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资本营运 >> 企业改制 >> 正文 |
|
|||||
国有银行上市需要“大智慧” | |||||
作者:佚名 人气:294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摘要]从欧美现代银行企业的融资方式来看,股权融资并非是惟一的,它可以是股权融资,也可以是债权融资,也可能是自筹资金。而在不同的融资方式中,股权融资方式往往是成本最高的,在不少情况下,股权融资并非是它们的最优选择。但是,四大国有银行为什么一定要走股权融资之路呢?这完全取决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特征,在于国有银行觉得股权融资之后可以无偿占用投资者的钱或圈钱后高枕无忧。已经上市的一千多家上市公司的示范效应表明,目前有几家上市公司真正在为投资者谋利呢?否则,中国股市也不会走到这样沦落的今天!如果四大国有银行仅以此为目的,这不仅不能让四大国有银行脱胎换骨成现代金融企业,而且还可能将中国的股市带入歧途。 反对者则认为,国有银行上市对其股改是没有多少用的,因为,已有的研究表明,银行业的盛衰主要是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与当地法制化水平的支持。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法制不健全、信用观念落后,国有企业居于支配地位,如果国有企业不还钱,任何金融机构都无能为力,并非一个股权结构或监管能够解决的问题。 与实际现象相对照,上述两种说法没有多少不对,他们都能从某一点上来看事情该做或不做的理由,而且也能够找到与各自理由相契合的现象。但是,他们看问题的角度都是以发达市场体系为参照系。他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本土化,其效果不一定好。 因此,我更强调从学理来讨论国有银行上市的问题。一般来说,无论是股权融资还是债权融资,都是一种经济组织融资选择的方式,而任何一个经济组织得以生存下来,都是多种方式融资选择的结果,都是看它能否适应其生存环境,能否在其约束条件下选择自己最优或次优的方式,并非只有惟一的路可走。从欧美现代银行企业的融资方式来看,股权融资并非是惟一的,它可以是股权融资,也可以是债权融资,也可能是自筹资金。而在不同的融资方式中,股权融资方式往往是成本最高的,在不少情况下,股权融资并非是它们的最优选择。但是,四大国有银行为什么一定要走股权融资之路呢?这完全取决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特征,在于国有银行觉得股权融资之后可以无偿占用投资者的钱或圈钱后高枕无忧。已经上市的一千多家上市公司的示范效应表明,目前有几家上市公司真正在为投资者谋利呢?否则,中国股市也不会走到这样沦落的今天!如果四大国有银行仅以此为目的,这不仅不能让四大国有银行脱胎换骨成现代金融企业,而且还可能将中国的股市带入歧途。 还有,即使四大国有银行上市有好的目标,现在我们要问的是,四大国有银行上市条件满足了吗?股改完成了吗?当然,国有银行作为一个一直在政府保护下得以生存下来的特殊企业,要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上市,政府自然会在政策上、制度上大开绿灯,但是,由于它们从来没有经历过市场经济的陶冶,要达到上市的条件现在肯定面临着许多困难,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比如,资本金严重不足的问题,不良资产巨大的问题,赢利水平低导致财务状况无法公开披露的问题,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严重违规经营和账外经营的问题,技术水平低和管理能力差的问题,以及内部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等。特别是不良贷款问题更是四大国有银行难以越过的“坎”。 为了上市,无论是政府还是国有银行本身,在降低不良资产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如制定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信贷业务的完全程序化、规定降低不良贷款率的指标等,至少从账面上看所取得的成绩斐然,仅今年上半年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就下降了近4个百分点,但是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建立在完全改善国有银行运作机制、改善国有银行治理结构的基础上,而是采取加大贷款总量,扩大分母,带有稀释的因素,甚至于通过票据贴现空转对倒做大分母,从而来降低不良贷款率等非市场的手段达成的。如果这样,国内经济一旦出现增长放缓,新的巨大的不良贷款又会暴露出来。 还有,对于不良贷款问题,四大国有银行的基本态度都认为这是由体制原因造成的,因此,巨大的银行不良贷款应该由政府来埋单,要国家给政策。此种观念是相当令人质疑的。因为,这样不仅会给国有银行带来巨大的道德风险,而且也根本不可能化解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巨大的不良贷款问题不解决,上市如何可能? 再有,四大国有银行是整体上市还是分拆上市?对于业界来说,一般都主张整体上市。其理由是银行资本的高度集中、超大规模集中、强强联合是国际银行资本基本潮流。另外,如果一个国家的绝大多数金融资本为外国人所掌握,必然导致一个国家的金融主权与经济主权的丧失,而出现这种局面,国家的独立及国家的经济金融安全岂可存在?这种观点一是着眼于如何重点保护既得利益,二是基本上把经济问题泛政治化,在学理上是不成立的。 在我看来,国有银行上市分立式重组更有可能性。在过去的20多年里,西方银行业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调整,银行重组和兼并事件此起彼落。在美国,1975年至1997年间商业银行的间数下降了35%,平均每年发生兼并事件有400起。而正是这大量的银行兼并事件的发生,促使银行体系的各种功能效率提高。国有银行作为一种商业企业,它的规模与范围在哪里?它的重组或兼并是从小到大,还是从大到小,应该是显而易见了。 因为,从国有银行的现状来看,国有银行改革步履艰难的原因就在于整个银行业直到现在还完全在政府垄断管制下。四大国有银行在国内银行业中所占的比重,除了利润总额低于60%外,其他几项所占的比重都在70%以上,尤其是资产总额所占的比重更大,超过了90%。正因为国有银行对中国银行业的完全垄断,从而导致了中国金融资源严重误配,使得银行业效率低下、问题丛生、经营业绩乏善可陈。也就是说,国有银行改革无论保持现状,还是从小到大的扩张性重组都是不可行的。 所谓分立式重组,不是以往从小到大的银行扩张性重组,而是国有银行根据实际情况从大到小的分立式重组,是通过对现有的规模过大、垄断过高的银行体制实行有机的分解和重组,化大为小、化整为零,通过一系列配套的改革政策,对原有国有银行实行产权结构优化组合,从而使得分散的非国有的民间资本及国外资本进入国有银行体系并形成多元化的股权结构。这种多元化的产权模式,可以打破国有银行改制的产权瓶颈、意识形态障碍,通过对国有银行边界、规模的重新选择,突破政府对国有银行改制的根本性制约,从而形成银行体制内的市场有效竞争,并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真正的动力和源泉。 为了完成整个四大国有银行的分立式重组,可以先让国有商业银行总行改制为银行金融控股公司,然后根据各地方分行资产质量、经济效益的情况组成资产结构各异的股份制公司。这样就可以让一些资产质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地方分行向社会公众增发股票上市。国有银行金融控股公司并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调整。如:一是由上市的控股子公司按其发展的需要重组部分现有分支机构;二是关闭部分地区的分支机构;三是取消分支机构某些部门,分立式组成信用卡、保险、基金管理、证券经纪等专业性的股份公司。总之,四大国有银行上市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与问题,如何来化解,就得有大智慧。 中国经济时报, 易宪容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