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综合治理 >> 管理感悟 >> 正文 |
|
|||||
中国式管理引发争鸣(三) | |||||
作者:智囊 人气:295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
|||||
我相信中国式的管理很难刻意打造,应当是在企业有机地将国内的先进的管理思想理念和手段,同中国市场和企业的具体情况结合下所产生的种种管理方案成功的实践基础上所打造。因此中国企业应当首先全力地吸引一切先进理念和手段 ——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 朱伟 中国企业引进外国现代化管理,自改革开放至今也仅20多年的时间,许多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尚在被中国企业广泛学习和使用,必将有一个接受和适应过程,而这个适应过程,才正是中国式管理的萌生和出现。我们看到的美国,特别是日本产业发展所形成的管理思想也正是源于此。 事实上,我相信中国式的管理很难刻意打造,应当是在企业有机地将国内的先进的管理思想理念和手段,同中国市场和企业的具体情况结合下所产生的种种管理方案成功的实践基础上所打造。因此中国企业应当首先全力地吸引一切先进理念和手段。 在这里中国19世纪办洋务的经验十分值得借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体思想表面上看不左不右、不偏不倚地既进行了引进,又保持了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气节,但在此前提下,很难将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的精髓掌握到。 相比之下日本首先进行了全面引进,在此基础上进而有机地进行消化和创新,使日本至今在运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治国的同时,仍能最大程度地包容和保持其民族性和地域特征。在“二战”后,日本也是学习美国人戴明的管理思想,进而开创日本企业管理的新思维和方法论,包括从基本的kanban管理、TQM到“Z”理论,强调员工的贡献和创造。这一点极为值得中国学习。 中国企业采取怎样的管理方式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这要视企业个体的治理结构、所处行业、地域、规模和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区别对待 ——荣昌制药董事长 王威东 我认为以中国古代传统的管理思想为指导,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创造出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模式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 中国古代较为重要的管理思想:整体性、系统性。这是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充分强调了宇宙间的整体性。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的系统的、动态的、发展的认识论是息息相通的。整体性、系统性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是一切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在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中“系统思考”也被誉为发动机,可见其重要性。 以人为本。孔子“仁者爱人”的仁爱思想,充分肯定人的重要性,所谓“仁者,人也”,仁是人的本质,是至高无上的伦理道德。孟子也说,“仁也者,人也”、“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以人为本”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核心。 重视战略。孙子说“上兵伐谋”,谋就是谋划,就是制定战略。 权变思想。通权达变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搞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我饿然小人哉。” 古代还有很多管理思想,不一一列举。 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在企业管理 面有许多著名的理论与学派,像泰勒、德鲁克、波特等。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摸索出了很多的科学方法。而这些正是我们所缺乏的。毕竟我国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也只是近十多年的事。中国不缺乏管理思想,欠缺的是经验与方法。 如果管理者能够拢住人心,即便制度不健全,也能成就一番事业。制度多了,容易陷入文牍主义,不仅效率低下,而且繁琐的条文让人难以记住,权威性也大打折扣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总经理助理 窦皓 管理在中国古代叫“统御术”。那时没有企业,但有管理。主要是针对治国而言。它一方面靠制度,更主要的靠道德约束来进行。在人治为主的古代,制度是人定的,可以随时改变,而道德规范可以永恒。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虽然有“民贵君轻”的说法,但并不意谓着它就是“以人为本”。汉代的地方官吏叫“牧”,刘备就是“豫州牧”,“牧”就是牧羊人,是把老百姓当成羊,官吏就是放羊的。这种管理体现不出人格平等。