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资本营运 >> 财务重组 >> 正文 |
|
|||||
从“海扶科技”看重庆风险投资 | |||||
作者:佚名 人气:304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一、“海扶”科技融资的历程 2.超声聚焦刀的产业化 应该说,超声聚焦刀在临床治疗中的突出疗效,已成为其产业化过程中的催化剂,然而任何科技项目的产业化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资金问题很快成为超声聚焦刀产业化的瓶颈问题。在吸引投资加速产业化进程中,超声聚焦刀经历几落几起。 1998年初,超声聚焦刀的产业化到了最后冲刺阶段。前段的研究经费已是杯水车薪,到目前为止,在研制、开发初期四川省计划生育委员会提供的课题经费、四川省教育基金、国务院中青年专家基金、重庆市科委中青年专家基金、国家自然科技基金等提供的研究经费均在开发前期消耗殆尽,面对近一步开发、生产的需要、研究者们四处寻求合作、寻求投资,以缩短产业化进程。这时,作为重庆市科委所属的风险投资公司(下称投资公司),十分看好在技术上目前世界领先水平的超声聚焦刀研究项目;投资公司通过论证、认为超声聚焦刀对乳腺癌、骨癌、巨块型肝癌和软组织肉瘤等具有显著疗效。对中国这个有十二亿人口的大国乃至世界人类的病痛需求来说,无疑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而且每台设备的生产成本不高,即使以低于目前市场上的其它用途医疗设备的价格销售.也有很高利润。因此,重庆风险投资公司决定投资超声聚焦刀这一项目。 1998年6月.重庆风险投资公司与重庆某医科大学从其附属医院三方就超声聚焦刀的开发签订了投资合同。由三方共同出资成立股份制的研究中心。中心在形式上按合资公司组建,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拥有单项10万元的经费自主使用权。但不具备独立法人。而由医院对外代理法人,中心自负盈亏;对内则按独立核算单位管理。之所以不成立独立法人,是因为学校和医院担心成立法人后这个项目将脱离学校和医院。根据投资合同,投资公司投入600万元资金,占三分之一的股份约33.3%;而学校和医院的投入则主要是无形资产和科研设备(主要是前期研制的一台实验机),占三分之二的股份约66.6%。由此推算,中心总股本为1800万元。研究中心要向学校和医院支付横向发生的科研费用。为了使科研人员能全心全意地在研究中心工作,市科委又同时说服学校和医院校比例拿出11.1%轮的股份奖励课题研究人员。这样,投资公司和股份就降到了29.6%,从原来的投资合同来看,投资公司的股份减少了3.7%,支持科研人员66.6万余元,医院和学校减少股份7.3%,支持科研人员131.4万元,而科研人员的11.1%的股份,相当于人民币199.8万余元。事值此时.B先生为带头人的超声聚焦刀课题组,历时10年的领先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换算成人民币等值于199.8万元。 此后不久,由于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申领超声聚焦刀试生产许可证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这时,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就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1999年2月,学校和医院同意在保持原股份比例不变的情况下向工商登记注册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合资公司,但作为学校和医院资金投入的科研设备却不能过户到公司,因为事业单位的财产不允许对外投资,同时还担心资产过户会引起学校和医院职工的反感。为尽快取得试生产许可证,投资的四方很快便达成了共识,于1999年2月重新签订了四方(科研人员为新增的一方)投资合同,维持原股份不变、用中心尚未支出的200万元现金加上无形资产,共计300万元、注册成立了合资公司。很快,试生产许可证获得批准,两台商业样机开发成功。其中一台发往成都,一台自用。 样机研制出来、要进一步进行工业化生产和市场开发。合资公司已没有足够的资金。于是经重庆市委书记牵线、在政府的大力帮助下,经过二个月曲折的谈判,终于同深圳华侨城实业投资公司达成投资合同,由华侨城实业公司投资3000万元资金控股、重组合资公司,即现在的重庆海扶。在新组建的合资公司中,深圳华侨城实业公司实际到帐资金为2400万元,而海扶的注册总资本为4615万元,4516万股.其股份构成情况为:深圳华侨诚实业公司占51%的股份,研究人员占17%的股份,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二医院占15%的股份,重庆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占11%的股份,重庆医科大学占6%的股份。 在资金问题初步解决的情况下,本来该项目的产业化路程应走上了正轨。然而在公司的管理和经营理论上,深圳投资的企业与科研人员之间的意见出现了分歧。