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资本营运 >> 企业上市 >> 正文 |
|
|||||
实际控制人张桂宗首度现身 破解顺驰上市疑云 | |||||
作者:佚名 人气:640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快"和"大"几乎成了时下中国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命题,顺驰也不例外。 掌门人更迭? 从顺驰得到的官方消息,"创始人"孙宏斌已经不在顺驰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担任任何职务,只是作为大股东出现。而所谓的"顺驰集团"概念也已经被顺驰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所取代,作为董事局主席的张桂宗已成为顺驰中国控股的实际掌控人。 2004年2月19日,香港汇丰银行与天津顺驰集团签订协议,汇丰受聘担任顺驰集团海外上市保荐人。在签字仪式上,孙宏斌像个局外人:和汇丰签字的人是总裁张桂宗。而在宴会上,孙竟从包间中溜了出来,临时到大厅里的饭桌上加了个座儿。 难道孙宏斌已经放弃了对于顺驰的管理?而这就牵扯到天津的另一家地产企业融创集团和顺驰置业。 虽然顺驰方面不愿多谈与融创方面的关系,但据天津一家媒体报道:孙宏斌现已负责顺驰置业和融创集团两个项目。 另外,在与张桂宗的交谈中,张对掌控顺驰显然已经驾轻就熟。说到顺驰置业时,强调的是"在我的连锁店,能看到我所有的项目"。而说到天津海逸长洲项目拿到土地的问题时,张桂宗称由其出面洽谈拿地。由于当时土地升值较快,由最初的45万一亩,最终涨到50万,才拿到项目。而海逸长洲项目却是在融创集团下面。虽然可以理解为合作关系,但其中对于张桂宗的利益也可见一斑。 在谈到用人问题时,张桂宗说:"我问天津这帮人,规划局的事情怎么这么费劲,他们说局领导一有事只找你,我们办事就费劲。同样一帮人,到长三角去,连管都不管,市长见了,行长也见了。" 从以上可以看出,张桂宗从幕后走上台前,人脉上不是那么简单。然而孙宏斌放弃了即将上市的顺驰中国控股的董事局主席,确实让人理解不透。 比较合理的猜测是:顺驰的管理层从上市角度考虑,尽量减少与关联企业之间的纠缠。作为创始人的孙宏斌放弃顺驰上市公司的董事局主席,而管理另外两家顺驰系的非上市公司。但更大的可能是:孙宏斌原本就是个操盘手,如同原健力宝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海,做完他该做的一切,光荣隐退。顺驰摇身便成一个看上去能被更多人接受的公司上市。 虽然其中原由只有等路演之后才能见分晓,但具有良好的政府、金融资源,又能拿到土地的张桂宗在顺驰的地位绝非"举足轻重"四字一言蔽之。 上市为何推迟? 如果把上市比喻成跨栏,顺驰的速度显然要比刘翔慢很多,因为摆在顺驰面前的栏要难跨得多。 对于此间媒体和业界的质疑,张桂宗不屑一顾,"其实,对我们的议论大概有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概是买地买贵了,现在土地不好拿了,我们却有,所以没人说了;第二个阶段说没钱了,9月资金回来9.6亿,就没人说了;还有一段时间,说银行不给贷款了,银监局查了,也没人说了。这是一个过程。别人说什么咱也管不了,还是干自己的事。" 其实,按照计划,顺驰本来在今年6、7月就应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但是上市时间却被一再推迟。对此,汪浩的解释是"香港联交所和国内的审查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顺驰介绍:在上市过程中共有四位律师参与,顺驰和保荐人汇丰方面各有一位内地律师和一位香港律师。四位律师各自向顺驰提出问题,最终汇总到香港律师,由他来向香港联交所汇报。而顺驰的会计师事务所则选择了普华永道,其审查也极为严格。汪浩认为正是如此复杂的审核拖延了顺驰上市的时间。 除审查过程复杂之外,对于顺驰的问题涵盖面也非常广泛。"从第一笔资金从哪里来,到现在买地钱从哪里来,土地证是否齐全,全国30多个项目的市政计划都有没有,所有的土地付款是否都按期支付,有没有拖欠现款,银行有没有不良记录,还有所有的经营资料,全部都拿去。媒体关心的问题联交所都会关心,快速发展中资金、人员、管理等问题,再比如股东会的构成、董事会的构成,股东的简历,所有的这些东西都要汇报。"聆讯中香港联交所对于顺驰的土地和资金的两大要点问题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据有关统计:自2003年确立全国扩张战略后,一直忙于在全国各地跑马圈地的顺驰用不到10个月,已经在北京、天津、河北、南京、苏州、上海、山西等地圈了10余块土地,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总地价款近80亿元。