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北京国际展览中心,霓裳艳影。第十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看起来更象明星云集的秀(SHOW)场。一位工作人员瞧着以形象代言人身份接踵而至的黎明、巩俐、任达华等,笑言: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品牌,也从没有见过这么多老板往明星身上砸钱。”仅仅两天前,我们的记者站在福建晋江的街头,从一家鞋店老板的嘴里听到了几乎相同的话。这不仅仅是巧合。上个世纪90年代,一批以外贸出口为导向的加工企业带活了整个东南沿海经济带。温州、晋江、石狮、东莞、江门这些小镇日渐成为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重要的一环。它们的崛起,让越来越多人把中国定义成为“世界工厂”。只有出身草根的“工厂主”自知冷暖。从亚洲金融危机开始,全球经济的气候在转凉。外销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出口代工企业也最好能用“两条腿走路”。老板们突然回头发现,中国其实也是个消费潜力巨大且从未被满足过的市场。或许可以学着作些以前上家做的事。在他们的印象里,上家的钱可从没有少赚过。耐克的一双最新款乔丹篮球鞋在内地售价1700元,而在晋江台商的加工厂里代工生产这双鞋的成本只有150元。整只鞋子都是代工厂制造出来的,差别仅仅在于耐克要先设计好款式、功能,然后冠上(NIKE)标志,是品牌为上家创造了巨大的利润。那为什么不“自造品牌”?于是你会发现,从去年开始,温州的服装业,晋江的鞋业、东莞江门的日化洗涤用品行业,都涌现出大量的“本土品牌”,其规模影响足可以称之为“运动”。胜负暂时还无法断定,但领先者大都已经尝到甜头。看起来,品牌经营无疑是通向更丰厚利润的捷径。但事实上,也可能是更危险的道路。以代工发家的企业,必须重新学习某些能力,舍弃一些东西,甚至重新调整组织架构,而不仅仅是一掷千金请个明星那么简单。为了考察这一新趋势,记者来到了“鞋都”晋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