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资本营运 >> 企业改制 >> 正文 |
|
|||||
多层次资本市场与经济体制改革 | |||||
作者:佚名 人气:358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摘要] 2002年以来证券市场融资能力下降,关键原因就是单一的、行政管制的主板市场并没有很好地满足多层次的企业融资需求。从理论上说,资本市场只有通过面向需求最大可能的细分,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样化的市场主体对资本的供给与需求,才能高效率地实现供求的均衡,这样的资本市场才可能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市场监管的角度看,如能对企业多层次的融资需求作出合理的、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安排,监管部门相应地就能针对不同市场上企业的特点作出不同的监管安排,这样也有利于市场协调发展。 第五,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必然需要法律制度的创新。目前,《证券法》正在修订之中,实际上,在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方面,现行的证券法是存在很多缺陷的,需要根据新的市场发展需要进行调整。例如,现行《证券法》规定股票、公司债券及其他证券只能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第三十二条),其调整范围仅限于以深沪交易所为基础的集中交易市场,因而仅仅是针对主板市场的,而缺乏对于层次较低的场外交易市场等的约束,在证券交易所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即OTC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和代办股份转让市场等多元化的市场中,证券法目前仅仅覆盖证券交易所市场这一个市场,因此需要进行调整。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应当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首先,基于中国差异性极大的区域金融市场特征,实际上,在各地的中小企业已经开创了多种形式的的直接融资形式,这可以说也是特定发展阶段的多层次市场的组成部分,值得积极予以总结和引导,至少应当对群众的首创精神给予必要的尊重。从实际融资格局看,近年来一些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极难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但实际上中小企业的发展依然迅猛,这表明目前中小企业从非正规渠道的融资量非常大,银行方面的统计数据对此也间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其中就包括相当比例的场外交易。这反映了群众对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强大需求,仅仅依靠封杀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其次,原来对于地区性的柜台交易的清理,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群众首创精神的尊重,因此在一些地区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实际上,在现实金融需求的推动下,地区性的柜台交易在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史上出现得相当早。早在1988年,深圳和上海就开始筹办柜台交易,到1996年全国已经达到30多家柜台交易市场。随着市场的发展,不同的市场走向了不同的结局,深圳和上海转化为交易所,而北京、天津、沈阳、海南、武汉、成都等省级城市和山东淄博、四川乐山、湖北宜昌等地区级城市都继续在一定范围内运作。这些区域性的市场大部分是地方政府为搞活本地经济,促进股权流动而自行设立的区域性的产权交易市场。 不过,面对区域性市场发展的现实,监管机构却一直没有及时给予引导,没有及时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使得柜台交易出现了不少问题,最后被迫采取强制性的行政举措进行清理,到1997年,清理过程基本完毕,地区性的资本市场探索被迫中止。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首先,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必然会对原来的计划管制形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因此,此时不应借口稳定而再次象1997年那样对全国的区域性市场进行清理,因为这虽然可能赢得暂时的、局部的稳定,但却直接制约了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增长潜力的发挥。 其次,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选择的是迥异于西方成熟市场的发展道路。据统计,早在纳斯达克市场形成之前,美国就已经有3000多个柜台交易网点所形成的场外交易市场,只不过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这些柜台交易网点才用计算机技术连接起来形成了纳斯达克。而当前中国的资本市场的单一性,决定了中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太可能迅速地在一夜之间在全国建立3000个区域性的市场,也不可能等这些区域性市场逐步整合进而形成一个更大规模的市场,而可能是一个同时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会逐步形成风险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的子市场,有的市场投机气氛相对要强烈,对于这些不同风险程度市场的监管,同样应当把握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原来的单一管制的市场中,不同类型的融资者、投资者集中于同一市场,加大了市场的投机性;而且不同层级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方式、市场监督方式、监督成本、交易成本是不一样的。进行市场的分层之后,应对针对不同的市场特征制定不同的上市标准、信息披露方式等。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必须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会触及到当前经济金融体系中已经形成的利益格局,因此,需要协调好各种利益格局。 首先,要合理界定不同层次市场的功能定位。从目前看,如果我国的资本市场应当包括证券交易所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即OTC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和代办股份转让市场等几个层次的话,那么,究竟这几个层次应当如何确定其定位,需要慎重研究。例如,究竟目前的股份代办转让系统是否只需履行好退市公司“回收站”的功能即可?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将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纳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规划之中?以何种方式推出创业板市场?如何利用现有的各地区域性产权交易中心资源?这些都是利益关系十分复杂的课题。 其次,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会触及当前金融结构的一系列固有格局。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上,间接融资占据主导地位,间接融资中商业银行则是主导性的,银行贷款偏重国有大中型企业、偏向大中城市,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必然会对这些现有的利益格局形成冲击。 第三,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需要合理界定中央统一监管和地方政府监管的职能。从20世纪90年代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发展看,当时许多参与筹资的公司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转制而来,这些企业和地方政府往往把重点放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而企业改制本身却往往被忽略,因此,许多国有企业在面向资本市场融资的同时,并没有建立适应市场运作机制要求的多元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因此,如何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合理划分对区域性资本市场的约束权力和责任,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必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首先,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是整个金融市场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美国为例,因为美国已经形成了以纽约交易所为主,纳斯达克市场和区域性市场等各个交易市场相互支持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能够为不同性质的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选择,而且也能够保证上市企业和投资人在资本市场中进行可选择的、连贯性的运营与投资,更好地保证投资人的利益。客观的比较研究表明,为什么全球的创业板只有纳斯达克一枝独秀,而日本、韩国甚至香港等都出现很大的调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市场缺乏多层次、适应不同投资者和上市企业需求的、相关之间密切联系的市场体系。 反观当前中国证券市场,之所以2002年以来证券市场融资能力下降,不能很好地显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良好趋势,关键原因是单一的、行政管制的主板市场并没有很好地满足多层次的企业融资的需求。从理论上说,资本市场只有通过面向需求的最大可能的细分,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样化的市场主体对资本的供给与需求,才能高效率地实现供求的均衡,这样的资本市场才可能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从市场监管的角度看,如能对企业多层次的融资需求作出合理的、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安排,监管部门相应地就能针对不同市场上企业的特点作出不同的监管安排,这样也是有利于市场协调发展的。 其次,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将主要是满足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而这些企业正是中国经济增长中最为活跃的因素,通过为这些活跃的市场群体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能够提高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潜力。 第三,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带动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结构的调整,对于改变过于依赖以银行贷款主导的间接融资的融资结构具有积极的作用,而单一的间接融资结构往往很脆弱,难以持续协调发展。 第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利于降低金融领域的二元结构,推动落后地区的金融发展。众所周知,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差异相当明显,不同企业之间的发展状况也有很大的差别,如果仅仅只有一个单一的标准、仅仅只有一个单一的行政管制下的市场,那么,这个标准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和中小企业形成了事实上的制约。这从总体上显然是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 ( 证券时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 巴曙松)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