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资本营运 >> 企业改制 >> 正文 |
|
|||||
政策性银行体制性缺陷亟待化解 | |||||
作者:佚名 人气:305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摘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政策性银行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法规建设滞后、功能定位不明等制度缺陷已明显制约了经济和金融体系发展。国外政策性金融机构都有独立的法律依据,它们在政府支持的产业方向和范围内独立决策和经营,是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独立法人。而我国恰恰相反,1994年三家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后,关于政策性银行的立法却一直没有出台,对政策性银行经营范围、运行规则、违规处罚等都没有明确规定。如何完善政策性职能,对政策性银行进行规范化改革,已成为当前金融改革的紧迫课题。 二是长期贷款掩盖了开行资产风险。开发银行发放的大多为长期贷款,时间跨度大、涉及变量和各种不确定因素较多,隐含着各种确定和不确定金融风险。1、部分城建项目投向了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明显超过当地财政承受力;2、部分贷款项目重复建设迹象十分明显。“十五”以来,许多地方为巨额产值、高额回报所吸引,导致对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高新”项目重复建设和低层次的恶性竞争加剧,这样的结果将会加大了政策性银行资产风险;3、项目不可预见风险太大。按照商业化的一般原则,银行发放贷款必须有一个法人,而且这个法人要有好的市场信用。开发银行的贷款的对象大多是全新的项目----法人尚在组建中,现金流还没有出现,开行贷款依据是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实际上是用国家信用来承担重大项目中的集中、大额、长期风险,决策失误、政治经济环境等不可预见因素,会导致开发银行信贷资产风险。 三是粮棉流通改革加大农发行资产风险。1、一些企业借改制之机挪用收购资金和风险基金,采取多种方式悬空、逃废债务;2、1998年以来我国通过农发行发放的用于粮棉油糖流通环节的补贴每年都有500-700亿元,也是农发行收息的主要来源,按照WT0《农业协议》的要求,我国已逐步将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补贴转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这将使农发行将失去80%的收息来源,形成存量资产风险; 3、贷款抵押担保比例低。2002年末,农发行7300多亿贷款中,办理抵押登记的仅451亿元;4、各种不合理占用多。1996年农发行获准建立分支机构的当年就加入了挤占挪用国家政策性资金的行列,当年挪用政策性资金320亿元,此外还截留了大量利息搞帐外经营;1998年3月,审计署对全国粮食系统审计结果表明“农发行5431亿元粮食贷款中,对应的粮食库存值只有3291亿元,形成2140亿亏空和挤占挪用挂帐”。对此,朱总理痛心的说“要是不亏、不挤占这2000亿,该能办多少事”。某省一个市发行贷款总额仅8个亿,各种财务挂帐高达7个亿;2000年3月,农发行清仓查库发现“2.5万个粮食购销企业超期库存和陈化粮占28.4%”。 四是外债增加了进出口行汇率风险。进出口银行是国内外国政府贷款的主要转贷行,1995年该行就创造条件开办了代客保值业务,帮助企业进行外币贷款的风险管理工作。但该行经办167亿美元外债余额中,申请做外债风险管理的仅为28亿美元,仅占16.77%。 五是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在资金来源上,面向市场发行金融债券的方式是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募集资金主要方式,开行2002年发行2500亿元债券中,10年期以上的仅1300亿元。进出口行2002年发行的57 5亿元债券中,5-10年期的仅155亿元。与之相对的是贷款期限大多在10-20年,由于固定资产和基建投资特殊性,新贷款还老贷款,滚动周转形成资产风险后移,掩盖了资产质量真实状况。目前,开发银行不良贷款率1.6%是建立在向资产管理公司剥离1000亿元不良资产、400亿元贷款债转股和贷款快速增长基础上的,剔除这些因素,不良率不可能从1998年32.8%下降到目前水平。 效益欠佳加大了财政负担 农发行成立前,农产品收购资金由农行承担,在资金供应上,农行可以我国南北农作物成熟期交替的时间差,将数额大体相等的资金交替使用,形成类似规模经济的替代或节约。成立农发行后,每年所需信贷资金一次到位,并实行“封闭运行”,使所需资金总量无端增大,并形成季节性闲置,这种资金变相浪费加上由分立机构凭空增大了管理成本和营业成本,直接加大国家财政负担;进出口银行办理的业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在办理,目前这种缺少网点和结算等综合服务功能支撑的政策性银行已失去了独立存在的意义;国家开发银行以超低利率发放中长期贷款做法,最终结果可能使国家财政增加完全可以卸掉的财务包袱。 政策性支农职能作用弱化 1998年国家将农发行农业开发、扶贫等专项贷款以及粮棉企业加工和附营业务贷款划转有关商业银行,明确规定农发行专营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主营业务由成立时支持大的七大业务领域,变为粮棉油等农副产品收购、调销和储备贷款的封闭运行一项。19992002年随着粮棉购销市场化进程加快,粮棉收购贷款业务量明显萎缩,贷款分别较上年增1 78亿元、增126亿元、增32亿元和减66亿元。 2002年累计发放粮棉油贷款就较上年减少152亿元。这种趋势在粮食土产区表现更为突出,浙江1999年以来,三年粮食收购贷款萎缩了一半,66个营业机构中贷款发生额超过1亿元的仅两个、超过5000万元仅10.6%,去年1-10月有10个机构未发生一笔贷款业务。由于退耕还林,西部地区粮棉收购贷款业务也将面临消失。结果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仍在经营政策性业务,政策性银行业务吃不饱的矛盾,使亟待扶持的中小企业、农业基础设施等得不到应有的政策支持。 (中国经济时报, 蔡友才)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