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认为,劳动力价格是劳动力市场的核心,它在劳动力市场中可以发挥巨大作用:(1)减少劳动力市场工资定位的盲目性,提高市场成交率;(2)调节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3)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企业工资制度改革;(4)提高企业竞争力,改善投资环境。当前,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不仅要注意其基础设施的完善,更要抓住影响交易的关键环节——工资指导价格,以此来带动和影响劳动力市场的繁荣和健康运行。 近几年来,随着就业方式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配”向市场调节的转变,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有了很大发展。相当规模的交流大厅,现代化的信息收集和发布设施,一条龙式的方便快捷的服务,基本上能够适应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需要。但是,深人调查和分析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交易,却发现还有一个重要问题需引起重视,这就是劳动力市场的工资价格。 观察和分析各类各样的市场,诸如百货市场、蔬菜市场、木材市场、汽车市场、股票市场,其交流的场所和服务手段当然是影响交易的重要因素,但对于买方和卖方来说,直接影响其利益的是价格,因此,交易成败的决定因素在于价格。就一般规律而言,滞销的商品,价格一降就可能畅销一空;紧俏的商品,价格一扬,就可能使争购得到抑制。作为生产要素市场的劳动力市场也逃不脱这个规律。我们常常看到,在劳动力市场上,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能否成交,焦点每每集中在工资价格上。一些用人单位反映:我们自认为许诺的工资不低了,可求职者却说同样的工作别的单位工资高,我们又找不到依据。许多求职者在劳动力市场上游来荡去徘徊不决,一个重要因素是对用人单位许诺的工资心里没底。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和运行。为解决这个问题,北京市劳动局通过统计、测算、分析,建立了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格公布制度,对劳动力市场主要职位工资价格,每季度发布一次,受到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方的欢迎,并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供求关系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市场运行的客观规律和北京市的实践告诉我们:价格是市场的核心,劳动力市场亦如此。当前,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不仅要注意如像交易大厅、微机、电子屏幕等设施建设,更要抓住影响交易的关键环节———工资指导价格,以此来带动和影响劳动力市场的繁荣和健康运行。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格。首先,工资指导价格不是某一用人单位招工时给予的工资标准;其次,工资指导价格也不是求职者单方面要求的工资标准;其三,工资指导价格更不是政府指令的工资标准。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格应是政府对当时各用人单位的工资平均水平、人力资源成本、劳动力供求关系等进行综合测算分析,制订出的有一定权威性和社会性,并被多数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认可,对确定劳动者工资有一定参照指导作用的工资价格。这种工资指导价格的特点是:第一,客观性。它是由来自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数据测算而来,是在市场交易中自然形成的;第二,社会性。它不代表某一用工单位和某求职者,而是最大限度地囊括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要求,与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愿望相吻合,对某些超出客观的主观要求给予纠正和平衡;第三,合法性。工资指导价格一般由代表政府的部门发布,必须符合国家和当地法律法规,比如,最低工资价格不能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不能对农民工制定歧视性工资价格等;第四,指导性。工资指导价格虽由劳动部门发布,但并不是政府规定的工资价格,而只是一个指导性的参照标准。用人单位可以上下浮动。它的指导作用在于:由于其合理并被供求双方认可,促使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自觉运用这个指标调整各自的行为。 由此使我们明了工资指导价格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其一,减少劳动力市场工资定位的盲目性,提高市场成交率。一些用人单位往往只依据本单位的情况承诺用人工资价格,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因为只知自己一方天地,不知外边更广阔的天地;一些求职者由于信息不灵或活动范围的局限,也往往对用人单位给出的工资价格拿不准,在交易过程中的讨价还价往往相距甚远,而且双方的依据均显不足。有了工资指导价格,双方都有了参照的基准线,让步也不会太离谱,“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现象就会减少,成交的概率会大大提高。其二,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是市场的晴雨表,对商品市场的调节是非常灵敏和有力的。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指导价格,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调节也是很有效的。某一职位的工资指导价格偏高,说明此类职位对劳动力的需求看好。某一职位工资指导价位偏低,相当程度上反映出此类职位劳动力供大于求。由此而提醒和促使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自觉运用这个信号调整各自的行为。例如,某一职位工资价格较低时,此类求职者就会通过学习,培训等途径提高或改变自己的技术技能素质,使求职愿望在正确信息引导下向其他类项转移,从而使劳动力供求关系保持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其三,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市场条件下政府对企业工资的管理将由以直接的行政管理为主逐步向间接调控指导、咨询服务为主转变。各级政府通过发布劳动力市场指导价格,规范和引导企业工资分配,同时通过劳动力价格和企业人工成本调查,制定相应的限制高收入、保护低收入的工资分配政策,为劳动力市场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为最终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政策保障。劳动力市场工资价格的定期公布,还会影响各行业内部工资自觉以市场工资率为参照进行调整。由于今后行业间的工资差别将主要取决于经营状况的差别,从而使工资结构按市场规律向良性化方向发展。其四,提高企业竞争力,改善投资环境。企业工资价格和人工成本高低,直接影响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企业经营者可以通过工资指导价位了解与自己同类的企业用人工资状况和人工成本,从而分析本企业在同类中的位次;投资者也可以据此了解不同地域、不同企业的投资环境,从而影响经营者、投资者在经营活动中适时调整工资分配政策和投资行为,保持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为发挥好工资指导价格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确定和发布工资指导价格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科学。要客观科学地汇集数据。比如,当地社会平均工资值,某职位在职人员现行平均工资值,求职人员欲望平均工资值,市场求职倍率(即求职人员与岗位空缺数值比),以及某职位的工作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都要科学地采集整理而后排列出各数值在工资指导价格中所占的份额,使测算出的工资指导价格尽量贴近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成交的水平;第二,要公正。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格是代表政府发布的,因此,既不能偏向用人单位,也不能偏向求职者,要使双方都感到公平,都能接受;第三,体现政府意图。市场经济的调节方式是政府调节市场,市场调节供求。政府对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调节应通过工资指导价格体现出来。比如,某些苦、脏、累、险的岗位空缺较多时,可适当提工资价格,某职位劳动力供过多大于求时,可适当调低工资指导价格;第四,发布应适宜。发布时间一般以每季度发布一次为宜。发布形式不仅要在劳动力市场发布,还要通过新闻媒体予以多种形式地公布。一般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部门在本辖区内发布,也可转发周边和其他地区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格,供流动求职者参考,以减少劳动力盲目流动,强化劳动力宏观管理。 劳动力市场的大厅、微机、屏幕以及各种服务手段是市场的组成部分,但更重要的是由此而形成的劳动力市场价格信号。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格制度,是培育、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劳动力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工作。因此,推动劳动力市场建设,要把建立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格制度这项基础工作抓紧、抓细、抓好。 经济体制改革 刘素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