其中,当属由陶琴以9.05亿拍得的大兴黄村的一号地和以5.12亿元拿下的丰台区"菜户营西街117号住宅及配套"项目用地,让顺驰名动京城。 汪浩也说:"我们确实拿了不少土地,这些土地要进到上市范围。" 显然,顺驰如果不能在资金和土地问题上给予联交所以满意的答复,那么便不能通过聆讯。 谁在帮顺驰还钱? 虽然此前顺驰一直在解释其"现金-现金"的商业模式,但是并没有得到认同,反而遭到普遍质疑。 不久前,某媒体刊登了冯仑的一篇题为《别让公司被欲望撑死》的文章,其中提到:"现在传统的开发模式比较笨,基本是'一个前提、两个链条'。预售市场是一个前提,一旦预售市场不存在,必死无疑。两个链条一个是资金链条,一个是人的链条。人的链条比资金链还脆弱,人链断了就都断了,人链主要在银行和政府。"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可以预售,而我们发展的资金最主要的来源是销售回款。"在顺驰看来,能利用的条件就要充分利用。 顺驰每个项目从买地到交房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多层大概一年半左右,高层是两年。而顺驰的做法是尽量缩短买地到开工的时间,把时间留给施工,以保证质量。这就需要在没有得到土地之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项目进行研究,一旦取得土地,立刻报批方案,而这种方式现在只有顺驰在如此进行。 除了对于地块的提前研究和势在必得,顺驰在施工中要尽可能把"串行"的东西变为"并行",尽量把下一道工序提前,以缩短工期,从而让自有资金停留的时间更短。然后便可以利用收回的预售款以支持别的项目。 此种被顺驰奉为经典的经营模式,在博鳌地产论坛上被任志强戏称作"耍锅盖",同时认为"耍锅盖的状态是不行的"。 对于同行的指责,张桂宗认为同行说什么很难公正。而"有一部分是一些小媒体,有点吸引视线。因为要说你好,没人听;说你不好,发行量上去了。一开始说做广告,我说别做,这么多媒体惹不起。"曾有某地产界资深人士评论孙宏斌:"老孙的公共关系处得不好,说话太冲,容易得罪人。你干你的,没必要让大家都不高兴嘛。" 由此可见,张桂宗相比孙宏斌,更为低调。 不管别人怎么说,顺驰却一直用"现金-现金"的方式生存了下来。而对于如何进行这种资金的管理,张桂宗告诉记者顺驰的现金流已经精确到天,预算则精确到月来计算,只有如此才能支撑庞大的顺驰体系。 "顺驰的战略布局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个是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等;二是二线城市,如石家庄、武汉等;三是三线城市,如洛阳、榆次等。" "那么这种布局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从整个结构上,发达地区取得的土地,会支持我们很长时间,而在三线城市的项目属于短平快,可以支持我们的现金流。" 张桂宗对于顺驰的战略布局如此解释,显然比此前孙宏斌 "不要问我钱从哪里来"更加理性。 虽然理论上此种模式能够成功,但是在实践中,顺驰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2003年5月顺驰在检查集团项目预算执行时,就发现有个别项目的销售计划定得很不切实际。个中原因是将用于鼓舞团队士气的带有口号式的"高目标"当作预算目标。 对于"预售"是否会被取消的问题,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胡宗良提出了质疑。对此,汪浩认为:"现房才能发售的情况,据我判断一两年之内不大会出现。原先,上海要求所有的房屋必须封顶才能销售,但是现在放宽了。为什么?因为房价上升的太快。此次宏观调控之后,土地少了,资金少了,今年上半年统计数字表明房价涨了10%。"虽然顺驰加快资金周转的操作模式为某些人所质疑,但是却也有企业在研究和模仿。2004年8月6日的《万科周刊》上有一篇题为《均好中加速--在万科新的十年来临之际,我们吹响战斗的号角》的评论文章,其中写道:"美国四大房地产公司2003年度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总资产)平均为1.3,而万科2003年的资产周转率为0.57,也就是说美国四大房地产公司,2元钱大概可以做2.5元生意,而万科2元钱大概只能做1元生意。我们在运用资本做生意,多盖房子多销售的能力上存在明显差距。 宏观调控变利好 顺驰的急速扩张出现在2003年,这在张桂宗看来,大规模购地,基于如下理由: 先是对大势判断,"宏观调控其实从去年就逐步开始了。最早是121号文件,后来是国家出台土地公开拍卖,而到8·31大限只是执行政策上更严格。" "土地政策的严格实际上把各地房地产市场的壁垒打开了,因为你能拿到地了。原来拿地的门槛很高,而宏观调控实际加速了全国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只要你对土地有判断,有资金,有操作能力,有品牌,没有障碍就能进入。" 