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自由贸易基础上,因此在现实中,大量存在着国内市场价格高于或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出口。本文就内高外低的商品出口在我国客观存在及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其对策展开论述。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在国内市场上,价值由该国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在国际市场上,价值由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由于各国的生产力水平不同,同一商品在国内市场与在国际市场的价格也是有差异的。国内市场价格可能会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也可能会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应出口那些国内市场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商品;应进口那些国内市场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产品。这样,可以使贸易参加国得到较多的贸易利益。 由于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自由贸易基础上,因此在现实中,不仅大量存在着国内市场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出口,还存在着国内市场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出口。 一、内高外低的商品出口在我国客观存在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新兴工业化国家。但从具体的部门、具体的商品来看,我国有些商品,由于资源充裕或技术领先,在国际市场上有绝对优势,如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应该说,我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品种与总量都不足。个别数量充足的产品又受到进口国配额等贸易壁垒的限制。所以,从我国实际出发,只出口绝对优势产品,不足以维持我国进出口的基本平衡,也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在现阶段,我国还出口一些国内市场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的商品。据测算:一台国产彩色电视机在国内售价为4500元(据国内市场21、25、29寸三种国产彩电平均价格计算),而向国外出口每台售价仅为1100元左右。冰箱压缩机每台在国外售价仅为国内市场价的70%。这种现状的存在,与我国的对外贸易体制、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说: 1、长期以来,我国以出口创汇作为外贸企业的工作中心。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给企业下达指令性创汇指标,企业必须完成,1994年,随着外贸管理体制的改革,出口创汇已由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但这种指导性计划是否完成,往往与企业贷款、领导业绩、职工福利都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在执行中,企业仍将其作为硬性任务。为完成出口创汇指标,企业在国内高价抢购货源,在国外低价竞销商品。不少产品的出口换汇成本不断上升,国际市场价格却连连下跌。企业经济效益也因此不断滑坡。1996年,全国有一半以上的外贸企业亏损。 2、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有外销比例要求。至1996年底,在我国注册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已超过12万家,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力量。1996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615亿美元,占我国总出口的40.9%。由于目前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非国民待遇,因此对外商投资企业有自行解决外汇平衡、确定产品内外销比例等方面的要求。外商投资企业为了符合这些规定,在国内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时,也不得不出口。 3、农产品需要进行品种调剂。我国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国内小麦、大米、玉米、大豆四种粮食的批发价分别超出了国际市场上同类商品价格的35.3%、14.4%、20.7%和27.6%。由于农产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不仅涉及到经济问题,还涉及到政治。面对布朗提出的:谁来养活中国人?我国政府领导人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可以养活自己。因此,即使国内市场价格高于国际市场,我国也不可能大量从国外进口粮食。目前,我国农产品在基本自给的基础上,主要进行品种调剂。出口大米、玉米,进口小麦。这种为调剂品种而进行的出口,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会依然存在。 二、内高外低的商品出口面临挑战 内高外低的商品出口,在我国由来已久。这些商品的出口,对发展我国对外贸易曾起到过巨大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认识到牶这类出口商品中的大多数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内高外低的商品出口面临严峻的挑战。 1、两个转变促使企业重视出口换汇成本。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是党的十四大和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确定的今后十五年工作指导方针之一,是关系到“九五”计划和2010年奋斗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性转变。对外贸易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内高外低的国内市场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要尽快实现两个转变。