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市场营销 >> 营销攻略 >> 营销战略 >> 正文
开展润滑油产品质量认证的必要性及展望           ★★★ 【字体:
开展润滑油产品质量认证的必要性及展望

作者:佚名     人气:424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介绍了我国现行润滑油标准的制订和产品质量认证情况,对比国外指出我国润滑油实施产品质量认证的必要性和对未来认证形势的展望
  1 前言
  迅速推进的工业化进程,使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为提高产品的信誉度,参与日趋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产品质量认证即第三方认证应运而生。建立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国际上已有不少成功经验。在本世纪20年代,英国率先采用风筝标志,对铁轨进行质量认证,开创了产品质量认证的先河。
  80年来,这种形式已成为世界各国对产品质量和企业管理进行评价和监督的通行做法。产品质量认证,由政府或民间机构进行工作,由社会大众进行监督,这种形式源于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用于市场经济条件,是规范市场行为的有利手段。凡经过产品质量认证的产品都可带有特定的认证标志,带有认证标志的产品在市场上明显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在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过渡阶段,过去所惯用的润滑油标准制订与实施监督模式已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根据国情,建立我国的润滑油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2 润滑油标准制订与实施监督
  在我国,润滑油产品标准分为三级,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
  2.1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润滑油产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分别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发布实施。改革开放20年来,润滑油国、行标制修订工作大致可分为三步。第一步,采用国际标准确定并建立我国的标准分类体系,1981~1998年间共制定润滑剂和有关产品(L)类分类标准14个,其它分类标准和导则7个,使基础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第二步,将标准制定工作贯穿于润滑油产品研制攻关的过程中,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在“七五”至“九五”攻关中制订了一批润滑油主要品种产品标准,为油品的更新换代和国产化提供了依据;第三步,对润滑油主要品种标准进行系列化工作,1993年至今,制定了汽油机油、柴油机油、工业闭式齿轮油、液压油和冷冻机油等系列标准,减少了标准个数,提高了采标水平。到1998年底为止,共制定润滑油脂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112个,其中基础标准21个,润滑剂及有关产品(L)类产品标准75个,添加剂产品标准16个。
  2.2 企业标准润滑油产品
  企业标准由生产单位制订,分别报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两级备案。按照标准化法,企业可制订国、行标以外的和高于现行国、行标的企业标准。1996年以前,对企业标准的管理一度松懈。1996年以来,原中国石化总公司开始对所属企业进行企业标准的清理和备案审查,对不符合备案原则的企标不予备案,对存在问题的企业标准执行修订重报。到目前为止,经备案审查的石化产品企标共1158个。
  一般来说,国、行标适用于量大面广的产品,而各种各样的小批量、高档次的产品则适合制定企业标准,也正是这些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因此,建立企业标准备案审查和定期复审制度不仅对加强润滑油产品质量管理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和鼓励企业积极制订高于国、行标的高档产品企业标准,以便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信誉。综上所述,20年来,润滑油各类标准制修订工作已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可行的制度,并有条不紊地开展。
  但是,标准制定与实施监督相脱节是近10年以来困扰我们的问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标准几乎都是强制性的,其实施监督基本上是企业内部的行为。近10年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由于利益的驱动,润滑油产品市场出现了十分混乱的局面。各地出现了许多小型调合厂,其中不乏既无正规生产设备,也无检测手段的企业,其假冒伪劣产品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使用户蒙受经济损失。由于一直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标准实施监督机制,市场的混乱状况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开始了市场抽查打假活动。

