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资本营运 >> 企业改制 >> 正文 |
|
|||||
关于“郎咸平事件”的理性辨析 | |||||
作者:佚名 人气:240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香港学者郎咸平炮轰格林柯尔、TCL集团等企业,引爆一场关于国企产权改革政策之合理性、改革过程之公正性、改革结果之可行性的大讨论。除了普通网民和媒体之外,方方面面具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也纷纷主动或被动地表示自己的意见和立场。 权力主导下的产权交易疑云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大讨论所涉及的是一个极端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探讨这一问题,需要保持一种理性和审慎的态度,对于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仔细的辨析。 郎咸平的主要结论是,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国有的企业内部人和外部人,以压低国有资产价格的方式,在内幕交易中侵吞国有资产。 内部人一般是指企业经理层,其方式即MBO。实施或者希望实施这一改制模式者,通常是那些由“强人”控制的企业。这些企业家,将一个不起眼的企业做强、做大,因而产生了索取报酬的冲动。 这种诉求通常会得到一些经济学家的支持,他们认为应当实现国有企业所有者到位,而最有效率的办法,就是将管理层变为所有者。这样的理论和心态主导了MBO改革尝试。 然而,诚如郎咸平所说的,国有企业向来不缺乏所有者,那就是政府。国企管理层只是经理人而已,再优秀的经理人,也不可能因为其经营成功就有理由成为所有者。在英美背景下,这是一个常识问题,而经济学家们虽然在倡导美国的企业家文化,却常常会忘记其普通法的制度背景。 外部人收购,则是指民营企业向地方政府收购国有企业资产,以获得控制权。主流经济学家倾向于相信,由民营资本收购国有资产,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大体而言,这样的信念是没有错的。 但是,中国现实的政-经框架决定了,具有收购国有资产能力和机会的民营企业,事实上已经偏离了经济学家理想中的民营企业。 对于一位民营企业家来说,现实是痛苦的:最有利可图的市场是高度封闭的,要进入市场,就需要打通权力关节;最重要的要素,如土地、信贷资金由政府控制,要获得这些资源,就需要寻求官员的照顾;政府也制定了种种监管规章,建立了种种监管机构,其监管倾向本能地偏向于国有企业而不利于民营企业。因而,民营企业家必须支付监管租金,换来监管机构的“豁免”,减少各个政府部门的“骚扰”。 这样,在那些最为有利可图、因而也是政府控制最严厉的领域,民营企业进入、并且做大做强的过程,其实就是与其权力逐渐靠拢的过程,企业家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其争取政府所控制的资源和官员的照顾与保护方面。通常,当一家民营企业已经发展到有能力、并有机会要收购国有资产的时候,其与权力合谋的程度是所有民营企业中最高的。 因此,那些最为耀眼的民营企业成功的过程,其实是其民营色彩不断退化、权力色彩逐渐强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丧失自我的过程。如果说,那些在政府赋予垄断地位的市场中轻松获取垄断利润的企业属于“寻租型”企业,那么,这些借着攀附权力而获得成功的民营企业,则可称为“半寻租型”企业。 也就是说,目前的政-经制度框架塑造了一个企业家群体,他们被允许进入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交易场,成为与作为国有企业所有人之政府进行谈判的交易对象,而他们本身却正是从权力衍生出来并被予以特殊保护者。 不仅如此,由于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是政府,因而,不管是与国有企业管理层进行交易,还是与民营企业进行交易,行使国有资产处置权的都是地方政府首长或相关部门官员。在现有体制下,这些官员通常认为自己就完全足以代表政府,处置国有资产。 这样,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交易双方很难在商言商,因为双方都不是纯粹的商。这是一个高度扭曲的产权交易市场。普通民众不大可能相信这种市场的交易结果是公道的、有益于公共利益的。 不管这一判断是否“客观”和“科学”,重要的是这一判断已被很多人坚信。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需要严肃对待的社会事实。郎咸平的批评和新左派的附和,集中地表达了民众对国有产权改革公正性的普遍怀疑。不过,上述分析也表明,这种怀疑,源于人们对国有资产交易背后那只权力之手的不信任。 因而,如果要继续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就需要由此入手。而郎咸平却指向了错误的方向。至于新左派呼吁对已经进行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进行清算,则是一种危险的政治诉求。如果说改革过程的某种不公平在某些社会群体中造成了不满和怨恨的心理,那么,负责任的做法是探讨采取某种措施,缓解这种情绪。而激化它、使之演变成社会冲突,无益于任何人。 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秋风为本刊评论员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