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面临国外皮化大军进入中国市场,而我国皮化工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实力悬殊又很大的现实,在市场竞争中怎样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谈一点我们企业的认识和做法。 1 皮化市场烽烟四起,内外混战,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世界皮革工业重心的转移,我国制革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同时国外皮化厂商也愈来愈看好中国市场,已从委托代理商在中国市场销售发展到在我国合资生产,这样,又有了价格和地域优势,其来势更加凶猛,大有占领中国市场、控制中国市场的势头;我国皮化工业自八十年代以来得到迅速的发展,生产厂家、品种、产量成倍增长,也有成为市场认可、性能优良的名牌产品。但是,由于我国皮化工业起步晚,规模普遍偏小,发展也不平衡。行业管理混乱,重复生产和低水平生产较多,优质名牌产品得不到有力的保护,难以形成民族产品的整体竞争力,这些都制约着中国皮化工业的健康发展,给国外皮化厂商大步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可乘之机。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竞争,竞争是无情的,面对国外皮化大军压境的态势,倘若国内皮化行业同仁尚未警醒,不尽快形成合力的话,那中国皮化工业的未来将是难以想象的! 2 产品质量才是企业致胜的利器 改革开放不可能逆转,中国必然要与国际市场接轨,国外皮化厂商也必然要进入中国市场。面对客观形势,对我国皮化工业既是一次极好的发展机遇,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说是机遇,首先是给我们增加了压力,迫使我们加强管理、重视质量、参与竞争。再有,与国外厂商的技术交流增多,使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差距,迫使我们不能不思考怎样缩短差距,抓住制革工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求得生存和发展;说是严峻的挑战,首先且不说国内皮化市场混乱无序和皮化厂相互拆台、实力分散的现状,仅就我国皮化企业的实力与国外厂商相比悬殊太大,资本、管理、技术、品牌都不能与之相比,我们拿什么去与人家竞争?!我国制革企业之所以喜欢使用国外皮化产品,主要是其性能优异、品质稳定,用起来放心,这点恰好是国产皮化普遍缺乏的。现实的情况是,我国有一些皮化企业不大重视产品质量,不重视产品开发,而喜欢急功近利和走“捷径”,市场开发期不肯投入,专干盗用其它产品名称以假乱真扰乱市场的勾当,技术靠“剽窃”和仿造,生产用劣质原 料,竞争靠低价和“回扣”。此风的滋长,严重制约了我国皮化工业和制革工业的发展。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正经历着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市场竞争也由以价格竞争为主转向以质量竞争为主。要想使你的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只有靠强化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而别无它法。避开质量而靠走“捷径”和用“手段”来竞争和占有市场,从长远来讲,肯定是行不通的。虽然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竞争,但竞争的实质和焦点是质量。国外皮化是因为质量稳定才受到我们的喜爱,日本家电、国外汽车莫不如此。无数事例已证明,产品质量才是企业致胜的利器。面对严峻的形势,不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而靠仿冒名牌、靠用劣质原料生产低价产品获利和靠销售“回扣”等急功近利的做法,迟早会葬送中国皮革工业的前程,企业迟早也会得到“报应”。 3 我们抓质量管理的作法 十多年的发展,“亭江皮化”的信誉不断上升,客观上讲是赶上了我国制革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更重要的是,十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始终致力于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功不可没。 3.1走过的历程 我厂始建一九八三年,当时产品只有一个改性菜油加脂剂,人员也只有几十名。由于刚开始从事化工生产,人员素质较差,不了解科学的管理手段,质量管理还局限于传统质量管理阶段,其特点是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进行严格的产品质量检验,还属于“死后验尸”形式的管理。但当时由于人员少、产品单一,管理起来也较容易,这种形式的质量管理也基本能适应当时的需要。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一些先进管理方法的引进,传统的质量管理方法暴露出了诸多弊端。靠事后把关只能做到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而生产这些不合格的产品也同样消耗了原料,同样耗费了劳动,返工和报废都必然要造成损失。最好的办法是怎样做能保证不出废、次品。1987年我厂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1988年就取得省全面质量管理达标合格证书,这种现代质量管理方法其特点是从过去的事后检验和把关为主转变为预防和改进为主;从管结果变为管因素,把影响质量的诸因素查出来,抓住主要矛盾,发动全员、全部门参加,依靠科学管理的理论、程序和方法,使生产的全过程都处于受控状态。通过该方法的实施,收效非常明显,职工素质得到了提高,特别是牢固树立了质量意识,能自觉用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几乎杜绝了不合格产品,损失也由此大大减少。今天,国家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际交往和贸易合作机会不断增多,国门打开,国外产品很自然地要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产品也应该走向国际市场。要开展国际合作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就必须遵守国际惯例,按国际惯例行事。