  近年来,对汽油机油、柴油机油、液压油等品种进行跟踪抽查,对不合格产品和企业予以曝光。这一活动虽然有着一定的威慑作用,但由于抽查面的局限,很难以此来规范市场行为。由此可见,标准实施监督和产品质量保证的旧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新机制势在必行。
  2.3 日本炼油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模式简要介绍
  1998年11月,原中国石化总公司组团,赴日本进行炼油企业ISO9000交流活动。现对日本炼油企业产品质量认证及监督管理情况作简要介绍。日本在战后根据其标准化法建立了一整套国家监控的质量保证制度,并不断充实完善。日本自1949年开始实行JIS标志制度,60年代以来在生产企业广泛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C),90年代中期以后与世界同步,推行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产品质量在世界上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就石化产品而言,上述三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构成了日本独特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JIS标志制度(产品质量认证)+TQC(全面质量管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JIS标准是日本国家工业标准。JIS标志制度是经日本国家允许获准的经营者在产品质量、性能和安全等方面符合JIS标准要求的产品上使用的标志。具有JIS标志的产品,消费者和生产者可放心采购,免去进货校验。企业为取得JIS标志必须具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产品必须稳定地符合JIS标准。在此基础上企业提出认证申请,由主管大臣或指定的认证机构派审核员到企业,审查其产品是否有能力继续保持符合JIS标准的要求。通过JIS认证的产品,可在产品的货单、加油站和各类包装物上,进行JIS标志的标示,同时由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告。目前获准使用JIS标志的炼油企业有汽油38家、柴油35家、润滑油14家。全面质量管理这一管理理念,是建立在尊重员工、充分发挥员工在生产与管理中的积极性,在做好本职工作、为后续工序服务的基础上,使全员、全面、全过程、全部门动员起来,追求整个生产经营过程最佳化,保证产品和服务让用户满意。
  日本人对TQC有着特殊的感情,90年代以来,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成为当今世界质量管理的主流,日本不得已开展ISO9000认证,以取得世界市场的通行证,但仍将TQC中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坚持下来,并较好地与ISO9000相融合。由此可见,日本炼油企业的标准实施与质量管理以JIS标志制度为基础,并将ISO9000和TQC贯穿其中,这一质量保证模式使日本产品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我国产品质量认证概况我国的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始于1984年,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近10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截至到1998年12月,已建立了电工、汽车安全玻璃、玩具、汽车、轮胎、药品、环境标志和医疗器械等产品认证机构,在机械、电子、轻工、建材、化工、医药、食品、冶金等领域开展认证工作
   到1998年12月31日止,共向8640家企业发放35041张认证证书,其中国内企业8519家,颁发证书32080张,外资及国外企业91家,颁发证书765张。
   为了规范认证机构的管理,中国于1995年建立“产品质量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CP)”,它是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依法授权,统一负责产品质量认证机构国家资格认可及获准认可后的日常监督的评定组织。该委员会成立以后,已对涉及人身安全、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产品逐步实施安全认证,并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进一步开辟新的领域。

   产品质量认证不仅仅进行抽样和产品检验,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企业为了申请产品质量认证,必须依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生产产品,同时按照ISO9000族标准建立质量体系。在质量体系运行一段时间后,由认证机构派审核小组到企业进行质量体系审核,同时抽取样品送检验机构按产品标准进行检验。在质量体系审核和产品检验都合格后,认证机构向企业发放产品质量认证证书,产品方可使用认证标志。其后,认证机构就担负起对产品质量的监督责任,并定期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对质量体系进行复查。发现问题,则要求其进行整改,整改不合格的,撤销认证资格,停止使用认证标志。
   产品检验只测试最终产品是否达到技术要求,质量体系审核则对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审核。申报企业在获得认证后要继续做大量的技术和管理工作以保证产品符合标准,质量体系正常运转,可谓是双管齐下。因此,产品质量认证实质上是一种更有效、更深入也更广泛的动态监督过程,是社会对产品质量的较完善的监督形式,也是标准实施监督的有效手段,这一型式特别适合润滑油产品小批量、多品种、可有小包装、易于标识的特点。
  4 国内有关方面努力推动石化产品质量认证工作
  自90年代以来,石化产品市场尤其是润滑油产品市场出现的混乱局面使我们意识到,质量管理工作应当跳出过去的模式,尽快与国际接轨。开展石化产品质量认证势在必行。
  国内有关方面正积极推动石化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开展。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一贯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工作,于1997年10月成立了“石化产品质量认证中心”,其宗旨是通过内部认证,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市场信誉,目前已在润滑油领域开展工作。重组后的石油、石化两大集团公司已经达成共识,将共同努力,推进石化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开展。近来,中国石油学会(犆犘犛)对开展石化产品质量认证工作也给予极大的关注。产品质量认证作为一种标准实施监督和产品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在我国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石化产品质量认证制度的建立将有力促进21世纪我国石化工业的健康发展,使产品的质量管理工作与国际接轨。
润滑油   梁红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