在张桂宗的思路中,顺驰所选择的地区并非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 "我们没有选择珠三角,而是选择了长三角。在长三角中没有选择浙江和上海市区,而是选择了苏南。因为长三角经济总量非常发达,苏南地区,经济发展势头好,城市发展又比上海、浙江差一些,所以竞争没有这么激烈,价格也相对便宜。""同时顺驰还选择了石家庄、武汉等二线城市,而理由则是这些城市大体上相当于天津3-5前的水平,相当于北京、上海7-9年前的水平。在天津,1994-2004年,顺驰经历了天津市长时间缓慢的发展,到1998年增长高峰,再到2004年又一个增长高峰,由此你会看到一个城市发展的规律。"然而从各种媒体报道上看却并非如张桂宗所说的"竞争没有这么激烈"。 在苏州金鸡湖东的土地出让时,顺驰拿下了万科觊觎已久的近90公顷的地块。有媒体报道"听说万科有人哭了"。 2003年9月,在竞拍石家庄[2003]009号地(300亩)时,顺驰以最终5.97亿的出价成为"标王",令出局的河北卓达集团颇为忿忿然,其总裁杨卓舒认为顺驰的竞买扰乱了石家庄的土地秩序,使之出现混乱局面。 但是,对于张桂宗所说的发展规律,胡宗良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天津有自然增长的过程,也有政府的举措,比如拆迁,城区改造。那么天津模式就存在一定偶然性,这种模式是否就可以复制呢?" 对此,张桂宗认为:这些二线城市正处在一个工业化发展的阶段,而工业化就会带来人口的汇聚,虽然拆迁的力度不一定如天津这么大,但是存在真实的市场需求。 "宏观调控之后,很多人预计房价会落,但是从我们销售业绩可以看出:6月销售回款5亿,7月销售回款 6.1亿,8月销售回款9.6亿。其中,7-8月确实有新项目开盘,但是并不是一下增长3个多亿。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6、7月的时候,有很多购房者在观望,期待房价下降。但是实际上任何一个地方的房价都没有降。而8月的增长就是在说明存在真实的需求。" 为何顺驰置业不上市? 在顺驰的战略构成中,顺驰置业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但是当谈到此次上市包括的部分时,张桂宗的答复是,此次顺驰置业并不打包上市,理由是想卖一个更好的价钱。 从公开资料中,顺驰并非靠地产开发起家,而是靠房屋中介积累的第一桶金。随着顺驰的发展,顺驰置业也从一家店铺,进而发展到在全国拥有800多家连锁店。同时成为顺驰全国扩张的一颗重要棋子。 顺驰置业是顺驰低成本扩张的一个重要环节。 据顺驰置业内部人士透露:顺驰置业的运营资金基本来自买方定金,由于网点众多,这种资金汇聚起来便是不小的项目,有时可达数千万,而利用这笔资金,顺驰置业便可以不断开店,这与保险公司的某些模式有相同之处。如果说顺驰的地产开发可以用"现金-现金"的模式和销售回款支付土地出让金来解释,那么无法解释顺驰置业的运作资金很可能是顺驰置业无法立刻上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顺驰置业的确对顺驰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概括为:信息收集系统、土地价值判断系统和销售系统。 在张桂宗看来,顺驰置业因为天天面对的是客户,"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房子?需要什么价格的房子?我们从顺驰置业收集的信息都能得到答案。" 同时,由于经营二手房,顺驰置业能从积累的资料中提供某一地区地价走势的基本判断。"买地最难的不是判断现在的价格,也不是过去的价格,而是未来的价格。置业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可靠的参考。" 顺驰置业还是顺驰的一个销售手段。"天津有300个连锁店,他们有很多客户资源,他把这些客户资源推荐到我们卖房子的地方,增加成交。这个比率有30%-40%,天津市最高的一个项目达到60%。" 从张桂宗的言谈话语中,显然认为顺驰置业是顺驰一条必不可少的腿。曾靠中介起家的孙宏斌,选择或者被选择担任顺驰置业的董事长是必然的选择。 据说孙宏斌本人曾说,现在顺驰的知名度(不是美誉度)全国第三,第一是德隆系,第二是周正毅。这不过是一句玩笑,顺驰的发展表面看来,与德隆系、周正毅的确有几分神似,但是不要忽略一点,德隆系与周正毅都进入了资本市场,而现在的顺驰仅仅是一家开发商,只要不涉足资本市场,只要手里有房子、有土地,不管怎么调控,严格意义上讲,开发商应该是没有风险的。 曾有人作过如此评论:"资本市场是一个很危险的市场,特别是对有野心、特偏执的人来说,顺驰现在正积极搭建与资本市场对接的平台,这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英才 朱雪尘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