ISO9000系列标准是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质量体系、深化全面质量管理的一套科学完整的国际标准,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护照”,在我国ISO9000系列标准的推行和认证工作已开始出现热潮。为使我厂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更加规范,符合国际惯例,提高企业质量保证能力,经过一段时期的准备工作后,去年,正式提出积极推行ISO9000系列标准,为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作准备。 3.2主要的作法 3.2.1决策层要形成共识,长抓不懈。质量管理不是权宜之计,不应是产品销路不好才会想到抓质量管理,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抓一时就想终生受益。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要求全员、全过程、全企业都要进行质量管理,其目的是向客户提供稳定可靠的产品,这与企业的基本任务是一致的。企业生存一天,质量管理就客观存在一天,质量管理搞好了,必然会促进企业发展。“质量第一、用户至上”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质量管理也不能赶“时髦”,只有老老实实地不断推进。在这些认识上,我厂决策层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几届厂长都能坚持亲自带头抓质量。 3.2.2健全机构,赋予职权。 要搞好质量管理,工作量也很大,涉及的内容很多,如质量教育、计量、标准化、质量改进、质量监督等等,同时对人员的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企业没有这样的机构,或者是与生产部门合设,这样,最不利于发挥质量监督的作用。我厂从1987年开始就独立设置质量管理机构,代表厂长行使质量管理的权力。为了工作需要,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业内部还倡导把最好的人才配给营销和质管部门,这样,质量管理工作的地位明显提高,使质管人员说话管用,办事有职有权。 3.2.3从抓职工培训入手,牢固树立质量意识。 每遇新的质量管理方法的推行,都坚持将职工普遍进行一次脱产培训考核。主要目的是提高认识,掌握方法,使职工能正确处理质量与数量、质量与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充分认识产品质量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使他们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思想,自觉地用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培训采用看录象和对照培训资料讲解相结合的办法,教师就是本企业质管人员经送培合格的骨干以及企业领导。培训结束要统一命题考核,考核成绩与奖惩联系,不合格者再参加下期培训。通过坚持培训考核的作法,一般操作工都接受过几次这样的教育,收效是明显的,质量意识已牢牢地固定在职工头脑中。 3.2.4完善制度,监督检查。 机构健全、质量意识树立起来后,接下来就是抓规章制度的完善。随着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原来的一些制度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形势,需要加以修正补充,还有一些制度尚属空白,还要建立。特别是推行ISO9000系列标准以及申请认证,对质量体系文件的要求更加完整、更加规范。在制度中,明确规定出企业有关部门、各级人员在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中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权限。做到质量工作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处罚有依据,建立一套以质量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考核奖惩办法和较完整严密的管理制度。制度的建立只是做到了有法可依,其灵魂还在于实施过程中敢于执行。在1992年1月24日的夜间突击检查中,鞣剂车间干燥岗位提前做了操作记录,违反了操作规程。当班3人中,班长是一名进厂两年的大学生,其余工人都是老工人。我们没有因为这些特殊情况而从轻处罚,反而因此加重处罚。我们认为大学生和基层干部更应该懂得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的重要性,所以在处罚上采取了从重的原则。因为本人当时不太接受,有抵触情绪,企业又决定将其辞退。临走时,本人与我交换意见也认为处罚是对的,愿汲取教训,两名老职工也心服口服,达到了处罚一例,教育一片的目的。 3.2.5将质量管理纳入重要的工作考核内容。 每年初厂长工作方针和工作计划必须要有质量管理方面的内容;科、室工作也要讲质量和效率;生产车间每月和年终目标考核,质量必须占否决地位。哪怕产量再高,消耗再低,其他工作搞得再好,只要产品合格率达不到,奖金照样“泡汤”。因为这样坚持下来,就不用厂长多费口舌,车间也懂得“99+1=0”的道理,会处理产量与质量的矛盾了,能自觉地做到宁可产量少,也要质量好。 3.2.6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在质量管理中,针对我们行业特点,结合企业实际,我们认为对职工的质量意识教育是重点,所以采取了看录像片、脱产培训考核、黑板报、厂报、标语、知识竞赛、劳动竞赛等多种形式强化质量意识;在对产品质量实施管理中,将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特别是原料、工序的管理作为关键来抓,建立了一套原料采购、质量检验、入库、保管、使用的管理制度,对保证产品质量特性的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厂的原料供应商是稳定的,事前已经过严格筛选,对原料质量、货源、交货期都是能够保证的。从根本上杜绝了一般厂家只顾降低成本来迎合个别制革厂家只出低价的要求,不断变换原料采购渠道,一再降低原料质量标准的作法。这样做制革厂吃了亏,因为质量差的原料其产品性能绝不会好,虽然成品革当时的差异不会很明显,但随着贮存或使用时间的增加,就会看出一些问题。信誉没有了,订单也会逐渐减少。久而久之,皮化厂也会得到“报应”。