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企业管理 >> 领 导 力 >> 精英人物 >> 正文
鲍云帆:创新成就别样人生           ★★★ 【字体:
鲍云帆:创新成就别样人生

作者:飞天     人气:318    全球最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勇于挑战自己

所谓职业发展路径,就是为自己确立一个职业发展方向。这个方向大多数人在年轻的时候并不是很清楚。然而,鲍云帆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地探寻自己的“职业锚”(职业定位)。

一个人的“职业锚”是由其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共同来决定的。先天因素包括个人的性向、资质和禀赋等,后天因素包括个人的工作经历、兴趣等后天习得的部分。

鲍云帆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曾在某直辖市的社科院从事文学研究,伯父是个作家,堂哥到现在还在从事着文学创作工作。鲍云帆耳濡目染,高考填报志愿时,他主动报考了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专业,最终以出色的成绩被北大录取。
大学四年转瞬即逝,毕业后,鲍云帆顺利地进入首都经贸大学担任对外汉语教师,这一做就是三年。本来再工作一两年,鲍云帆就有机会被派到国外教授汉语了,周围人很看好他的职业前景。

然而,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鲍云帆在令人艳羡的职业生涯中投下了一块石子,这块石子确实也是他用来投石问路的。在外人眼中儒雅淡泊、谦和礼让的鲍云帆选择了离开讲台。他不甘于一层不变的教书生涯,觉得在稳定的、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下太压抑了;当教师的工作经历,日益不能满足鲍云帆拓展其外职业生涯的强烈愿望,他渴望接触更广阔的社会生活。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麻省理工学院针对不同类型的人研究出了八种“职业锚位”:技能型、管理型、独立型、稳定型、创业型、服务型、挑战型、生活型。只有找对了自己的锚位,才能找到与自己匹配的职业,也才能更快地取得职业上的成功。

显然,在离开大学校园时,鲍云帆的“职业锚位”是属于挑战型的。

既然是自己选择了离开,当然要为自己负责,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也要由自己来做判断和决定。鲍云帆分析了眼下的情形:自己是学习语言的,又希望了解社会,那么最合适的职业就是当记者了。

1993年,《北京青年报》面向社会揽才,考试科目有外语和综合文科知识题等。当时竞争很激烈,参加北京青年报考试的有几百人参加,鲍云帆报考了,并做了充分的准备。最后录取了几十人,鲍云帆是其中的幸运者之一。从此,鲍云帆实现了职业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角色转变,由三尺讲台迈向了人生大舞台。

一切从做好本职工作开始

职业生涯的每一次质跃发展都是以学习新知识、建立新观念为前提条件的。鲍云帆把每一种环境、每一项工作都当作是一种锻炼、一次机会和一次学习。

1993年进入报社后,适逢报社正在进行改革创新,鲍云帆的工作岗位频繁地更替着。但鲍云帆心下明白,虽然自己读了很多书,但由于自己没有媒体行业的工作经验,也没有在公司里实习过,更没有项目方面的经验。所以,自己的心态应该摆平:你只是个学习者,每一个工作岗位对自己而言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验。

鲍云帆对岗位的频繁更替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一个人做任何职业时,如果不断变换岗位,就会让你知道你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


他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是在报社群工部,负责在全国搞一个通联网络。在一年的时间里,他发展了绝大部分省会城市的特约记者,并建起了外地记者站。一年后,鲍云帆去了总编室,做要闻版的编辑助理。在总编室工作非常辛苦,每天鲍云帆都要加班到凌晨,但心下却暗自庆幸:“我可以熟悉报社的整个流程、各个环节了。” 另外,“我可以学习怎么和记者沟通,如何去把握选题。”又过了一年,鲍云帆改做时尚了,在这个岗位上他培养了自己为读者提供服务性资讯的意识,锻炼了对于流行理念、流行文化的把握,还学会用敏锐的眼光捕捉最新的东西。

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鲍云帆理解了书本之外的能力和知识,同时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无论在哪一个职位上,鲍云帆都坚持做好本职工作,贪婪地汲取营养并从中受益。鲍云帆先后获得“全国青年报刊好新闻”一、二等奖、“五四新闻奖”、“人才杯”新闻作品大赛奖等多项奖励。

做媒体绝对是一个四通八达的职业,它能接触到众多最新变化的信息,它要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更要了解各行各业的专业背景。鲍云帆也承认,记者生涯对他的自我完善大有裨益:通过广泛接触社会,他对周围的世界有了丰富的认识,锻炼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比如写作能力、采访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等。当记者的职业经历让鲍云帆的眼界开阔了,阅历的丰富带来个性的成熟,鲍云帆的心态变得更加稳健和踏实。

人才领域的专家型记者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

1997年,北青报又有了新的发展,在原来的《青年周末》、《新闻周刊》的两个副刊品牌成功的基础上,推出了《下周刊》,为未来一周提供资讯指南。鲍云帆去了《下周刊》,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教育培训和人才领域。

刚做《下周刊》时,鲍云帆举办了一个HR经理的座谈会,会上结识了不少中国国内外企中最早的人力资源经理。鲍云帆还与北京外企人力资源协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从此,他无形中走进了一个HR人士的专业圈子。在此基础上,鲍云帆创办了介绍世界500强企业在华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特色的专栏“与500强HR经理面对面”,开创了国内媒体对该领域报道的先河。

作为记者,鲍云帆取得的成绩是骄人的,在常人眼里他该满足了。然而,不断超越自我的鲍云帆再一次主动拔高了人生的标的。

随着工作的推进,鲍云帆对HR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他感到这个领域“实在是博大精深”。于是,鲍云帆毅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研究生课程。其时,他的同学大都是HR经理,而且人大的学术领域也让他获得很多资源。

在静态的环境中,职业生涯规划往往只能看到很窄的一条线,而在变动的环境下,职业生涯规划的眼界自然就放得宽多了。人的事业成功不是光凭力气傻干就成的,职业怎么发展,是有科学讲究的,实际上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或者方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关键要能够预见变化,管理变化,并使自己能够驾驭变化。

一个人人际关系的好坏可以突显出其情商的高低。鲍云帆自觉地运用超强的人脉来夯实自己的事业地基。不同的人脉关系成为鲍云帆巨大的活性资源和丰富的学习场,他不断地从他人身上汲取营养并渐渐地朝专家型记者发展。

/> 采访了众多HR经理之后,云帆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觉得衡量一个HR经理的好坏很困难,不象销售业绩是硬性指标,可以看得见的。而一个公司的团队合作精神、公司氛围、企业文化、员工士气等,又都是软性指标。但是这些却恰恰考验一个HR经理的水平,处理人的问题最需要智慧和洞察本质的能力。好的HR经理应该像思想家、导师,在做人方面比别人拥有更多的智慧,他能够无形中影响别人。”

这样,鲍云帆占有了绝对优势:媒体经验+HR专业知识。

一次聆听成功学讲座,对鲍云帆的触动很大,激发出他的创新灵感。不久,他创办了探讨人才与成功关系的专栏“云帆才经”。2002年,鲍云帆出版了《十只魔戒的力量——成功学顶尖人物访谈录》一书。这又是他的一次创新,在HR领域和成功学之间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成功对接。书中鲍云帆遴选出曾经报道过的10位人力资源圈中的大腕,并从成功学的角度对他们做了全景式的描绘。该书问世后,对中国成功学的推广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奠定了鲍云帆在人力资源领域中的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


财富论今——新的理念  心的飞越   
  • 上一篇财富:

  • 下一篇财富:
  • 打造全球最全最实用的财富中文资源平台!     的理念   的飞越