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资本营运 >> 企业改制 >> 正文
国有商行改革:在争论中披难疾进           ★★★ 【字体:
国有商行改革:在争论中披难疾进

作者:佚名     人气:341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摘要]2003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发展一直在社会各界的激烈争论和强烈关注下进行,从信贷增长速度到公司治理,从改制上市到巴塞尔协议,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3年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迅猛发展的一年。1-10月,全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从185792.13亿元跃升到216501.51亿元,增长30809. 38亿元。前三季度,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由131619亿元增至148613.2亿元,增长了12.9%。各项存款由100857.1亿元增至117082亿元,增长16.1%。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益进一步提升。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2003年国有商业银行的动态,“在争论中披难疾进”恐怕是最贴切的说法。  
  一、不同寻常的2003年  
  2003年是中国金融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的一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商业银行要改革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要“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这些论述不仅进一步廓清了人们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方向的认识,而且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目标,“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等目标更具有操作性,改制上市政策的明确更是为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奠定了政策基础。银监会、财政部、人民银行等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在国有商业银行呆坏账准备金计提、金融税收、次级债务发行、业务收费等关键问题上,都实现了一系列政策突破,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更为优越的政策土壤。  
  2003年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迅猛发展的一年。1-10月,全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从185792.13亿元跃升到216501.51亿元,增长30809. 38亿元。前三季度,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由131619亿元增至148613.2亿元,增长了12.9%。各项存款由100857.1亿元增至117082亿元,增长16.1%。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益进一步提升。前三季度,工商银行共实现经营利润461.9亿元,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利润的总和;建设银行境内外业务实现经营利润377.6亿元;中国银行集团实现营业利润389.02亿元,增幅为16.09%;实现税前利润199.46亿元,增幅为30.24%。农业银行境内实现营业利润134.6亿元,同比增盈73.7亿元,增幅121.2%。其中,实现账面利润76亿元,同比增盈36.7亿元,消化各类历史包袱58.6亿元(见表1)。  
  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也进一步好转,各行资产质量的进一步好转已为资产质量问题的根本性解决带来了希望。前三季度,工商银行境内外分行不良资产比年初减少570.2亿元,其中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减少357.5亿元,占比降至21.56%,下降4.3个百分点。截止10月底,建行按照五级分类口径,该行不良贷款率已降至11.84%,较年初下降了4.0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中国银行实现了不良授信余额和不良授信比率双下降,按照五级分类口径,本外币不良授信余额为3825亿元,比上年末减少了260亿元。截至9月末,农业银行清收、盘活不良资产246亿元和154亿元。四级分类不良贷款占比在连续三年大幅下降的基础上,又下降了4.5个百分点;五级分类不良贷款占比下降5.6个百分点(见表2)。  
  国有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迅速、科技进步显著,体制改革也进一步加快。一年来,金融E通道、金融E家、理财金账户、幸福快车等高科技金融产品纷至沓来,各行数据大集中工程不断发展,经营集中化程度迅速提高。完善公司治理、规范管理流程、推动改制上市,则是各行锐意共进的目标。规范信息披露,渐次引入境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已成为各行竞相采取的管理“惯例”。这些改革创新不仅提升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科技装备水平,而且为完善管理、提升未来竞争实力创造了条件。  