即使在前几年的涨价高峰,改性菜油加脂剂也一直使用国标2级高芥酸型菜籽油,而很多厂早已使用脂肪酸甲酯替代了,要知道当时的原料差价每吨高达5000元,当时这样做,这个品种根本没有盈利,但我们为保证质量和信誉还是坚持下来了。再有羊毛脂和鱼油,我们一直坚持用进口的,当然价格比国产的要贵得多,但质量非常稳定。这些情况一般的制革厂是不大会去了解的。工序是生产过程的基本单位,在工序管理上主要是抓工序标准化和严格执行工艺操作规程,树立“下道工序就是用户,要为用户负责”的质量意识,做到上道工序中间体不合格,下道工序拒绝接收,相互监督,在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工序建立质量控制点,重点预防。 3.2.7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产品质量的升级、换代、创优。 质量管理方法的不断完善和规范,本身就是科技进步的表现。要提高产品质量,更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在我厂的发展历程中,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产品开发工作做得较好,产品升级、换代快,我们把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紧密地与提高产品质量相结合。在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根据市场需求趋势和跟踪国外先进技术及产品,来确定开发产品的质量目标,为保证产品使用过程的质量奠定了基础。在技术改造中,不单是产量的扩大,而且注重结合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在鞣剂和加脂剂技改工程中,做到了产量、质量共同提高。鞣剂技改至今在国内是第一家使用先进的二次进风低温干燥工艺,使KMC系列鞣剂的溶解性得到大大提高;结合加脂剂技改工程解决L-3加脂剂色泽差异问题和L-3产品系列化,增加产品特性(如油感强、带鞣性等功能),使这一名牌产品的使用价值得到了更大提高。实践证明,科技进步对产品质量提高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4 质量——永无止境的追求 亭江化工厂由于坚持走依靠科技的路子,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从建厂至今的十多年来,企业做到了连续递增发展,“八五”期间产销量增长2.56倍,年平均递增速度达到21%,产品在用户中的信誉也不断上升,一个产品曾获国际金奖,四个产品被确定为国家级新产品,一个产品获国家星火奖,一个产品获省星火奖,一个产品获省科技进步奖,五个产品获省优秀新产品奖,KMC系列鞣剂、KRI系列鞣剂、L-3加脂剂已列入四川省名牌产品计划,企业还被国家科委批准为西南皮化材料综合技术开发基地,被化工部确定为全国皮革化学品生产基地。路漫漫其修远兮。过去,在质量管理方面我们只是做了许多基础工作,有了一定收效,这些努力还很不够。国务院1997年初发布的《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明确地提出了今后5年到15年的质量目标。对照这一目标,我们行业,我们企业的差距是很大的,未来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美国和欧洲的专家学者认为,“21世纪的经济大战中,质量将成为和平地占领市场的最有力的武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题”。在现代国际贸易中,质量竞争已经取代了价格竞争而上升到首要地位,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基本上是以质量为中心而开展的。面临这一严峻的形势,对照我们所做的工作,差距是显而易见的。现在,我们企业的工作要更加自觉地围绕市场转,跟着用户走,用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去占领市场,站稳市场,扩大市场,走优质、高产、低耗、高效的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因此,质量将是我们企业永恒的主题。 5 振奋民族精神,迎接市场挑战一个国家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和爱国之心非常重要。 我国皮化行业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就整体水平而言,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我们承认这是事实。但是,同时也应该承认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确实也有部分产品是被证明能达到或在某种性能上超过国外先进产品水平的,这点在我们与国外技术交流中,国外专家都得承认。可是这些产品在向国内一些制革厂推销中,被以过份挑剔的作法拒之门外,或者将价格与一些明知是质量低劣的产品比较,或者宁愿以成倍的价格去进口性能相差无几,或根本就没有差异的产品,使这些本来性能较好的材料得不到应有的推广。外国的月亮不一定比中国的圆,爱护民族品牌,倡导使用国货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中国的彩卷如果没有“乐凯” 撑,我们所用的彩卷价格就会成倍地增长;同样,如果没有我国皮化工业的发展,今天我们制革厂的生产成本肯定还会有较大上升,只有民族品牌与国外产品抗衡,相互竞争、两者并存的局面才对国内制革行业有利。因此,呼吁我们制革企业的厂长、经理、工程技术人员们,对国产皮化材料再多一些爱护,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为了民族的振兴!以上是我们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认识和一些抓质量管理的主要作法。我们知道,这些认识还是很肤浅的,作法也不见得很科学。但我们总是在想,作为中国皮化工业的一员,我们应该有所作为。我们能认识到什么程度,工作就要跟上,哪怕只是基础工作也好,特别是在当前,制革行业不太景气的情况下,作为与制革行业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的皮化厂对皮革行业的振兴又能做些什么呢?想来想去,还是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最现实。当然,这也只是一家之见,我们愿与热心的皮革行业同仁共同商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