但中国的社会伦理有长幼尊卑之别,老百姓也认可,所以能延续数千年。 强调道德的力量有合理性。中国社会是认权威的社会,管理者的权威主要是通过道德归属来体现,也就是人心向背。 作为“统御术”,当然还有权术在里面,但这绝对是非主流思想。一部《三国》告诉人们,像刘备那样以德聚人心的平庸管理者,也能成就大事。所以说“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真理。 制度必不可少。叔孙通为汉高祖制订礼仪,让刘邦体会到做皇帝的威严,对国家的管理规范化。但制度保证不了王朝的衰亡。一旦道德象征(皇帝)感召力消失,改朝换代就开始了。 检讨中国古代管理智慧,我看“凝聚人心”最适合今天管理的需要。如果管理者能够拢住人心,即便制度不健全,也能成就一番事业。制度多了,容易陷入文牍主义,不仅效率低下,而且繁琐的条文让人难以记住,权威性也大打折扣。 对管理的认识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几乎所有的企业家都认同:管理即是沟通。那么,如果从这个角度看管理,中国式管理与国际就没有区别 ——英国Nimbus公司中国区总裁 杜豪 管理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有很多层面的含义。不同国家、不同企业都有适合自己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并且随着产品和经济全球互动,这些思想和方法也在快速地交融,相互汲取,共同成长。比如,起源于日本丰田的精细生产,今天在很多国家都在应用;而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如孔子、老子、孙子……也在世界各国引起重视。还有更多发源于美国而被世界采纳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如六西格玛、项目管理等等。 从一个企业角度看管理的不同,企业家本身起了很大作用,而成功企业家基本上都是管理思想和方法的集大成者。特别是在今天,很难想象一个成功的企业还在仅用中国本身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来管理现代化企业。而我所了解的众多成功企业家,无论中外,都是融会贯通多种管理思想和方法的人。 所以当我们谈中国式管理时,不要忘记,无论从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还是流程管理、生产管理等角度看,全球范围内的现状和趋势都是大融合、大发展;都在向流程、绩效、系统化的管理方向努力。只有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没有中外管理的本质区别;只有管理思想发明、发展阶段的先后,没有绝对的地域性管理。 作为企业家,张瑞敏可谓尽人皆知,他所领导的海尔是中国企业的骄傲。当他在美国了解到成功企业的现代管理向流程、绩效、系统化发展后,对海尔的管理进行了调整(包括信息系统)。他在一次讲话中谈到“海尔的管理是以订单为中心,实行流程管理。注重投入产出关系(系统化),实现同步流程(利用信息系统和工具),”并因此达到了比竞争对手更快、更省、更好的结果。而美国的GE公司也立即从海尔这里汲取了新的理念,甚至将公司前台的口号做了修改。 我想说明的是:没有绝对的中国式管理,也没有绝对的美国式管理。管理只能通过汲取别人优秀的东西,根据自己的企业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出适合企业自身的管理方法。 本地化的过程是很艰难的选择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很难一下子说清楚。在此,仅以人才问题谈谈看法。人才本地化是外国公司本地化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减慢了本地化的时间。人才素质参差不齐是人才本地化速度的一个制约因素。如能更好地解决人才素质问题,将会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到中国,加速本地化进程,提高中国经济增长速度。 管理学一词源于西方,中国以前是没有管理学的,我个人认为,中国式管理,应该以西学为本,中学为用,就是本质上的东西借用西方的,方法、手段上借用中国的 ——旗星智业咨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民 谈到“中国式管理”必须要考虑背景,谈“中国式管理”必须在一个多元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单独谈 “中国式管理”,未免有些封闭,有些狭义。 而从学问的角度考虑,中国的管理思想由来已久,如古代的孙子兵法、易经等等,而管理学是一门西方新兴起来的学科,两者不能够混为一谈。但就中国管理思想,回顾看来不够科学,不够严谨,好的点较少。 中国的管理学并不能够成为一种学科,西方能够有管理学的原因是西方的国家有着几百年的现代企业发展史,拥有很多的大企业,所以中国管理学只能够称为一种思想。而“中国式管理”还在实践过程中,因为管理是动态发展的,所以中国式管理现在还不能够定性,现在抛出来供学者、企业理论探讨,还是可以的,真正形成管理学,还需要不断地研究、总结和整理。 中国学界目前处于一个很落后的状态,老的东西必须放弃,新的方式如何确立?中国式管理的选题所面临的是,对中国管理学的形成是一个机会,世界在变化,管理也必须跟着变化,摆脱不了全球一体化的形式。 从人的角度谈管理,管理首要对象是人,在多元化、国际化、21世纪背景下,只强调一种文化显然是很危险的。比如我们对待孩子的教育,如果拿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方式教育现在受网络信息影响的孩子,显然是不通的。那么我们就要尊重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人,而中国传统的文化强调的是一个大一统,可能适用于政治,但用于企业就不行了。 