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推动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巨大发展,但同时也伴生了一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需要我们着力解决的职业道德问题。确立现阶段的职业道德导向,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深入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推动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巨大发展,但同时也伴生了一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需要我们着力解决的职业道德问题。确立现阶段的职业道德导向,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深入发展。 一 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这一条件下的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目前社会上流行着两种错误的认识。 一种认为: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盲目性、自发性、趋利性、等价交换性等致命弱点,必然导致拜金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蔓延和泛滥,引发职业秩序混乱。持论者根据社会上存在的政风行风不正、假冒伪劣横行、绝迹多年的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等状况,认为目前我国职业道德现状是“速道滑坡”,已经沦丧殆尽,并将此完全归咎于市场经济。他们提出“修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者让“职业道德建设挂帅”的迫切主张,认为如果暂时还不能取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实行别的较为完善的经济体制的话,就应该突出职业道德建设的主导地位,将职业道德建设置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之上,党和国家应集中主要精力抓职业道德和其他思想道德的整顿。幻想通过整顿,重新回归崇尚平均主义、重义轻利、安贫乐道、清心寡欲的中国道德传统。 一种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成员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自立、互利、进取、民主、竞争、平等、公平、守信、守法”精神及“效率、创新、开放”意识大大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各行各业的道德观念的进步。持论者对市场经济充满了无限的自信,认为完善无缺的市场经济将把人们送入“自由、平等、博爱、幸福”的“天堂”。当然,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也个别存在,但认为微不足道,对社会发展无异于“螳臂挡车”,而且将自生自灭。因此,职业道德建设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只要经济搞上去了,人们的职业道德水准就自然随之提高。 这两种论调都缺乏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条件下的职业道德建设的地位的正确认识,是极其有害的形而上学观点。它们在群众中有一定影响,如果任其发展,无疑将损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二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重性。其正、负两面效应必然给人们的思想道德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原则和等价交换原则,经济主体自身相对特殊的经济利益以及在对利益的追求中调动出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无疑会引起职业道德的某种革命和进步,即能够唤起人们的“自主、竞争、效率”等意识和“进取、开拓、创新”精神,解放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是市场经济的正面效应。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的关系也潜伏着物欲关系、金钱关系,使人们易出现世俗化、功利化的价值取向。经济活动的等价交换原则也可能直接被引入政治生活,导致不少人私欲恶性膨胀,责任心、“良心”泯灭,丧失职业道德就在所难免了。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又可能促使西方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涌进国门,腐蚀人们的心灵和毒化社会风气,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占据人们的思想。再加上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的特点,人们难以掌握市场经济的规律,往往觉得不能控制、支配自己的“命运”,从而产生宿命感,因而对职业道德规范冷漠不从。这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同时并存,且与社会制度没有直接关系。只看到市场经济的一面而忽视另一面,易犯“左”的或右的错误,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都非常不利。我们要澄清认识,正确看待市场经济。必须特别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其正面效应比负面效应要大得多,负面效应较之资本主义更易得到控制和降低。我们完全有理由和信心避免付出资本主义发展市场经济的高昂代价。 因此,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以抑制和降低负面影响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了。忽视职业道德建设或者措施不力,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因为没有得到抑制就会变得异常突出,使市场经济的积极因素转化为消极因素,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一定的经济基础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与之相匹配。职业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另一方面,职业道德建设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服务之。负面影响毕竟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流,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改革开放近20年的实践反复说明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点,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我们要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使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齐头并进。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应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内涵,高尚的职业道德本来就是题中应有之义。尽快建设起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职业道德体系,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不断完善之中。当务之急是必须按照十五大报告的要求,“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构建起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职业道德体系,使之既充分适应市场经济又显著超越市场经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把国家、集体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职业道德规范,促进经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的协调发展。 1、立足现实,建立不超越阶段又适应市场经济的多层次职业道德规范。我国现阶段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同职业所要求的职业道德水准应有所不同。同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长期存在,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加上人们的思想觉悟千差万别,导致其价值取向也呈现多元化。因此,我们要适应现阶段市场经济的特点,树立这样的观念,即在批判极端个人主义时,应重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保护正当的个人利益;在弘扬无私奉献精神时,对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遵纪守法、诚实劳动等较低层次的道德准则也不否定,等等。这就是十五大报告所提出的,按照广泛性的要求,应“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包括职业道德)。相应的职业道德建设应分层次区别进行。这就是说,不限制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但要求人们用合乎职业道德的方式获取利益。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个人利益观念、财富观念和金钱观念,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自主与监督、效率与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培植人们追求卓越,创造经济业绩的成就感、荣誉感和社会使命感,切实做到敬业乐业勤业精业、诚实求信、办事公道,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对于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通过教育和法制手段进行整治,全面实行职业道德的规范化、制度化。 2、着眼未来,建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超越市场经济的职业道德规范。这一职业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轴心和灵魂。没有对崇高职业道德精神的追求,就违背了社会主义面向未来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利益原则,尊重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自由选择是正当的,合乎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但我们实行的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应该有更高层次的先进性的职业道德要求。集体主义仍然是我们倡导的最高道德原则;它与市场经济并不矛盾。一切文明有序的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都必须兼顾个人与集体两个利益,只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淡化了集体利益,放大了个人利益,而社会主义在重视个人利益的同时,明确提出人民为本、集体优先的原则,要求公民自觉地把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即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同时强调集体必须尽力保障个人正当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使“个人与集体和谐发展”。这一道德原则不仅不超前,而且会成为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抑制剂,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树立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准则,是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有人说,为人民服务只能是党的宗旨,只能要求党员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实,为人民服务这一职业道德准则应该在全社会积极提倡;而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有条件使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道德。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物质利益、等价交换原则、竞争法则并没有根本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较发达的商品生产和交换相联系的,市场经济主体必须通过向社会提供一定质量的产品,建立满足社会需求的良好信誉,即通过为社会服务并为社会所接受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同社会成员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助关系,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都为他人服务,即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职业分工原则上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这样,通过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使每个社会成员、每个市场经济主体更加自觉地在自主的基础上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并最终实现自身利益。 只有确立这种把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现实性和理想性要求相结合的现阶段职业道德体系,才能既适应又超越市场经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也才能引导人们的职业道德逐步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为最终实现人类崇高的理想奠定基础。 求实 喻彪,王小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