德建设的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要确立党组织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领导地位。要把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提交人大和政府研究制定计划并组织实施。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立法、监督作用,实行法律保证。完善政府对思想道德建设的组织管理职能,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要在党委领导下,党政各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要逐步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的运行机制,如政策鼓励、精神激励、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国家拨款、社会集资、自我筹资相结合的物质保障机制,法律、行政、道德相结合的约束机制等等。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包括思想道德在内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定能以新的面貌进入21世纪。


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康祥生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