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市场学理论界及企业家注入巨大的精力去研究和总结西方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创立和发展了微观市场营销学。长期以来,西方市场学学界一直偏重于对微观市场营销的研究,并已出版了无数有关专著,创建了许多有关报刊。但是对宏观市场营销的研究则始于70年代,有关宏观市场营销的著作也屈指可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宏观市场营销对西方国家不重要。事实上,西方国家为了保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在二战后,强调政府采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对社会经济进行间接调控,其中亦包括对宏观市场营销活动的调控。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即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同生产社会化的根本矛盾,不仅不能调节资本主义总体经济的平衡,连宏观营销所涉 及的商品社会总供需的平衡也难以实现。因此西方国家市场学专家们较少重视从保证社会 总供需平衡的角度来研究宏观营销,他们对局部营销状况的关心超过对全局的关心。而且他们主要从法律与道德角度来研究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在宏观营销中的作用,即研究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符合法律及道德标准时,对广大用 户及社会产生的积极效果,反之,当企业营销活动违背法律与道德标准时,对广大用户及社会利益带来的消极作用。 我国对西方微观市场营销学的引进,始于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时期。经过十多年来对微观市场营销学的研究与应用,对我国企业的营销实践及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调控是构成政府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宏观营销理论研究的关注点是宏观营销如何促进社会总供需的平衡。而我国宏观营销实践中存在的诸多掣肘宏观营销职能充分发挥的因素,从而造成某 些运行环节的梗阻,从反面向我们提出了重视对宏观营销理论研究与应用的迫切性。 要加强对宏观市场营销的研究,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市场营销理论 ,当务之急是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迅速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其中与宏观市场营销紧密相联 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因此,现代企业制度应当是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 要,企业真正成为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一种企业体制。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关系明晰,即确立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和企业法人财产关系;还要求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还应当是经营机制灵活的企业制度,即要求改革企业的行为方式。为此,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主体,从而使企业自觉地面向市场,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及开展营销活动。良好的微观营销活动为宏观市场营销活动的正常运作提供前提和基础,也为宏观营销获取高社会效益提供条件。 2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机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也是保证宏观市场营销及企业市场营销健康、迅速发展的 要求。转变政府职能,主要是要求政府原来对社会经济活动(宏观市场营销活动及微观市场营销活动也包括在内)的直接干预,转为采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及必要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要求建立计划、金融、财政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的机制,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因而,要加速财税、金融、投资和计划体制改革的步伐,使计划从原来高度集中体制变成主要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以及需要配套实施的经济政策;使中央银行以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调节货币供应量,并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使财政通过运用预算和税收手段,着重调节经济结构和社会分配。政府还应运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来调节社会总供需的基本平衡。政府职能的转变及健全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建立,为宏观市场营销及企业市场营销创建了宽松的、良好的宏观环境,为市场营销中的平等竞争提供了保证。 3培育和发展市场。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没有完备的商品市场及要素市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就无从谈起,同样,企业难以成为市场竞争主体,从而也影响宏观市场营销的健康发展。我们要建立的市场体系是统一的,而不是分割的,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竞争的,而不是垄断的,有序的,而不是混乱的。 迄今为止,我国对宏观市场营销学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只要少数学者在进行研究,如武汉大学的甘碧群教授。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企业营销及宏观市场营销活动将迅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