深圳投资企业认为科研人员应继续稿好产品的开发研究、而不能出任总经理搞经营管理。因为这样专业不对口,且浪费人才;而科研人员则认为技术是自己苦心若干年的心血结晶。不愿放弃企业法人的身份,同时认为社会对海扶技术了解不足,一般的市场营销规则不适用该产品的推广,必须要由专业人员来管理才懂行,否则连设备构造、性能都不清楚的人如何能经营管理好公司。这样的分歧意见僵持了半年左右时间,于2000年元月深圳投资公司转让了所持股份。海扶由B先生出任总经理。 聚焦超声刀的产业化路程走到这里又出现了问题,令研究人员心急如焚,任何人都明白一个道理:一项先进的技术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是动态值,研究成果的领先不代表产品的领先。如今,与超声聚焦刀同类的研究已经很多。在国外,美国和欧洲已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在中国,北京已研究出同类产品。重庆西南医院已有类似的研究成果正在进行。这表明技术竞争十分激烈,如果不加快速度,技术很快会失去优势。因此,风险投资中产业化的过程是比速度的。深圳华侨城实业公司拆资后,又通过多方牵线、寻求有眼力有实力的投资企业与海扶公司携手开创超声聚焦事业。终于,重庆x公司被海扶事业所吸引,同意将深圳华侨城拆出的2400万资金继投补入,其股份比例仍维持原状,保证了超声聚焦刀产业化的顺利进行。 目前.超声聚焦刀在历经坎坷后,已全而实现产业化,市场定位在全球。国内、国际向场已开始启动。迄今为止,已销售6台产品,其中一台由北京307医院购买,一台由北京肿瘤医院购买,一台由成都华西医院购买,一台由江苏医科大学购买,由上海联创投资公司出口两台。明年将召开第一届海扶医疗国际研讨会,这是走入市场的第一步。 二、透过案例的思考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重庆风险投资的现状,并且从中还可以窥视风险投资公司、风险企业、科研人员的不同心态和期望值,从而找出制约重庆风险投资的某些因素: 1、根据案例分析重庆风险投资的现状,重庆风险投资公司介入超声聚焦刀的研制项目,反映了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意识上真有较强的战略眼光。 超声聚焦刀作为领先世界水平的医疗项目,其本身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因此,选择聚焦刀项目为投资对象,无疑是投资者具有战略眼光的表现。 在资金投入阶段上。选择了初创阶段投资,这一阶段是超声聚焦刀初创风险企业阶段,产品处于开发成功到转入规模生产,这一阶段的投入要求高,但风险较小,因此。重庆风险投资公司在投资阶段的选择上是较为科学的。 在资金来源上,主要是财政拨款组成的风险资本,后来导入了深圳华侨城的企业资本。总的资本才4615万元人民币,对海扶的发展来讲资本规模太小,同时风险资本来源单一,风险相对集中,无法分散;同时,由政府财政拨款的风险资本,给企业一种误导,认为政府的钱不算投资,而应算支持性划拨。因此,海扶的风险资本组合与风险企业的认识存在错位,对后期企业的发展形成了消极因素。 在资本的退出上,没有科学的规矩,随意性太大,深圳企业的资本从投入到转出整个过程经历了不到半年时间,显得投资缺乏严肃性。风险资本还没有完成一个周期的循环,就转股退出。对风险企业的产业化过程增加了弯路,分散了精力,降低了效率。 从海扶的股份结构上看,深圳华侨实业公司投资2400万元,占51%的股份。提供设备和条件的医院和学校占21%的股份,而研究13年成果的科研人员小占17%的股份。从股份比例来分析,研究人员的智力成果没有进行评估。所占股份太小,实质上是对研究成果不公正的估价。 从超声聚焦刀产业化经历来看,1998年风险投资介入该项目时。超声聚焦刀处于领先世界的先进水平,而如今在国际和国内分别有不少同类研究成果出现,出此降低了技术的先进性。同时,投资者和企业在股份分配和转移以及行政事务上耗费精心的时间太多。耽误了产业化和进入市场的时间,降低了速度,使技术成果的领先性受到影响。为企业的后期发展减少了能量。 由此状况可以看出重庆风险投资还处于幼稚状态。 2、从案例透视投资公司、风险企业、科研人员的不同需求。 首先投资公司作为投资者,在资金投入时攒钱心态较为突出,缺乏战略投资眼光,对回报时间的长短缺乏心理准备,住住时间稍长,投资者就会表现出恐慌,进而影响其行为。再者,作为科研人员对研究成果的态度,就象农民种庄稼—样,从播种、施肥、除草到收割、入市。一条龙全部由自己包办完成;研究人员对自己的成果也总希望从研究、开发、产业化、市场化,每一个阶段都在自己的亲手动作下完成才足以放心;对投资者的高回报要求往往不理解,过分强调开发者的贡献和成就,不愿承认管理和市场营销的价值,考虑投资者风险较少.这样往往制约企业的快速成长。 3、从案例分析造成制约重庆风险投资的某些原因 第一,没有真正成熟的风险投资公司,特别是投资公司缺乏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第二,没有来源广—泛的大规模的风险资本,引入外地资本又因缺乏精神上的沟通而留不 风险资本;第三,缺乏依法运作观念,从投资者到风险企业到科研人员整体上法制观念淡薄;第四,没有风险投资特殊的市场退出通道,局限了风险资本的回收;第五,投资者运用投资组合较少,往往风险不能分散,局限了投资者开拓的手足。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