提起中国式管理,一般让人想起的就是中国管理的传统文化,传统的管理基本有三大类,一是法家,如韩非子等一派,着重法治;二是儒家,儒商,儒文化,着重权术、权谋等;三是道家,着重哲理。对于传统的管理文化,我们应该正确地、科学地认识、理解和把握。管理学看重的是结果,经济学看重的是前提 200年的屈辱史,我们应该科学地看待,5000年的文化沉淀,我们不能说全都是好,同时也是一种包袱,将这些过度吸收到现在是没有好处的。这些文化使我们落魄的时候还是比较多,但也有好的是我们骄傲的,但用在管理上是很少的。 在管理中,企业家是本质,我们对企业家首先要尊重,然后再关注,我们要尊重企业家的智慧、关于企业的动态变化。作为我个人觉得,企业家的管理学来源于企业的实践和成果,而作为学者研究管理学就必须做到严谨、科学。例如美国管理学推出的MBA,形成理论体系后植入企业,得到了大力发展,而此时的欧洲认为MBA不够科学,而是非常反对,但后来在欧洲还是得到了发展。而中国将MBA引进时就更不伦不类,本人是非常反感中国的MBA,如果把MBA视做一种产品,那我们看一下生产过程,首先原材料,中国的原材料非常差,层次非常低,而西方是经过多年的管理经验,有了一定管理学术基础的人,不同的原材料生产出的产品是不一样的。第二就是生产加工过程,中国的施教者对MBA的认识就不够,教学方式与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没什么不一样,可以说无证上岗。最后就是产品,有了非常差的原材料和无证上岗的加工者,再加上落后拘束的加工过程,那生产出的产品毫无疑问是不合格产品。 中西方管理问题是“道”与“术”的关系问题,像经济学、法学等学科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一样,“中国式管理”问题是个学术问题,在企业实践中是不分“中国式”与“西方式”的 ——国富创新管理咨询公司执行董事 李建立 管理问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只要有人的地方、有组织存在的地方就存在管理问题。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人们在管理上都有相通的地方。这一点应该是大家的一个共识。这样,作为企业管理思想,中西方无疑具有很多相同性。但作为文明的一部分,不同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环境塑造了差异化的生存状态,自然就会形成差异性管理思想。这也是历史事实。 所以,关于中西方管理问题是“道”与“术”的关系问题。 所谓“道”,就是管理理念、管理思想、管理哲学;所谓“术”,就是管理工具、管理手段、管理方法。从东西方企业管理实践来看,在“管理之道”上,有着很大的趋同性。从“经济人假设”的泰勒制到“社会人假设”的“Y理论”再到强调团队力量的“Z理论”,一直到“权变论”、“博弈论”等等,在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都有它们的影子——“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以利养义,因义生利”、“情、理、法”、孙子兵法等等。窥一斑见全豹,在管理哲学与管理思想上,中外有着极大的相同性。而在管理之“术”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中国传统管理方法很多寓于“御人术”之类中,加上中国人的相对模糊性的思维特征,一直没有被纳入科学的管理之殿堂,而西方的管理学像许多学科一样被光明正大地纳入科学中。这样,中国管理之术在学科发展意义上就受到制约,散见于各种文献中,而西方管理工具和方法就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和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企业家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用朴素的管理手法进行创业,是中国传统管理的典型表现。但随着信息交流的增多、游戏规则的接轨、企业规模的扩大,西方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呼唤日趋剧烈。在当下EMBA潮中,在越来越强的咨询服务要求中,我们看到了西方管理工具的力量。 像经济学、法学等学科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一样,“中 式管理”问题是个学术问题,在企业实践中是不分“中国式”与“西方式”的。企业作为有机体,要生存、发展,只有充分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随着社会的开放与市场的国际化,什么样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具有效果就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方法,这是市场法则,不是企业或企业家的选择问题。所以,在今天信息流动频繁、市场不分中外的背景下,不存在“中国式”管理的问题。 因此,我更倾向“本土化管理”,而不是“中国式管理”的说法。在管理实践中,中国企业正在走出国门,把公司办到国外去;外国企业已经进入中国,一些企业做得也很成功。中国老板要管西方经理人,外国老板要聘用中国职员。中外老板和经理人各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同时都在做企业,而且面对同一个市场,是“中国式管理”还是“西方式管理”是难说清楚的。“本土化管理”倒是更有说服力,而且尚能说明一些问题。 |
|||||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
| 设为首页 | 劳动创造一切,财富造就神话 | |
财富论今-http://cf.xinyuwen.com 苏ICP备050133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