由原来的以出口创汇为中心,转变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这就要求出口企业严格核算出口成本。当国内市场价格高于国际市场时,企业无利可图,便不会再从事这种商品的出口。 2、出口退税政策使企业难以进行内高外低商品的出口。1995年7月、1996年1月我国两次调低出口退税率。目前,农产品、煤炭出口退税率为3%;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的工业品和原按13%税率征收增值税的其他货物为6%;按17%的税率征收增值税的其他货物为9%。出口退税率的大幅度下降及退税时间的滞后,使得许多从事内高外低的商品出口,并用出口退税弥补其差额的企业,陷入困境。出口企业普遍认为现行的退税政策,不能做到及时足额退税,加大了企业的出口成本,企业再无能力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前提下,从事价格内高外低的商品出口。 3、国民待遇要求取消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外销比例。我国给予外商投资企业不同于国内企业的待遇。其中既有优于国内企业的减免税等,又有劣于国内企业的产品外销比例要求等。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非国民待遇有悖于国际贸易惯例,也不符合市场经济所倡导的平等竞争原则。所以无论是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还是中国争取加入世贸组织来讲,今后还是要给外商投资企业予国民待遇。实行国民待遇意味着取消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外销比例、外汇平衡要求等,外商投资企业的市场取向由市场利益来引导。当国内市场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时,外商投资企业会直取国内市场。 4、国内外市场价格变化趋势不利于缩小价格的内高外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市场价格将有变化。专家预测:第一,能源价格呈上升趋势;第二,不可替代商品价格呈上升趋势;第三,农产品价格呈上升趋势。第四,机电产品将稳中有降。从国内市场价格变动看,随着中国经济高速稳定增长,物价上涨的趋势难以逆转。1996年我国实现了经济“软着陆”,未出现通货膨胀,但今后价格总水平仍将处于上涨趋势。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工资增长的影响,价格将有上升。在我国出口商品中,机电商品为482亿美元,占总出口的32%,与国际市场机电产品价格的稳中有降相比,即使国内市场机电产品价格不上涨,也难以缩小内高外低的商品的价格差异,占我国出口第二位的是纺织品,1996年出口37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4.6%,国际市场对纺织品需求不旺与国内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双重影响,将导致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难以改变内高外低的现状。 三、扩大我国集约型出口的对策 1997年,我国进出口的目标为3100亿美元,进、出口各为1550亿美元。今后,我国也主要以进出口平衡为出发点,来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内高外低的商品出口面临诸多困难,要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集约型出口,应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整顿外贸经营秩序,避免低价竞争。目前,在我国从事对外贸易的有外贸公司、外商投资企业、有外贸自营权的大中型企业。各贸易主体为争夺国外市场,往往采取低价竞争策略。结果使得一些本应在国际市场上赢得高价的商品,反而亏本销售。我国的丝类、真丝绸缎出口约占国际市场同类商品贸易量的90%和45%。一般说来,占市场份额40%以上,就可形成垄断,获取高额利润。但由于国内企业的恶性竞争,国内连年爆发“蚕茧大战”,国外市场价格不断下跌。1996年国内丝绸的出口换汇成本由1990年的1美元4.08人民币上涨到1美元8.70元人民币。出口1美元亏损0.4元人民币。整顿外贸经营秩序、避免低价竞争,是丝绸、镁砂等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占较大份额的产品,缩小国内外市场价格内高外低,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关键。 2、开展规模经营,降低产品成本。我国生产企业、流通企业规模偏小,难以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如果以资金为纽带,集中生产、集中经营,甚至是产、供、销一条龙,可促使企业通过规模经营,降低产品成本,降低价格,扭转国内外市场内高外低现象。我国轿车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这与汽车行业的非规模经营有直接联系。目前,汽车工业做为幼稚工业受到高关税和国家相关政策的保护,还在国内维持较高的份额,但幼稚工业不能永远幼稚,中国汽车工业出不能以进口替代作为最高目标。因此,要将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为出口创汇型产业,必须通过规模经营,把价格降下来。 3、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商品附加值。1996年,虽然我国制成品出口已占出口总额的85.5%,但其中真正上档次、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还较低。我国应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开发、生产、出口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要重视品牌的创立与宣传,用名牌来提高商品的附加值。 4、改进出口退税,做到及时足额退税。出口退税是国际上通行的国家支持出口措施。各国都以无税价进入国际市场。由于我国现行的出口退税政策,不能做到及时足额退税,因此,进入国际市场的是含税价格,这也是造成国内市场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应在打击出口骗税行为、加强税收征管的同时,真正实现“多征多退、少征少退、不征不退”,增强外贸企业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前提下的出品创汇能力。 安徽财贸学院贸易经济系 闵树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