  二、在争论中发展  
  2003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发展一直在社会各界的激烈争论和强烈关注下进行,从信贷增长速度到公司治理,从改制上市到巴塞尔协议,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信贷增速:发展还是“稀释”?  
  2003年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呈现出了新的快速增长的势头。1-6月末,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贷款余额15.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9万亿元,同比多增加1万亿元,增长22.9%。其中,人民币贷款比年初增加1.8万亿元,同比多增加9510亿元,增长23.1%,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0.9个百分点;外汇贷款比年初增加148亿美元,同比多增加101亿美元,增长19.5%。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本外币贷款合计增加1.1万亿元,同比多增6500亿元,占同期全部金融机构贷款多增额的62.8%,是贷款增加的主体。  
  金融机构贷款高速增长引发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心,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社会各界讨论纷纷,其中不无偏颇之见。一些学者将信贷增速加快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国有商业银行试图用新增贷款去“稀释”存量不良贷款。人们不难想起,曾几何时,国有银行成为所谓“惜贷”问题的“罪魁祸首”,“惜贷”的原因被解释成国有商业银行没有盈利冲动,2003年时扩张贷款又被解释成了盈利冲动过强,这种不无矛盾的论调多少给人以欲加之罪的印象。的确,在一个从计划金融体制走过来的国度,人们至今仍然对国有商业银行赋予了诸多的社会功能,经济发展中的许多问题都被归责于国有银行的行为。在国民经济回暖,产业资本盈利能力上升的背景下,金融资本趋于活跃本来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在人们批评国有银行“稀释”存量不良贷款等问题的时候,其实展示出的是一种对国有金融产权的怀疑和急功近利的金融改革心态。  
  2、公司治理:希望还是神话?  
  2003年国有银行改革的另一个热点词汇是“公司治理”,完善公司治理成为各家国有商业银行普遍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各界的广泛期待。但是,公司治理对提高经营绩效到底有何作用,从一开始就充满争论甚至争议。  
  2003年,香港大学郎咸平教授再次申述自己的研究结论:从全球范围看,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与公司治理、产权特征无关,影响银行经营绩效的主导性因素是经济周期。在人们对国有商业银行单一的国有产权啧有烦言时,郎咸平教授指出,国有产权并不影响银行的经营绩效,经济周期上升阶段将是国有银行盈利能力大幅攀升、资本价值不断增长的时期,这一时期出让国有产权,是得不偿失的愚蠢决策。世界银行专家发现,工商银行与中国银行在香港的经营机构工银亚洲和中银(香港)都具有世界一流的经营绩效,这表明国有产权并不影响银行竞争实力和经营效率。国内学者从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比较研究中发现,股权集中程度、控股股东性质与公司经营绩效几乎不相关,试图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绩效注定是不可能的目标。与此同时,学术界对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特殊性正在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完善公司治理已不仅仅是一个议题,而且已成为各行努力实践的目标。  
  与公司治理相关的问题是国有银行的改制上市。也许是因为更具新闻价值,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的动态和猜疑一直充满报刊媒体,成为2003年财经新闻的热点词,上市方式、地点、思路也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在争论中明确思路,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改制上市问题毫无疑问仍将是新一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一大热点。  

  3、巴塞尔协议:目标还是重负?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仍然是2003年中国金融界普遍关心的议题,并在业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巴塞尔协议》自1988年问世以来,已经成为全球银行监管的基准文件。巴塞尔委员会自1999年发布《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一稿以来,2003年又发布第三稿,新协议预计2004年正式发布,2006年开始在十国集团的国际活跃银行(active banks)中正式实施。  
  与1988年《巴塞尔协议》问世时不同,《新资本协议》的修改一直受到我国各界的广泛关注,推动《新资本协议》在中国的实施,按照新资本协议要求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和资本配置一直学术界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强烈期待。各国有商业银行也纷织专门的研究队伍,进行《新资本协议》尤其是内部评级法研究,工商银行还上马了规模庞大的内部评级法工程。征求意见稿第三稿发布后,银监会宣布,考虑到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和风险管理现状,中国暂不施行《新资本协议》。与此同时,国际活跃银行传来新的争论。一些银行经过压力测试,发现按照《新资本协议》,即使国际活跃银行,资本需求仍将大幅上升,而不是巴塞尔委员会所期望的“基本稳定”。此外,风险评估方法将更为复杂和烦琐,资本配置需求与风险准备计提要求缺少配合还将大大加大商业银行“远经济周期”的困难,加剧经济周期波动。市场风险评估及资本配置由于方法的不成熟,尚不具备可行性。正因为如此,一些国际活跃银行甚至提出不施行《新资本协议》。比照我国学术界对《新资本协议》表现出来的强烈热情,这些国际活跃银行的态度引起了人们新的警惕,从实际出发,稳步前行、渐进改革则成为普遍的共识。  
  三、2004:蓄势待发  
  即将到来的2004年给了人们新的期待,乘势而上、再创新图则是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调。  
  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将是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主旋律。通过公司治理改革,建立银行所有者、经营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责权利规范的制衡和分享机制,提升国有资本管理、运作的水平,是正在国际化经营、全球性竞争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现实挑战。 
  改制上市将是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的聚焦点。业界、学界对国有商业银行如何进行重组改制已纷纭争论了数年,这些充满关切的呼吁与论证可望在2004年结出实践的硕果。在具体操作中,国有商业银行必须进行资产重组或者局部性的资产剥离。这些剥离或分立并不是简单地分割成互不相干的实体,而是在核心实体的周围构筑一个以股权为基础的关联体系,防止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效应受到减损。在重组改制的过程中,还必须着眼于银行资产的优化配置与组合,促成相对独立实体的治理结构合理化,为集团化的商业银行长期创造良好的治理基础。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电子化、信息化建设仍将是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一以贯之的发展主线。2004年,各国有商业银行可望有更加明确的科技进步目标和主攻方向,在科技发展上既有量的扩张又有质的飞跃,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的信息化、电子化水平。  
  全面提升竞争力、蓄势备战仍将是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的中心议题。历经改革开放20多年的高速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的实力已有了巨大的提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大银行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相对较弱,在税前利润、利润增长率、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人均利润率等反映经济效率的指标排名中都处于较低水平。进一步要做强、做大,改善资产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仍将是面对金融加速开放挑战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目标。

(中国经济时报,张兴胜,何贝倍,钱金叶)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