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是一种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物流的范围起源于生产企业的原材料供应,经过生产制造转换为成品运至成品库,经包装分送到各配送中心,再运到消费者手中。本文详细介绍物流管理经历的发展阶段及其发展趋势。 物流(也有人译为后勤)是一种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物流的范围起源于生产企业的原材料供应,经过生产制造转换为成品运至成品库,经包装分送到各配送中心,再运到消费者手中。从历史上看,物流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50年代之前,人们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运输、仓储等物资活动仅视为分散的独立的行为,没有看到它可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生产管理研究的重点都放在生产过程中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上面,没有人对物流管理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 第二阶段是在二次大战之后,生产过程管理的效益随着工业大批量生产的普及已不再那么显著,但是现有物流设施都由于相对落后而引起了“溢流危机”,整个商品流通过程中,物流费用不断提高,无法适应生产的进一步扩张,于是人们开始重视物流管理。这一阶段是以“硬件”设备的改善为主要特征,大型物流设备的更新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大提高了整个物流系统的能力和生产效率。同时人们也开始逐渐把整个物流过程视为一个统一的领域加以考虑,研究如何提高商品流通全过程的整体经济效益。 进入70年代以后,物流进入了强化管理阶段,石油危机的爆发使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另外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引起了社会物流量增幅减小。企业管理的压力比以往更大,发达国家都努力强化物流管理。其特点是由过去的硬件投资,扩大输送能力为主,转向以软件技术改善,强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同时这一时期开始发展快速货物运输系统,开始普及集装箱国际多式联运,建立集约化仓库、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这一时期物流管理的另一个特点是人们对物流的管理研究已不是停留在单一产品或某一地范围内的物流,而是开始重视社会物流所带来的效益。对物流的研究已不再是原材料、半成品、产品等环节,而是把所有的物资流动分为运动和滞留两种状态。物流管理的目标是要在成本一定的约束下,使处于运动状态的物资流动越快越好,使处于滞留状态的物资数量越少越好。这样就能实现社会物流成本的最小化。 从理论研究方面,物流管理理论也逐渐成熟,成为企业管理理论中的一个自成体系的研究领域。在美、日和欧洲大学的管理学院都把物流管理列为一门必修课,并且也因实际部门的需要,形成了专业研究队伍,从而引导物流管理进入新高度。 90年代以来,物流管理出现了若干新特点。首先是对管理提出了新的目标,即“及时供货”(just in time )和“零储存”,这对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第二个特点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EDI(电子数据交换)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人们用标准化的信息流取代传统的手工单证管理,使物流在任何一种状态下,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通过计算机和现代通讯系统进行严格的监控和追踪管理,从而引起了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物流管理的结构性变革。 第三个特点是全球物流标准化趋势。跨国公司的经营方式普及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推动了物流全球性标准化管理的新观念。在国际集装箱和EDI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人们开始进一步在物流的交易条件、技术装备规格,特别是单证、法律环境、管理手段等方面推行国际的统一标准,使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融为一体。 物流管理的第四个特点是其管理范围已超出了对物资流动的管理,而是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为一体的全方位管理。通过EDI技术可以把商业交易与运输、仓储、通关、保险、金融结合起来,在瞬间完成从贸易到结算的全过程,也就是说可以实现商品生产、贸易和资本经营的有机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 邮电企业管理 刘秉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